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40期-2023年9月


【回應】屏東基督教醫院靈性護理研習會之學員回應

作者:    發佈時間:2024-02-27
分享一
■文/蘇貴婷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室護理長
 
成長路上,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與轉捩點,過程中要經過很多的方法讓自己學習調適,然而在經過4次靈性課程後感觸非常深。在每次課後都有很多的感觸及感動,其中不只老師的授課內容,還有組員的回饋和課程後組員模擬帶支持團體的情境,以及每次課程都有督導、主任的陪同,讓我深深感受到大家對於此課程的重視。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講師對護理及生命的重視,讓我深深佩服,且常於課後冷靜下來省思護理的價值及意義?自己對護理的人生定位,也很喜歡老師說的一句話:真正的護理非高深的經驗,而是對護理的態度,如同南丁格爾所說:護理不是一種技術,而是生命。沒錯,課後在不斷的反省後,在我認為護理價值最重要的是我在對每位病人得到治療後的改善及成就感,視病猶親遠比任何事都來的重要。身在急診腳步快的地方體悟更深,以前常因忙碌而忘了情緒的管理,忙碌時常因想急著完成治療而未顧及病人真正的感受及照顧,很感謝講師讓我對護理的態度改觀,給了我方向,讓我知道以後要用甚麼方式作護理治療能更有收穫及幫助,例如在病人或家屬情緒上來時如何處理或自己在忙碌時如何練習維護病人的尊嚴,我也開始學習愛人的能力,也希望未來能秉持這信念繼續投入護理工作,保持工作的熱忱。也很謝謝院內舉辦這麼有意義的課程,期待以後還有更多機會參與此課程。
 
分享二
■文/江慈馨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護理師
 
曾經讀過希勒爾猶太教領袖著名一句話「If I am not for myself, who will be for me? And being only for myself, what am ‘I’? And if not now, when?」這與老師首次課堂詢問學員的「what I have lived for...」相呼應著。第一堂培訓,老師以尼克胡哲影片帶入,透過他人生命的歷程與影響力,來說明每個人有獨一的靈性特質與命定,其中課程說到,靈性層面分為垂直與平行的互動關係,以自我個體為主軸,向上到至高者,向下為環境;平行範圍則延伸至社區與環境的和諧關係,而「如何在有限的身心個體,讓無限的思維發揮最大效益」,就是第一堂課程引發的省思。
 
無限思維包涵你觀看人事物的角度、經驗的程度、處事的深度、心胸的寬度,如何訓練正向的無限思維,老師分享哈佛75年的研究實證影片,總括來講便是「愛商高」的人,其靈性厚度也提高,然,創造自己獨一的靈性特質,進而可活絡親情、友情或是護病關係,在關係的建立中找到自己的責任,再由盡責的過程確認自己的價值,就是第二堂培訓著墨的靈性需求及維護。課程後半段以模擬情境的方式進行團體互動,訓練學員對新成立的組織團體時,流程上的運作與面臨問題時該如何解決,讓學員們有遠見的思考意象。
 
第三堂培訓課程一開始,老師請每位學員分享「什麼是靈性健康的展現特質」,學員們盡情表達自己個人展現的靈性特質,此問題是要我們在臨床上評估病人或是家屬的靈性特質並給予護理措施,老師也提供評估靈性的工具資料,能量化病人的靈性強度,能聚焦靈性出現的主要問題,課程其中,老師說了一句打動我心且產生漣漪的話:「護理是上帝對你的呼召」,這樣委身的護理,是以人性化關愛為核心,以能具體實踐為導向,如同南丁格爾言:「護理不是一種技術,而是生命」,護理職場上,我們要如何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人、要如何提供靈性照護提升護病關係及解決護理問題,這是第三堂課程的總結。
 
第四堂培訓課程老師以案例分享,透過不同的臨床案例來說明其靈性評估方式及靈性照護措施,讓學員加強概念,老師強調,靈性護理措施必須親臨,非單純的陪伴,而須傾聽、同感、關懷甚至到奉獻的狀態,如同彰基影片的兒科專師,用自己的生命奉獻在護理上。這讓我想起門診路加大樓6樓的歷史牆故事,就在1953年時,挪威畢嘉士傳教士來台宣教,當年只是因為「有一個百廢待興的地方需要醫師」,挪威的醫師也因這個念頭來到屏東服務,他說「沒有人,我們就來,沒有醫院,我們就設」,於是有了現今的屏東基督教醫院,他的精神傳承在屏基並持續扎根。期許自己也能以生命服事生命,在護理領域中盡上一份力量。
 
分享三
■文/林妙枝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護理長
 
在開始上清惠老師的靈性課程後,都會期待下一次的課程,因為在每一次的課程中總是會有很多的感觸與啟發,從認識靈性的本質、什麼是靈性護理、靈性護理如何在臨床應用到靈性護理的實踐及團體動力…等,課程內容非常豐富吸引人。第一堂課老師在課中介紹何謂靈性護理的本質與重要性;老師總是說其實做靈性護理並不難,一直啟發我們要看見護理的本質,也透過所分享關於尼克.胡哲的專訪影片,看見尼克.胡哲雖然是一個出生就身有殘疾的人士,但卻不放棄生命,努力面對人生,讓我看見一個靈性健康的人是多麼具有吸引力與影響力,他有一個愛他的美麗太太及可愛的小孩,也將他自己生命的故事分享給其他的人,鼓舞他人積極、正向的面對人生。
 
