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43期-2024年6月


當我遇見Z世代 神的孩子們— 我禱告,我聆聽,神帶領

作者:■文/方圓媛 義守大學學士後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發佈時間:2024-10-31
初任教師的我
擔任教師剛滿一年的我,仍在摸索如何成為「老師」,也常常想起大學時期十分迷惘的自己,當時的我,不清楚念書的意義,也不明白工作是為了什麼,呼應傳道書的話語「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1章:14節)
 
問過許多老師及長輩們相仿的問題,一位基督徒老師告說:「從事護理20多年,從臨床到教學,上帝恩待我,至今從未後悔過」,老師講這話時,臉上綻放著光芒,充滿了真實的喜悅,因著老師這句話,加上日後臨床實習帶給我的震撼與感動,我投身了臨床工作也體會到教育的重要,想讓更多學生認識護理的美好,把護理帶給我的感動傳承給下一代,因而轉換跑道,投身護理教育。
 
遇見Z世代的孩子們
我的年代,被稱為Y世代( Generation Y),或千禧世代( Millennials)(1981年至1996年間出生者),而現在學生們的世代被稱為Z世代(Generation Z,簡稱Gen Z)。Z世代俗稱zoomers,約出生於1990年中後期至2010年,為了與2010年後出生的Alpha世代區隔,多認為在2010年前出生者,而部分以1997年區分,因1997是著名Google註冊網域名稱的一年(Oerther & Oerther, 2021)。
 
有學者認為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後的Z世代,是大受世界脈動衝擊的一代,目睹全球經濟衰退、學校債務累積、校園暴力霸凌、種族主義與戰爭、資源稀缺及氣候變遷危機、和新冠疫情等,常目睹受人崇拜的人物陷入醜聞或失敗(Talmon,2019; Williams, 2019)。由於經濟不穩,擴大了貧富差距,中產階級式微及空洞化,讓生活變得更差,因此Z世代對未來持務實、關注和謹慎態度,厭惡風險,不願冒險,可能常有替代計畫,有高度社會意識,勇於道出社會不公正的現象(Shorey et al., 2021)。
 
Z世代學生的學習型態,偏好獨立學習,喜歡個別、且自訂進度(能靈活安排時間),擅長使用網絡獲得資訊與訊息(如:YouTube影片、交流討論論壇、Google學術等),喜愛搭配視覺(如:圖表、圖片)、感覺(利用聽、視和動覺等感官從外部來源獲取訊息)和主動(如:參與和討論)的學習方式,喜歡故事而非書本,尤其喜歡引人入勝可視化的學習環境(融入短片、故事、音樂、討論等元素),但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專注度比千禧年世代差),追求即時滿足(Shorey et al., 2021; Talmon, 2019; Williams, 2019)。
 
因科技網絡伴隨Z世代成長,對科技網絡的運用瞭如指掌,與網路文化密不可分,被稱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 又可稱I Gen、I Generation,常使用行動訊息應用程式和社群媒體,每日使用網路的時間超過9個小時,手機不離手也不離身,無法想像網路不發達或沒有網路的日子( Shorey et al., 2021)。雖網絡媒體發達,但此世代概念形成的連結能力下降,難以區分事實與網路觀點,且不一定具備數位素養( Oerther & Oerther, 2021; Talmon, 2019)。由於長時間依賴科技網絡,缺乏面對面的交
流,因此社交技巧不足,缺乏談話藝術,也產生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焦慮等( Shorey et al., 2021)。
 
韓愈在師說的名言:「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篇回顧研究總結Z世代醫學院學生,對老師的期望包括:友善、平易近人、富有同理心、能有效溝通、能安撫與傾聽、對所教授課程充滿熱誠與專業、創造促進師生合作的環境(即尊重、友善、平易近人、透明、熱情、感興趣),亦能對於學生本身與學業提供情感支持與未來工作的預備( Shorey et al., 2021)。
 
