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36期-2022年9月


後疫情時代 護理教育之突破

作者:■文/唐善美 RN, 國立臺南護專護理科副教授   發佈時間:2022-12-12
  延續至今近三年的COVID-19 疫情,打亂了全球衣、食、住、行、育、樂外,亦衝擊需要實體技術學習操作的護理教育。健康照護專業能力之養成,期許學生能熟稔護理學理及技術後,順利至臨床進行實際個案照護,實難想像在虛擬及遠距教學下,這批學子所完成護理專業知能及技術的教育,畢業後能否扛下照護實務的挑戰,實令人憂心。甚至會擔心,因為因應臨床工作壓力能力不足而降低留任率。當今因應之道是降低與實體學習的差距,不因遠距而使學生學習被打折扣,如何在課程設計上讓學生學習成效不受太大影響,此正是身為護理教育者,現今面臨的重大挑戰。
  護理教學為要培育未來護理照護人才,對護理教師而言責任重大,臨床工作及教學30 年經驗中,發現現今的教學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之傳統概念,更重要的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需搬出十八般武藝來吸引他們的專注力及學習續航力,這些都不是易事,尤其是因應疫情而由實體改為線上教學,更讓老師們備感衝擊。過去從未透過資訊科技進行遠距教學,但時勢所趨,老師們被迫從實體教學的舞台劇演員秒變直播主,在最短的時間因應,不僅需學習遠距教學之技能,更需即刻調整教學策略,過程中充滿危機卻也處處是轉機,讓整體教學策略更加多元,而學生的學習亦收穫豐碩。以下分享個人這段時期教學經驗所採用之各種教學策略:
 
一、多媒體簡報Powerpoint(PPT)
  一般最常見是透過Powerpoint(PPT) 播放講解課程,透過將整理好的講義資料及PPT 讓學生能一目瞭然,縮短口述跟不上或聽不清楚的問題,並可學習到重點整理及邏輯。但我發現,學生亦因為有PPT之重點整理,多會以講義為主,不再多閱讀教科書或其他補充資料,另一缺點是上課時,因多半需要將部分燈關掉,而導致學生專注力降低,甚至朝夢鄉奔去,難以喚回。因此,採用PPT時,通常是需再配搭其他教學策略,並於授課過程插入小考題目或即刻回應問題,如此即便是線上授課,亦能適時給予刺激,以提升學生注意力。
 
二、心智圖、概念圖、人形圖
  心智圖或概念圖可強化臨床批判性思考及推理思考技能,透過課程進行中,可引導學生融合基礎醫學知識,運用在內外科護理的案例分析上(吳等,2010)。在概念圖上,以線條連結相關概念及思考邏輯,每一個單一主題可以有多條連接線,亦可能有交錯關係,每一條代表著不同的關係。心智圖會用在疾病症狀、健康問題及照護之機轉推理上,並可透過圖像或色彩呈現,透過分組討論來呈現個案症狀與照護之心智圖( 顏、謝,2017)。而人形圖是用在個案報告之案例的呈現,第一次使用人形圖就是因為突然因疫情改遠距教學,既定課程有案例分析,原預計採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其實面對面小組討論,常易流於僅有少數人實際參與報告的完成。在此刻,同學間尚未準備好以遠距方式進行小組討論時,也正好獲知該班剛完成基本護理學實習返校,每個學生至少皆有一個個案的照護報告,故透過線上教導人形圖的呈現方式,鼓勵每位同學,呈現當時所看、所聽、所做的護理評估與照護介入外,並能於反思過去的照護中,體認尚缺乏那些評估、該如何回答才是溝通實錄適切對話、尚可以採取哪些護理措施等,皆可在此次個人人形圖的案例分析報告中,再深切反思一回,對學生未來個案照護品質的提升帶來助益。學生回饋很好,原本透過遠距要交人形圖之案例分析作業時,在課後心得分享得知,有些學生私下很多抱怨,但在完成後,多數學生表示若再重來一次將更會收集資料及觀察個案。相較於其他報告,此次的嘗試,學生獲得相當好的收穫及反思,學習成果豐碩,頗為欣慰。另外,亦可透過免費資訊軟體XMind 來學習製作概念圖,亦可增加學生學習樂趣。
 
三、情境或案例分析法
  在授課過程中,筆會將者過去臨床照護經驗帶入課程,並分享照護經驗與實例,同時會結合基礎醫學,帶入醫師會安排給病人做的檢查、醫囑的開立、檢驗的判讀及合併症觀察等,並會帶入醫學術語,反覆的口述,讓學生未來在臨床實習或實務工作時,不會對醫學術語感到陌生。學生實習結束返校分享大多表達收穫良多,不會太擔心數據判讀,且很高興對學姊交班也能聽懂一些。透過課程後面案例的解說,讓學生透過案例陳述的內容,明白案例中可解讀的諸多訊息,進而推論出個案可能的合併症,及須優先評估的方向,並預知醫師可能的醫療處置與案例訊息間的關聯性,讓學生應用學理融入案例中,學習如何評估及照護個案。
 