更透過一些圖片讓我們知道,會因每一個人看的角度不同,看見的結果也會不一樣,每個人都有盲點,也許我看見的別人看不見,別人所看見的,我卻可能看不到他所看見的,但你能說看不到的或是有漏缺的就是錯的嗎?不是,只是因為我們看的角度及我們的經驗與背景不一樣罷了!透過這些有趣的圖片,老師也一再點醒我們不要再罵新人、不要再打小孩了,而是要教她帶著她,做一遍給她看,她才能學會。
 
靈性護理起源於一個人對於一個人的在乎,要在乎他所在乎的,才能真正看見他所需要的是什麼。每一個人都有靈性的需求,之前我會覺得慢性病房比較容易做靈性關懷,急性病房比較困難;但老師卻告訴我們,不要輕看我們跟病人的閒聊,也許只是一個簡短的問候、一個微笑;都可以成為支持病人繼續向前的動力,不要輕看自己所做的;唯有先轉變心態,心態調整了,眼光會變得不再一樣。
 
上完靈性課程除了對帶領支持團體更有方向與感動外,也思考單位該如何做靈性護理,我想就從每天更換班別時的自我介紹及量測生命徵象時對病人的告知量測結果開始吧!
 
分享四
■文/林靜宜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護理師
 
一位八個月大寶寶,因早產之故有肺高壓情形,需長期仰賴呼吸器治療,從出生到八個月,從來未回家,入住病房之後他總是病房護理人員需要花最多時間照護的,肢體乏力導致他幾乎長期在床上臥床。異位性皮膚炎導致他全身容易因燥熱而全身皮膚發紅、不舒服、哭鬧,每每照顧這位寶寶,看著他總是想讓他在住院期間可以得到舒適的照護,減少他的煩躁感,所以每次一上班,我總是先把早上十幾種的口服藥物、蒸汽吸入劑等等給完後,便開始幫他整理床單、準備洗澡用物,與上班的同仁把他整理的乾乾淨淨,讓他可以舒服地睡上一小段時間。
 
從這樣護理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老師在課程上所說的,從最基礎的晨間護理開始,把病人照顧的舒舒服服,讓病人感受那做為「人」也就是生命最初的尊嚴與尊重,讓他們可以找回面對生命的正向態度。
 
在課堂中了解靈性可以藉由信仰讓病人、家屬得到心理層次上的寄託、盼望,不論是何種的信仰,強調要以人為中心,在認識自己、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可以藉由音樂治療、芳香治療、藝術治療體會(與大自然共融)、願意與他人分享(與他人共融)、讓自己可以認同自我(與自我共融),最後可以藉著信仰達到與神、至高者共融;而唯有心靈健康的我們才可以帶給周圍的家人、照顧的病人、共事的同仁,整體和諧的關係;在這過程中不論是思考自己的價值或是協助他人確認自己的價值,這樣的關係與過程都是在幫助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
 
分享五
■文/陳柏怡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護理師
 
清惠老師很豐富的課程內容,幫助我更進一步了解一個人的靈性,從第一堂課中每一個人的角度、思維的不同來發現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也學習到很重要的思想影響你如何解讀每一件事,老師的課程中有許多名言:「讓人生痛苦的不是環境,是心境,心境、看法決定你如何生活。」、「靈性護理不在於做什麼?改變什麼?而是態度、思維的改變。」、「靈性護理啟源於一個人對於一個人的在乎、關心、真心。」、「看見人的特質、特長就可以把一個人的善引出來,會幫助一個人更好。」…等。也都讓我非常
的受用,因為這些豐富的內容也幫助我思維改變,重新看待身旁的人、事、物。
 
從天、人、物、我中發現一個人的全人平衡會穩定一個人,但因為生活面對許多事物而使靈性失衡,尤其是一個生病的人,因著疾病會不斷打擊人的存在感,衝擊每一面向。所以,每一個所照護的病人都在面對著靈性的困擾,需要靈性的照護,但往往我們容易只注意因疾病所產生的反應,而忘了內在的需求,老師很重要的提醒,「護理沒有靈性照護,是可以隨時被取代。」、「把人當人看」;在工作中很容易因為忙錄或用疾病、診斷沒有把病人當人看待,提醒著我在照護上必須要把靈性的照護加入在日常中,可用照片營造靈性照護的氛圍,使病人在住院中仍感受到希望。透過靈性護理課程,很大的幫助我,除自己有很多的收穫之外,也很幫助我如何看待工作夥伴,與人合作,更是期待可以將病人照護的更好。
 