在科技網絡發達的現代,有太多的數位資源使學習空間不受限,全世界都可以是教學現場,比起實體課堂內容可能更為生動有趣。但人生的道理,身教比言教效果更好,且面對生活扎根於網路的一代,若沒有堅定、堅持的陪伴,很難了解學生們心底真實的疑問。現今老師,不但要專業博學、要有同理心,不僅能說出道理,還要能行出來,要有趣、能創造驚奇驚喜,還要能讀心、還要能談心…想一想,就如許多人告訴我的,在這年頭當老師,真是很不容易…
 
以禱告預備自己
身為新進教師,即使讀過文獻中Z世代學生們對老師的期待,也知悉古人所言為師之道,然而,過去一年多來我花最多的時間,反而是「禱告」。我自己也曾作為學生,深知要符合每位學生們心裡的期待,有多麼地不容易…因此,我把天父放在首位,相信我需要符合的,反而應該是上帝對我的期待。
 
抱持著這樣的心態,當教學中遇到生氣無奈或沮喪無力的情境,上帝常常很神奇的改變我看事情的角度及態度。過年前曾帶到一梯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學生們,實習表現糟糕到單位阿長直接說這梯學習態度太差,會在休息室聊天、滑手機甚至睡覺。聽到時,心裡真的感到深深地疲憊…由於有建立連絡Line群組,禱告後,我決定寫段訊息給學生們。
 
此後,部分學生開始有了改變,最後一週,覺得自己做錯的同學,會自己跑來認錯,有同學還很可愛的跟我說,「老師,你有沒有看到我改過自新,洗心革面了!」此刻,我深深體會到文獻裡提到的「Z世代對老師的期待」,除了教師自身的專業( Shorey et al., 2021),更需是「在意」、「相信」、「尊重」及「讚美」學生,加上「看見學生的與眾不同」以及「給學生時間改變」。
 
為學生提名禱告
還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是為帶實習的學生提名禱告。心底總相信,每梯學生屬性及個性皆不同,即使研究概略地定義他和她屬於「Z世代」,實際上,每個人皆是獨一無二。我沒有把握在短短15天的實習,能帶來足以撼動他們生命的改變或轉變。但是,以賽亞書55章:8-9節寫道:「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我的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禱告,把每一位孩子都交在天父手上,祈求天父使用我的生命,我願成為學生們在護理路上的點點微光,讓他們看到屬於護理獨特的力量,是科學,也是藝術,可以撼動他人,更可以感動自己的力量。
 
再回首,老師那句話在我心底已有20個年頭,我仍舊記得老師談起護理神采飛揚的樣子。而我一路走來,歷經真實生命起起伏伏的淬鍊後,唯一不變的,是護理帶給我的感動以及對護理的熱愛。世界不斷地在快速變化與改變,Z世代後會有新一代Alpha世代的學子,渺小如我,雖然無法知曉自身對護理的堅持與執著能否感染下一代,但我禱告,我聆聽,相信 神必親自帶領著祂的孩子們。願以泰戈爾的短詩,與所有基督徒的護理老師們共勉之,能如同我當年的導師—陳清惠老師一般,一生為主閃耀,用生命影響生命。
 
用生命影響生命( Inferences life with life)–泰戈爾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請相信自己的力量,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因為相信你,開始相信了自己。
 
 
參考文獻
Oerther, S., & Oerther, D. B. (2021).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bout parenting generation z pre-teen children.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43(11), 1073-1086. https://doi.org/10.1177/0193945920988782
Shorey, S., Chan, V., Rajendran, P., & Ang, E. (2021). Learning styles, preferences and needs of generation Z healthcare students: Scoping review.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57, 103247. “https://doi.org/10.1016/j.nepr.2021.103247
Talmon, G. A. (2019). Generation Z: What’s Next? Medical Science Educator, 29(Suppl 1), 9-11. https://doi.org/10.1007/s40670-019-00796-0
Williams, C. A. (2019). Nurse Educators Meet Your New Students: Generation Z. Nurse Educator, 44(2), 59-60. https://doi.org/10.1097/nne.0000000000000637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