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正向積極的過每天的生活,往人生的目標前進。但每個人都生活在一種「假設」的迷思中:假設人生的每個腳步和每天的生活,都能按著自己的期待,平安順利地向前行。只是真相是「人生總不是那麼順利」,當疾病、死亡、意外或災難突然臨到時,我們「假設」的世界就算未完全粉碎,人生命的安全和生活的穩定順利,肯定會受到威脅。這些令人無助的苦難,多會出現在無法意料的時刻。當大衛宣告「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的竿你的杖都安慰我」時,他體驗到「幽谷」會在人生旅途未預料的景況中出現,並使個人遭到禍害。但他確實曾經歷到他的牧者用竿和杖安慰他。
「幽谷」可以指人在經歷不幸事件後,因經驗到某種形式的『失去』,使整個人彷彿掉落到人生的谷底。綜合許多針對創傷的研究,可將這些『失去』歸納如下。人們在經歷「幽谷」的同時,可能經驗到下列一項或多項的『失去』:
• 失去一種存在的規律~生活,工作,人際互動
• 失去和某個人或事物的連結
• 失去自主權,無法或無力掌控(握)~重病、癌症或意外造成傷殘
• 失去自我的尊嚴~自我的價值被貶抑
• 失去依賴、依靠~安全感
• 失去心愛的人、事或物
• 失去心中強烈或長久期盼的~心靈或物質上的
• 失去所擁有的事物~健康、財富、工作、……
所有的人在面對這些苦難時,都會嘗試找到苦難發生的緣由,會問:「為什麼這事會臨到我?」試圖找出誰該為苦難負責,結果是責怪他人,或怪罪上帝,或自責,甚或宿命地認為自己是咎由自取,自憐。事實上,這些在遭逢巨變而落在苦難中的人,問「為什麼(why)」的當下,並非要理性地探索苦難,或帶來禍害的緣由。他們在遭難的當下想了解的是「我要如何(how)活下去?」他們是在努力達成人生目標~過個幸福美滿和平安順利的生活的歷程中,遭到阻礙和威脅。他們真正的需要,不是探索「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不幸?」而是「有什麼人或方法可以幫我度過這個難關?」他們除了需要上帝的安慰外,更需要有人能陪伴他們度過眼前的難關~走過悲傷歷程和重新生活。這樣的陪伴,包括面對和克服不幸事件所帶來的悲傷歷程:震驚、不信、否認、憤怒、困惑、空虛、沮喪、愧疚、恐懼、無助、放棄及被孤立等感覺。以及重新調整生命的目標,建立一個存在『失去』事實的新的生活秩序和方式。
Wolfelt(2021)提出陪伴悲傷者的11個「陪伴是…」的原則:
1. 出席他人的痛苦情境,而非幫他們解除痛苦。
2. 與另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的荒漠,而非肩負尋找出路的責任。
3. 對心靈保持敬意,而非專注在智能。
4. 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5. 見證他人的苦難歷程,而非評論或指引這些苦難。
6. 幽谷伴行,而非帶路或追隨。
7. 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
8. 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
9. 敬重失序混亂,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
10. 向他人學習,而非教導他們。
11. 表達想了解的心意,而非表現專業。
筆者針對這些原則,認為陪伴者尚需須學會下列技巧和行動:
1. 關注聆聽:積極關注和聆聽須先放下個人性的評價,聆聽對方口語和非口語的表達及其意涵。目的是期望透過瞭解對方的生命故事,及內在的情緒和對不幸事件的想法與反應,藉此找到陪伴者該有的位置和角色。
2. 表達同理的了解:就積極關注聆聽產生的了解,表達對不幸事件及對方想法的了解和接納。並針對對方所經歷到的情緒反應,給予適當的回應和接納。藉此表達陪伴者的同理,貼近對方的心,舒緩對方內心獨自面對苦難的孤單感覺,感覺有人願意陪伴同行。
3. 營造持續陪伴的氛圍:營造「臨在~我跟你在一起」的感覺和狀態。透過對對方生理與心理的關心;提供可隨時(包括緊急時)可連絡的承諾;主動隨時提供關心問候和鼓勵,以及改變所需要的資訊和支援。使對方感受到有人陪伴是一直存在的事實。
4. 真誠的禱告:透過禱告延伸陪伴的氛圍。禱告需聚焦在對方的需要、感覺和此時此刻的身心狀態上。站在與對方一起的立場,一起仰望和祈求上帝。藉著日常的禱告,讓對方感受到陪伴者延伸陪伴的事實。
5. 當朋友不當英雄:陪伴者不是將人從痛苦的處境中「拯救」出來,而是因認同對方的痛苦,願意陪伴他們走過痛苦的歷程。不斷地給予支持、鼓勵和安慰,而非只聚焦在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努力上。
6. 給予時間和空間:尊重對方與人的差異,容許和接納對方有權利保有自己真正的感覺和想法(不論合理或不合)。給予足夠的空間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及面對和解決困境的決定。給予時間舒發情緒,表達想法,及採取具體改變的行動等。
7. 真誠一致的表達:陪伴者誠實表達真誠的關心:「我不知道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我願意跟你一起來尋找可能的方法。」並善用口語以外安慰的方式:默默陪伴、服侍行動、卡片或簡訊的問候等。
8. 提供實用資源:陪伴者不需幫對方找到所有解決困境的方案;可協助尋找可用的人力資源~親友、專家或教會會友,及相關社會資源;或尋找其他解決困擾或問題的專業資源~諮商、社會救濟、法律資訊等。
9. 設身處地、主動幫忙:了解對方當下的需要,提供即時和適當的協助;尊重對方對協助的選擇和決定;勿剝奪對方個人的責任和尊嚴;衡量自己的能力,切勿作超越個人能力範圍的承諾。
10. 自我揭露(經驗分享):提供個人性的資源―書籍、個人經驗、有效克服困擾方案、…等。分享個人故事,需先考慮內容是否對對方有益?「我也曾經驗...,有同樣的感覺。」「若是我的話,也會有跟你一樣的反應。」
陪伴永遠就是陪伴,不是解決問題或治療,確認陪伴的角色和扮演好這角色,才能真正與在行走在「幽谷」中的人同行。
章惠安(譯)( 2012).見證幽谷之路:悲傷輔導助人者的心靈手冊(原作者:A. D. Wolfelt).台北: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