分享六
■文/賴雅雯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這課程,加深了我自己對人性向善的意義,我一直覺得護理這樣的工作不是只有照顧而已。照顧,每個人都會,可是怎麼照顧或是你照顧的品質如何?就會分別出不同了。個性使然,我在照顧病人,不僅只想照顧他的身體,讓他恢復健康,我也想照顧他的心理,讓病人知道雖然自己身體上有病痛,但是心靈堅強之後,身體上的病痛也會因為強壯的心理也能再次恢復健康。我對待其他的同事或者朋友、家人,也都出自於真誠,人性也被這堂課程討論了很多的觀點,神奇的是,上課中彷彿老師在對著我說話一樣,要我不要失去心中的那份真誠、那份愛,要我繼續保持下去,我即使工作忙碌,也要停一下腳步跟病人說話,讓病人知道有人在、有人在旁邊看顧你,你不要害怕,可以好好休息。也許正是這樣心態的照顧方式,上這樣的課程讓我加強了自己對人性向善的意義,也讓我更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團體」到底是什麼?上課中有一部份模擬團體讓我對團體能有更進一步的概念,透過分享討論,讓我較能理解團體的功能與組成。我覺得團體以廣義來說,就是有一群人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在一起討論、分享、體驗的一個過程,然後藉由這樣的過程達到一個結果。想藉由這次上課的機會去了解團體,甚至了解團體中領導者扮演的角色與工作,讓帶領氣氛能維持在一個舒服的狀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以團體的型式來上課的一種學習方式,感覺很有趣,從不同的觀點去看到不同領域的人看待的角度,讓自己會有不同的激發與觀點,適時提出疑問及回應他人問題,進而增加自身的人際能力,反過來也能思考自己的能力,不足的可以向其他人學習的,期望能將所學應用在帶領新進人員團體當中,也很期待自己學會之後,對於帶領新進人員的團體會有所幫助。
 
分享七
■文/羅婕妤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2C病房護理師
 
當得知部內將針對新進人員支持團體的輔導員辦理靈性課程,同時單位護理長也剛好指派我前去受訓時,內心其實是五味雜陳,因為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個身份,而當我上完這四週的課程之後,內心的不確定感跟著慢慢消失,在課程中領受的不僅限於如何輔導新進人員、帶活動、玩遊戲等…,自己的靈命生活也成長了不少。
 
一開始我以為靈性關懷只是提供宗教協助,而當我透過課程越來越了解靈性,發現宗教只是提供靈性的一種方式,因為系統性的宗教提供人們生命的起源、價值,當人們遭遇不安或是危難,信仰可以使人脫離不穩定的情緒,給人信心、安全、保護的慰藉,而由信念產生出了心理支持,甚至影響到生理上自我療癒的功效。
 
提摩太前書第四章十二節,保羅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課程結束後我思考著上帝為什麼把我擺到護理系,為什麼我會成為一名護理師,祂對我的生命有什麼計畫?在過去我很容易陷入「我可以做些什麼?應該怎麼辦才好?」急於想要給予對方回應,讓我可以有為他「做」些事情的感覺。卻慢慢的發現,靈性常常使用身體在說話,很多時候他們只需要我的一個點頭、眼神的接觸就能有種被理解的鼓舞。在這樣以身體互動、應答,提供靈性照護的過程中,一些非言語的照護行為,卻不能在交班的過程中以文字記錄下來;有時候連身為照顧者我們都沒發現呢!
 
期許自己接下來在帶領新進人員支持團體時,不單只是分享自己在臨床的經驗,同時靠著上帝的愛與能力,透過服事這群新進人員,把愛更多的散播出去,轉而做在那處在病痛中的病人身上,用生命影響生命。
 
分享八
■ 文/蘇玫帆 RN, 屏東基督教醫院2B病房護理師
 
在上課前,「靈性護理」總是讓我覺得這是一件不容易執行的護理工作,記憶中總是把這個名詞與安寧的個案照護相連結,而忽略了靈性護理真是我該做的嗎?透過此次課堂上老師的引導及提醒,讓我重新思考靈性護理是什麼?原來這需要先照護好自己,才可能進一步去協助周圍的人,這包含我們照護的病人、家屬及新進的同仁等。面對每天病人快速的入出院,我們常常過度專注於床位流通率,而忘了護理的初衷,靈性照護也因此常被放在較後的順位;在競爭激烈講求成效的醫療環境中,大家似乎太專注在疾病的照顧而忽略了病人基本的尊嚴維持,而將我們照顧的「病人」分割為「病」與「人」。只專注要如何用專業的學理解決疾病的變化,而缺少了關心人的那份溫度。
 
在忙碌的工作與有限的時間中,似乎變得較少機會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而病人也常常無機會表露其靈性需求。在Maslow人類基本需求中談到需要的滿足,其中最高層次的滿足是「自我實現」,必須先協助滿足其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後,才能進一步真正達到靈性滿足。透過課程的學習,了解所謂的靈性健康可以讓護理人員生活得更有意義,我才再次思考自己需要保有靈性健康,才能正向的給病人、家屬或者是新進的同仁適當的關懷,學習如何在短暫的陪伴中,設身處地感受病人或是新進同仁心裡的需要。
 
護理人員是醫療團隊成員中最靠近病人,與病人相處最久的人,若能充份發揮關懷的天職,就是跨進靈性照護的第一步。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