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們的阿爸天父,謝謝祢召喚外籍宣教士來到台灣,報福音傳喜信。因著祢的話語在我們心中,使我們腳步不偏離。讓蒙恩的台灣子民也甘心樂意的回應;我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主啊!求祢用我們做祢的器皿,將祢的愛分享出去。因為我們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認識祢-主耶穌。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楔 子
暑假期間是國內、外短宣的熱門季節,讓許多未信者可以信主。試問基督徒跨出宣教,當遭逢文化差異時該如何看待與因應?讀完Linda分享緬甸醫療短宣的文章,不禁興起我對在台灣的外籍宣教士的好奇,故嘗試以深入訪談及現場記錄的方式,請高雄三位一輩子獻身宣教(mission;天主教譯為福傳)的屬靈長輩,談談「跨文化宣教理念」的相關經驗。
致力於與人、與神建立對的關係
美籍范牧師(William French)隸屬於聖經聖潔教會(Bible Holiness Church),足跡達非洲和俄國,年屆七十歲高齡方被派遣來到台灣當宣教士,今七月結束四年半的任期返美。他認為:「跨文化宣教旨在身處於一群和自己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中,致力於建立人與神對的關係(a right relationship with God)。然而,宣教士必須顧及與尊重(respect)在地人的地域文化、生活習慣、敏感議題,去傳達神的旨意,以及適當表達對人的關懷。」
范牧師指出:「台灣敬鬼神、燒紙錢是一種東方的宗教儀式,他無法理解,但尊重之,抱著不批評的態度。」另外,他分享一個令人警惕的失敗經驗,在非洲時,他所輔導的學生團契中有位學生家人過世,他跟一群人同前往安慰喪家,照西方人「女士優先」的作風,試著讓女性先走在前方,竟被當地人視為不禮貌、粗魯,讓他錯諤。因未能先早覺察此舉止在告別式場合不適宜,有推擠他人觸霉運之意。遇到幾次類似的尷尬情形,范牧師體會到上帝要教導的功課是:「宣教士需更敏銳他人需求及感受,而非一意孤行。」
用神的心意看宣教
范師母(Marylin French)是范牧師的另一半,也是良朋益友。尤其范牧師近年聽力改變,師母在配搭牧師事工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期在文化大融爐的美國社區從事黑人青少年團契福音事工。范師母認為:「跨文化宣教(cross-culture)的隔閡,可能發生在任何有差異的國家、區域、膚色種族和性別之間,卻也可能在相同的國家內。」
美國是以基督教之名立國的國家,近年似乎喪失了對信仰的熱情。范師母年輕時受派遣在美國境內做基督深耕的宣教工作,從對黑人文化缺乏認識和遭拒絕的失敗經驗中,上帝開啟她心理的疆界與視窗,引領她重新省思人與人之間溝通模式以及意識形態代溝等議題。范師母說:「假如我先承認有差異性存在,而自己所認定處理事情的方法也非唯一可行之道,如此我就比較容易以寬廣的心態去適應文化障礙。」
在過往代表西方基督教的美國中,現今的青少年學習認識神的動機差。范師母表示,她學習去欣賞黑人青少年的次文化、價值觀,也學習如何與跨文化、跨世代(generation)的人溝通,用友善的態度多接觸,試著多陪伴,多懂得他們的想法,建立互相欣賞與信賴感,坦誠面對個別文化的差異與相同點,釐清盲點而整理出可行的策略,形成實踐福音事工非常好的機會。
