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最美的祝福:—人性化護理研習會心得分享
作者:吳讚美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 發佈時間:2008-09-01
感謝神,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機會陪伴許多人,可以邁向健康或發揮生命潛能,這就是「這一生最美的祝福-護理專業」。
最初的愛
曾幾何時,那份對護理的熱情與使命,被神話般、空中樓閣式的醫院評鑑,人力來不及補充的工作量和數不清的文書表單作業給淹沒了。「人性化護理」乍聽之下,總覺得「人性」始終是在醫院現實際情境中遙不可及的理想高塔。但果真如此嗎?好幾次我曾有過「不如歸去」,想當個護理逃兵的念頭。但是在病患與家屬的殷殷眼神與呼喚下,讓我繼續在這令人喜愛卻又令人畏懼的職場留了下來。
人性化護理-神的初衷
雖然自二月份即已跟著人性化護理推展小組學習,然而8月9日當親臨研習會會場,聆聽陳清惠老師、淑華護理長與劉恩美宣教士的演講時,我的內心仍澎湃不已。
陳老師分享「人性化護理的概念」,乃是恢復神造人時,最初的本質與美好。南丁格爾說:「護理不是一種技術,而是生命,你所做的是你所是的。」在護理生涯中,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心態來上班呢?是一份薪水?是一份工作?還是一舉兩得的快樂服務?兩得是指物質上的收入-薪水,以及照顧病人所帶來的價值與意義。我覺得護理的可貴之處,在於護理的對象是神所造,獨一無二的個體。護理的特殊之處是「難以想像」-同樣的護理措施,甲病人有這樣的結果,乙病人竟有別樣的變化。同樣專業、相同護理技術和關懷態度,運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每天都有新鮮事,每天都能有不同的期待和結果,好期盼能超越自我,像個護理的「馬蓋先」。陳老師提醒我們,不要物化病人,更不要物化自己,讓醫院成為非人性化的「動物園」。會中提到Jean Watson的Caring理論,相信caring只會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關懷是護理服務的核心,能滿足人的需求,促進個體與家庭的成長,展現彼此接納,幫助病人發揮潛能。當忙碌的護理人員面對一直閃不停的「叫人鈴」時,若能先肯定病患焦急的心,同理病患的需求,也能向病患說明目前的困難,給他具體的等待時間,不要以「等一下」來應付病人的需求。
病人即老師
我反省自己也曾虧欠過病患,有時不得不讓病人依照我們的常規與方便性,配合我們的護理工作。在這段服務不佳的過程中,我學會與病人商討並訂出可以一起完成照護的時間,在他的「了解」和我的「可以」中彼此達成共識,這是病人老師教我的功課,真要謝謝他們的體諒。從Jean Watson的Caring理論, 陳老師談到關懷的特性包括養成對自己和他人的敏感度;培養助人-信任感的人際關係;能引導並接納正向與負向的情感表達;能系統性運用科學的問題解決法作決策;調整身、心、靈、社會的健康環境;協助滿足人類的需要、促進成長;以及對各種信仰、經驗與其存在的力量,提供包容和保護。至於進行的方式,首先要將心比心(knowing),以對方為中心。再設身處地(Being with)作整體性評估,並注意病患一些細微的徵兆,切勿貼上標籤,耐心分享對方的情緒,提供方便,不使對方有負擔。第三是親力親為(Doing for),親自提供舒適照護,有積極的態度、熟練的技巧、並維護其尊嚴。四為溝通無礙(Enabling):掌握重點、訊息清楚、支持等待、提供選擇、思考方向、回應。最後是生命有出路:給他信心、學習放手、樂觀、協助找到生命的意義。
回頭以後,堅固弟兄姐妹
陳老師鏗鏘有力的講述,時而扎心,時而貼心,扣人心弦,使得參加研習的護理人如沐春風,也激發大家許多省思的機會。我們是否願意帶著能開啟豐富又多面向的經歷之鑰,以快樂和冒險的精神『向前行』?這是個人在工作時的選擇。
老師的一句話,無形中也成為我在面對媽媽的精神疾病時,始終無語以對的安慰。陳老師提到神允許人間有苦難(早產兒、畸形兒),是因為要人看到自身的有限。在此之前,我很難想像慈祥良善的媽媽,發病時竟有恐怖、可怕和讓人不敢相信的一面。過去我不知上帝為何作如此的安排,這曾經是我生命中的刺。但如今我瞭解,若非有如此的體認,我將永遠無法得知自己的渺小和有限;若非經過高山低谷,我永遠無法體會神何等眷顧我們一家;若非有感同身受的經歷,我便不懂家屬的無力與無奈。
淑華護理長的勇氣與魄力是我學習的典範。處於一般內科和腫瘤科病房的吵雜情境,她不畏干擾和艱辛,執著地推行「人性化護理」。在她身體力行下,不但培育出優秀的種子同仁,也為同仁樹立典範。她清楚地說明推展流程及心路歷程,透過病人及護理人員的回饋,可了解她孕育出的良好果效,她的用心與堅持換得許多醫師與家屬的肯定。自我的反省
真謝謝護福姊妹們的代禱與支持,輪到我時,能利用肢體語言、唱作俱佳地分享許多在臨床上,「人性化護理」的經驗和運用,以及護理工作上的喜樂與美好。在學員的表情和回應上,我知道大家都開心的學習,感謝讚美神的大能與同在。資料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再修正的地方。參與「人性化護理」推展過程中,一度觸及自己護理生涯的痛處,我因此崩潰了,但我向神呼求:「主啊!對的人做對的事,是安寧的最高境界與理想,如果安寧療護是您對我的選召,我願意順服也有興趣學習,求主賜下所需的能力與恩典⋯⋯」心亂如麻的我,再次回到臨床,檢視自己是否光說不練?不參與臨床照顧?一位不得人心的護理長?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問題究竟在那裡?我不是護理技術最頂尖的護理人員,我該如何善用單位內的優秀人材,教導同仁並彼此扶持、成長呢?我又該如何在最近人力狀況頻傳下,找出病房管理上的可行之道?
聆聽心中的聲音
研習會最後,劉恩美宣教士用她溫柔親切的外國腔國語,分享她多年來帶領護理長成長小組的心得,她用三篇發人深省的新詩來作結束。其中一篇道出病患的心聲,謹摘錄如下:
現在的我
像掛在樹枝最外的一片顫抖的葉子
固定我的地方很小
每一個穿白衣的人都快速地從我身邊飛過
到 比我更重要的人那裡去
沒有注意到他們帶來的旋風震動了我
只要再有一點點的冷風
葉子就會從樹上掉落
帶著無法解釋的焦慮
無助地飄向地面
是啊!護理人員在忙忙碌碌的工作裡,為的是什麼?做了該做的事沒?有沒有意義?我們是否曾經留意過在殘風中凋零的那一片葉子?我是否花了80%的時間去做那20%沒有意義的事。小組提供了我們倒苦水的機會,提供護理人員免去重蹈覆徹的寶貴經驗與建言,隨時有激勵人心與令人開心的成就事。
研習會中有護理人員歡笑的眼淚,有眾多在無奈與壓力中升起的小盼望。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研習中,有250位護理人員在例假日,選擇認真用心地參與研習,聆聽專家講授,將來被他們照顧的病人是有福的。感謝神,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機會陪伴許多人,可以邁向健康或發揮生命潛能,這就是「這一生最美的祝福-護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