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是具有人性化和科學的專業,護理人員常在醫療短宣隊居有一席之地,而應當如何預備好心態去參與禾場事工呢? Linda S. Johnson(2007)是位護理系老師,以護理觀點出發,舉出東南亞佛教國家緬甸(Myanmar)短宣的感想, 發表在美國基督徒護理雜誌(JournalChristian Nursing),這文章恰可啟發宣教時對尊重異文化的思考,以下用摘要重點及回應的方式,與大家分享。
理智的信仰,尊重及體諒他人
Linda是一位基督徒護理老師,2006年參與北卡蘭納州教會組成的二週醫療短宣隊,由美國啟程前往緬甸。首當其衝的是緬甸語(Burmese)的語言差異和文化震憾(culture shock)。Linda感受這趟獨特經驗的緬甸宣教之旅,擴張人文、歷史、地理和社會制度的眼界,藉由接觸佛教理念進而認識當地人的生活型態,增加她對文化異同的敏銳覺察。短宣隊的收獲包括見證靈性照顧和服事弱小是生命關懷的一環。Linda發現人不論何種族、地域或文化背景,都會試圖從宗教信念尋找到人生的答案,也想以宗教力量重新安置自己在天地間的位置。另外,Linda自省以前因根深蒂固的成見造成對他人的誤解,幸運地可以藉由這次短宣即時修正,種種信仰和心靈的激盪,以及豐富生命態度的體驗,無形收獲遠勝過寺廟屋頂上金鉑的有形價值。
焦點一:即便人有不同,許多的需求卻是相同
佛教徒是人,也會歷經身心的辛酸苦楚,面對生命中生者病死的自然律,遭逢困難時人都會害怕、擔心、憂傷或是恐懼,這是東、西方文化下人類的相通性。
學者Malsow(1954)提出人類在滿足需求時有階段性,吃得飽和睡得好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第二步尋求安全的存在環境;接著滿足、愛與隸屬感,被尊重的需求,至最高層是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緬甸佛教徒也是人,同樣會歷經生理的需求、遭遇身心苦楚,需要面對生命週期生老病死的自然律,遇困難時也有人性脆弱與情緒反應,端視個人如何選擇回應的方式。
緬甸以農業為主,人們每日凌晨二點鐘起床從橡樹林收集膠汁,放於木製桶中。人類為賺取溫飽的辛勤,身體背痛、頭痛、關節痠痛、胃反流不適、氣喘和感染感冒等症狀,與美國人沒有差異。義診時,透過口譯員的協助,Linda向一位焦慮的中年婦女分享自己如何渡過更年期潮紅熱的調適秘訣,減輕不舒服的症狀,使婦女得到安慰。
焦點二:人信相同宗教,卻可能有不同信念
緬甸的佛教屬小乘教派,重視個人修練,認為只要通過坐禪、供奉僧侶和行善,可得到解脫惡運之途。然而,Linda觀察到「一樣米養百樣人」,因為人是獨特的個體,有獨特的需求,即使同樣身為緬甸人,其生活模式仍有細微差距,想法、作事態度和價值觀都因人而異。
牧師Jubilee是緬甸人,與醫療短宣隊合作配搭,他的成長背景是佛教化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在成年時轉變接受基督信仰。Jubilee為大家解說佛教的祭祀禮儀和四處林立的神壇,人們透過獻祭儀式祈求能夠驅逐邪靈的攻擊。靈媒和巫師在文化範疇中有特殊顯著的角色功能,如趕出邪靈帶來的疾病和災難等。儘管大多數人是佛教徒,Jubilee多年前仍毅然決然地選擇上帝成為他一生的救主。
令Linda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穿著棕色袈紗盛裝的剃光頭女性,搭配粉紅色披風,從外觀可推測應非僧侶,但修行虔誠。義診過程中,按慣例,成員會向來看診的人傳福音,原本大部分的人覺得向這位女士傳基督救贖的訊息(the message of Christianity)不妥,可能不會有果效。然而,口譯員認為可以把握時機,嘗試向她解說基督福音的訊息,而不單只是接受醫療處置。令人驚訝地奇妙事情發生,這位女士竟表示願意成為基督徒。這事當頭棒喝,提醒義診隊成員們必須摒棄先入為主的成見(stereotypicalperception),脫離「不可能」的思維窠臼,才能成為福音的流通管道,讓人有遇見上帝的機會。Linda深深地反思到宗教觀念一致的佛教徒,在生活上遭逢問題時,每個人處理的想法和方式卻迥異,對事物的反應也因人而異。
焦點三:宗教不等同靈性支持
緬甸人的佛教信仰有死後輪迴觀(reincarnationsafter death)-作善後下輩子有好的因果報應(goodkarma)。有些緬甸人盼望能夠從一次次輪迴中,解脫宿命的咒詛。
一般而言,理想的宗教信仰是一種解除人靈性痛苦的方法,讓靈性獲得療癒。信奉佛教的緬甸人希望可以遠離惡運,卻為什麼依舊陷入惶恐的漩渦?「無雜念(nothingness)」是最高的道行,但似乎缺乏讓人生命旅程的以飽足的靈糧,試問此種「靈性支持」所給人的盼望還不足夠嗎?