四、關懷照護的經驗體認
  關懷是護理的本質之一,透過案例中關懷的融入,提升護生對關懷重要性的體認,進而能將心比心,展現同理心,以提高照護品質,懂得關懷自己及關懷他人,並能增進情緒控制及人際關係的互動技巧。透過學生反思及陳述中,約略可知學生對個案所投注的關懷,並於課程中,分享個案及家屬在醫療過程中的衝擊及創傷,醫護人員是關懷的重要提供者,並可分享『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體現與自我成長經驗。
 
五、翻轉教學法
  不是所有知識的學習,都得在課程中進行,適切的讓學生預習或複習,不要讓學生只是等老師給資料,可透過平時加分制度讓學生更願意主動學習。課前提供資料或影片,讓學生先有一些準備或思考;課後亦會有筆記整理、學習單或回饋單等方式,讓學生課前、課後都有準備工作,亦可透過Kahoot即測即評(戴等,2021),教完立即測驗,很具刺激挑戰性,讓學生上課忙到沒空打瞌睡,更不怕學生上課到一半離線。透過具彈性的教學環境來激動學生配合與獨立自主學習,有別過去的傳統單向的教學方式,改以學生為中心之雙向學習模式,以達到更佳的學習成效。
 
六、小組討論
  透過小組討論,是讓學生彼此學習及激勵其學習成效,共同達成目標。所應用的範圍可以嘗試個案報告或案例分析,也可採用某一主題或概念去分組討論,成果的呈現可以小組上台口頭報告及書面報告的繳交。亦可準備大海報或便利貼,透過課程中針對某一主題進行討論與分析後,派一代表上台報告其成效。小組討論時間最多10-15分鐘,含完成海報或便利貼整理,立即呈現小組討論後成果,可促進小組團隊合作及在小組中互相的學習。小組討論的活動安排,最好提早將座位排好,同一小組坐在一起,甚至會在個人書桌前放置個人姓名牌,教師會致各組中觀察討論,適時評估學生的參與度,以促進每位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的投入度。
 
七、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問題導向學習法是強調以臨床案例情境、問題作為學習的開始,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個案問題,以激發學生思考,培養解決問題的知能(涂等,2016)。此為一種以問題為根基之教學方式,先針對某一欲改善的問題實況,指出改善的必要性及存在的真實問題,引導學習者的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如此可強化知識的實用性,而大大提升學生學習之興趣。
 
八、差異化教學法(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差異化教學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透過成績異質性分組,將學生分為『大小師傅vs. 大小徒弟』之同儕輔導。例如,第一次上內外科護理學時,會於上課前先安排生理學考試,除了解先備知識外,並可依成績高低排序後分為四區塊,分為大師傅、小師傅、大徒弟、小徒弟四群組,再以一對一配對由大師傅輔導小徒弟、小師傅輔導大徒弟之師徒制方式(姚、林,2016),於課間及課後協助同儕學習內外科護理學,並作為加分參考。尤其是大小徒弟回答正確時,輔導他們的大小師傅也同步加分,此制度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成績,班上同學於期末心得分享時,也提出能感受到班上氣氛及融洽度增加。為避免同學間因太過熟悉,無法專心學習,會於期中考後再次由老師分組,讓學生能多跟不常在一起學習之同學互動。
 
九、引導式教學
  透過傳統的板書,增加學生一步驟一步驟跟著板書講解,增加理解及學習效能,以生理解剖的學理圖像導入,異常時帶入病理學知識,所產生之疾病,再引導出內外科護理學之照護重點;如此融入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基礎醫學知識,學習內外科護理,且於每個疾病中的病生理所產生的症狀,帶出這些症狀需執行那些護理評估,引導出臨床醫師會排定哪些檢查、治療、照護重點及合併症等,將有利於學生對疾病與照護的整體性理解與記憶。
 
  結語,除了上述之課室教學策略外,筆者會透過各管道的研習會議學習新的教學技巧與理論,不侷限僅參與醫護相關所辦理的研討會,頗建議教育學門之研討會,用不同視角去看現今學生學習的樣貌與需求。尤其遇到臨時要線上教學需求時,過去所累積的研習經驗,時常能適時用上,反而能帶來教學上之突破與超出所想的成就感。
 
參考資料

吳淑芳、李梅琛、張靜芬、劉桂芬、蔡秀鸞(2010)。「案例分析創意教學」應用於內外科護理學之滿意度調查。醫護科技期刊,12(2),120-136。doi:10.6563/tjhs.2010.12(2).5

姚經政、林呈彥(2016)。STEM教育應用於機器人教學-以6E教學模式結合差異化教學。科技與人力 育季刊,3(1),53-75。doi:10.6587/jthre.2016.3(1).5

涂卉、雷漢聲、黃錦華(2016)。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模式下學習動機對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弘光科技大學為例。商管科技季刊,17(4),467-491。doi:10.6685/ASVEJ.201810_2(1).0010

戴弘鈞、楊家瑜、李元堯(2021)。探討即時反饋系統對於大學生學習獲益之研究—以Kahoot!活化材料科學課程為例。教學實踐研究,1(3),1-34。

顏阿玲、謝長華(2017)。心智繪圖在內外科護理學實習的應用—以石膏護理為例。彰化護理,24(3),10-16。doi:10.6647/cn.24.03.05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