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29期-2020年12月


重返護理教學現場

作者:■文/李彩鳳 RN, 資深護理師、長照關懷據點講師   發佈時間:2020-12-10

這三年,離開老人長期照護的職場,重返護理臨床教學工作,卻意外進入精神科領域。我們周遭存在著許多受精神困擾的人,從憂鬱症到思覺失調症乃至於失智症,年齡層面從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有。透過臨床實習教學,使我快速累積學理與經驗,卻越發覺得隔科如隔山,需要從神來的智慧及同理心,才能讓自己融入教學現場。

 

學生們來到慢性精神科病房實習,從原本害怕面對精神科病人,擔心不知道如何會談,到能分辨病人的精神症狀,真誠地與病人互動,接納他們的不同樣貌,需要按部就班的引導。短短四週的實習,她們帶給病人「希望」,病人每天殷殷期待小護生再來陪他們說話、玩遊戲、帶活動。小護生下班時,病人會在護理站的玻璃外,依依不捨說:「 明天擱再來喔! 」當一群被家人、社會刻意遺忘、污名化的人,接受一群單純的小護生陪伴時,流露出來的情感,讓我感動。

 

精神科慢性病房像是長照機構,除了做「三等」公民,他們還需要被尊重與被關懷。帶著學生團體衛教、娛樂治療、佈置環境、歡唱老歌、種植花草,為這些長年居住於此的病友們注入希望,是我絞盡腦汁思考的創意教學。因應每一梯學生的特質不同,教學方式與內容都要不斷更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會產生不一樣的觸動與收穫。

 

當學生來到精神科實習,最大的挑戰不是病人而是學生自己。從介紹期對病人的認識,查閱病歷像是在考古,原來造成病人長期住在慢性精神科病房的原因是多元而複雜。工作期要針對病人的護理問題展開逐步的行為改變,學生感到困難重重,即使天天陪伴,殘餘的精神症狀仍困擾病人卻愛莫能助,甚至達不到預期目標。結束期時,要如何割捨四週投注的心血與情感,又是個難題,辦場惜別會好聚好散?要如何分離才不會產生雙方的焦慮?

 

大四學生有的外表看似成熟,心智卻仍稚嫩,有的好辯但富有創意,有的熱情活潑,有的多愁易感,需要老師的辨識與了解。“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 箴2511),我會花時間與學生個別會談,接住他們的種種情緒、傾聽與接納,讓學生敢於探索自己,然後才能陪伴病人。往往因著解開自己的心結,突然發現原來個案的情緒也是如此,只是在他們成長的歲月中,沒有遇到可以了解他們內心的人,因此陷在自我的牢籠之中。有病識感的人是有救的人,大多數學生在結束精神科實習時,都會為自己能走在護理的路上感恩,因為即使只是陪伴,都可以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走在護理教學現場,老師好像是一座橋梁,連結學生與病人的關係,同時也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看見護理的價值與意義, 這是我樂此不疲的教學動力。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