跨文化宣教,宜多作瞭解、多尊重
傳統上佛教是緬甸的國教(nationalism),所以民眾對於其他外來宗教、信仰思維非常難以接納,即便能帶來盼望的承諾,仍然是無法撼動緬甸人的心。Linda嘗試用寬廣的心態去面對,不急於強迫別人接受,也不強硬挑戰佛教信仰。相對地,用本身生命散發出來的安適與喜樂,才能吸引人,願意來接觸基督信仰。
誠然如Linda所表示的,針對緬甸的信仰型態,不能,也無需或刻意拿來與基督教相比。緬甸佛教徒深信人會因罪孽而代代不斷的輪迴,其中對罪的敏感度與基督徒相似。然而,基督徒知道人無法單靠行善來除掉罪,相信主耶穌基督的寶血已經潔淨世人的罪,並且帶來永生的盼望,人不需受到懲罰,可以平安存活,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白白享受祂所賜的一切恩典。
最後,回應Linda宣教團隊的是緬甸人的驚訝-富裕的美國人竟然捨棄舒適,投入時間、金錢和心力來偏僻村落醫療宣教,透過探望工人、傳揚福音、代禱和靈性關懷,使人生命有得救的盼望。這樣的「感動」正是基督信仰在緬甸人的心田鬆土!
堅信神的恩典夠用
Linda短宣經驗提到為窮困地方民眾加油打氣,她總是:「為每一件事禱告-無論是大事或是小事。」這行動讓人省思,近年台灣教會、宗教團體和醫院等機構積極投入海外醫療宣教活動,醫療專業的弟兄姐妹有許多機會參與,應當用敬虔禱告的心態投入服事。由Linda尊重文化的分享中,讓我們獲得寶貴的提醒,不僅本身要對基督信仰有堅定的根基,且不隨便全盤否定其他的宗教信仰;更不可落入迎合他人的信仰模式,應以寬廣的心態看待其他宗教。
印度總理甘地曾風趣地說:「我不希望我的國家四周牆圍繞、窗戶緊密,我但願各地的文化丰采恣意吹入我家,但我不要任何文化吹亂我的步伐。」可見世界日漸縮小距離朝向地球村化,人與人,社區與社區的界線愈來愈小。然而,民族間為了預防其他強勢文化輸入而引發的衝突,仍有所顧忌。故此,熱心投入宣教行動時,基督徒必須有所警愓並尊重文化的差異。
無論世代如何巨大轉變,聖經明明記載:「神就是光,在他亳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約翰一書1:5)」因為上帝是真光,人人都需要祂的引導,當人遭遇孤寂、工作困難與不順問題,面對生命的無常和傷心流淚時,往往是人尋求神、更親近上帝的時候。
靜下心來想想,我們平日所擁有救贖的平安和重生的見證,若真能讓人完整看見信仰對生命深遠而光明的影響,怎能不吸引人想得到上帝的祝福呢?聖經給了我們答案:「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在上帝寬容和憐憫中,基督徒應當與聖靈同工努力去傳福音,而單單把結果交給神,學習單純順服,不可妄圖靠自己讓人認識神。
相信上帝不誤時
總結而言,當護理人員熱忱於海外人道醫療和宣教服務,為救人靈魂投入傳福音的佳美腳蹤,落實主耶穌交託門徒的大使命時,也須學習耐心等候神揀選人的時機,相信聖靈運作必在最佳時刻使人成為基督徒。宣教後,或許暫時無法有亮麗的成績單,但若能持續不斷地付上禱告的代價,領受上帝施予的憐憫,終有一日,必定能讓剛硬的人心有所感動,轉變而接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
推薦讀物
Linda S. Johnson (2007). Cultural sensitivity: beyondfirst impression. Journal Christian Nursing, 24(2),96-98.
Judith Allen Shelly (2000). Spiritual Care: A guide fornurses and caregivers. Manlia: OMF Literature.
McCance, T.V., McKenna, K. P.,& Boore, J. R. P.(1999).Car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relevance tonursing.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2, 88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