不可諱言,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各書2:14-17)。實務層面以「如何去做」是最重要的。范師母的母語是英文,她有感而發地說:「有效的溝通方式依然最具挑戰性。」然而,溝通不只侷限於語言,心靈也需要有契合的溝通。當慕道友看到牧者樹立的榜樣,如信耶穌得喜悅、少論斷、多包容、理性判斷、情緒平衡、甘心樂意奉獻薪資和添購圖書館藏等,以及在聽證道過程中引人發現神,吸引人想要有生命的改變,一點一滴的見證是讓慕道友決志信主的關鍵。如聖經記載:「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那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8)」
從習俗與多元文化看宣教方式
加拿大籍柯德蘭(Theresa Kastner)修女在台服事超過三十九年,屬於美國瑪利諾修女會(MaryknollSisters),此差會1953年即在台中區展開醫療傳道事工,也是第一個代表美國天主教對海外宣教的團體。感謝神,讓我有機會於柯修女八月離台前做訪談,她最令人動容的是那效法撒母耳順服上帝的態度:「⋯請說,僕人敬聽(撒3:10)。」柯修女表示:「獻身宣教的人是願意離開舒適的生活,甘心白白擺上時間、心力,用諸般的智慧顯揚耶穌的救贖。」
柯修女曾在新竹青少年團契服事,是差會中譯計劃的推動員,中文能力極佳。她認為:「跨文化的宣教是指在異文化中傳獨一救恩,不一定遠赴不同國家,例如台灣人與原住民存有文化的差異,也是跨文化。」她由衷建言:「『跨文化宣教』是把最好的福音給對方,可能會歷經生命經驗的交流激盪,發生摩擦時需彼此接納、互相寬恕;每位宣教士各有恩賜,而有跨文化宣教困難時需有團隊合作分工,發揮互助互補,相互成為幕僚,同心代禱,才能順利克服。」
即使柯修女全心全力投入宣教,中文說得流利,她也曾有失敗的經驗,她回憶當初原本不了解台灣人的『客氣文化』,人們對她的熱心邀約聚會,不會直接拒絕,結果當日參與活動人數寥寥無幾,讓她感覺挫敗。但是,她體會上帝要教導的功課是:天主用我們缺少的部分,給別人另一個機會補充不足。很奇妙地,經過努力積極籌辦成人慕道班( Right of Christian Initiation of Adult, RCIA)、社區烹調班、聖誕節等活動,漸漸吸引鄰近民眾的注意力與接納,走入教會的意願和人數都增多。
結語—為靈魂得救擺上
整理這些訪談文本時,我想起幾年前參加短宣隊的經驗,具備專業能力的團員們被差派出去服務之餘,還需費心力地重新適應當地不同的文化與環境,包括氣候燥熱,但手術室沒有冷氣,蟑螂也公然進出。牧養偏遠地區的牧師,專心服事神、傳福音,完全倚靠聖靈來做工,他謙虛不提自己的聰明能力,只盼望有更多人來信主,靈魂可以得救。面對絡繹不絕進入教會參與節慶的民眾,牧師竟虛心小聲地說:「因教會不大,只來兩三千人。」
我在『異域』看到泰北一群會講國語的兒童,清晨五點起床敬拜神,天真無邪地喊老師好、行鞠躬禮,雖談不上精神抖擻,卻大聲讚美神,頗令人感動。當兩百多位小朋友同聲開口,用力為短宣隊祝福禱告時,尤其感受到為神傳福音真是件奇妙的美事!我反思著:「短宣隊成員們當真是付出者嗎?還是角色轉換,成為收獲最多的人呢?」
台灣這片土地有多元的宗教,尚有97%的未信主者,放眼禾場莊稼多但工人少(97%:3%≒32.3:1),而大使命早已經交付您、我。試問我們準備好了嗎?上帝要我們在天國復興的宣教上不缺席!深切盼望,基督徒護理人員在護理職域,能雖遇阻力仍不退卻,勇敢跨越人際心靈間的文化隔閡,可以隨時傳揚基督的救贖真理,恢復人與上帝的和好關係。
我禱告:「愛我們的阿爸天父,謝謝祢召喚外籍宣教士來到台灣,報福音傳喜信。因著祢的話語在我們心中,使我們腳步不偏離。讓蒙恩的台灣子民也甘心樂意的回應;我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主啊!求祢用我們做祢的器皿,將祢的愛分享出去。因為我們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認識祢-主耶穌。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