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 與基督徒護理教師同行
作者:■文/林靜蘭 成大護理系教授暨成大附設醫院督導 發佈時間:2024-10-31
臨床教學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照護能力的培養,不只是在教室課堂,更多的訓練要透過臨床實習進行。護理老師們經常面對來自學生、臨床單位、校方等各方不同的期待,因著各人年紀、年資或身分、責任差異,「臨床教學」讓護理老師們深感負荷。護理老師在臨床教學場域面對許多「挑戰」,要如何化挑戰為助力?進而堅守「使命」?或許也是你我心中的疑問及想望!
即使擔任教師多年,還是覺得自己好有限,也常經歷「擔憂只有五餅二魚、會餵不飽學生」的窘境,馬太福音第14章13-21節,門徒面對超過五千位聽眾,雖僅擁有小男孩獻上的五餅二魚,卻能因著耶穌而領受天父無限量的充足恩典,使自己跟民眾一起飽嘗主恩。在艱辛的教學挑戰中,一次次因著倚靠 神,因著與智慧 神及智慧人同行,而得著智慧及恩典,特別是在帶領護生實習過程,常常是我經歷主的重要時刻,將這些經歷歸納如下七個原則,與您分享:
1. 實習前準備—通常我會安排時間去單位見習,藉此認識單位軟硬體。硬體包括環境及設備用物。軟體包括人(護理師、醫療團隊及護理長官),工作模式,常見疾病及技術…;
2. 每天為學生提名禱告—這是承襲清惠姊的諄諄提醒,超級厲害的提前佈署;
3. 示範與陪伴—帶著學生去臨床現場,認識病人,示範技術或會談;
4. 認識學生並掌握進度—了解每位學生(羊群)的學習進度及需要--非僅在乎學業或臨床實習的表現,也關心其身心狀況;
5. 適當的鼓勵—盡量識別學生表現好之處,多以具體事蹟讚美鼓勵學生;
6. 公平對待,給每位學生全新的學習機會—接到一批新的實習同學時,常會接到負面的交班,例如:這學生給錯藥、會偷懶、會抄襲、跟大家關係不好…等等,這些交班雖是我帶領前認識學生的重要參考,但卻也常提醒自己還是要給每位學生全新的學習機會。當我不讓這些負面交班所限制,還是盡量以正面角度看見學生的優勢,避免讓負面交班成為加諸於學生身上的刻板印象,甚至變成一種偏見或負面對待時,我總發現學生讓我大大驚艷到—超乎這些負面交班的成長或改變潛力,也有些學生談到過去的表現或給人的印象,會潸然淚下訴說其悔悟或委屈;
7. 鼓勵學生同舟共濟、團隊合作--曾有次我帶的該梯實習中有兩位同學才剛經歷激烈爭執,卻須同組實習五週,面對精神科實習有很多須共同合作的實習任務,實在無比挑戰,但經過多方鼓勵、肯定及穿針引線,他們開始放下前見,欣賞彼此,跨越框架,學習彼此扶持,一起度過實習挑戰。
耶穌在以馬忤斯路上引導迷糊的門徒
再者,面對這個詭譎多變、災難頻傳的時代,學生們常感困惑、不知下一步何去何,護理教師應如何靠近這一代的學生?甚至帶領他們走向蒙福的人生路途?願這段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與兩位門徒同行的經歷,(路加福音24章:13-27節),向我們說話。
“13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14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 15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16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1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着愁容。 18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裏所出的事麼。 19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 20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 21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 22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他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裏. 23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 24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裏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 25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26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 27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着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耶穌對憂愁混亂門徒的教導示範
1. 『以「探問」引發對話』—面對憂愁而迷糊的門徒,主耶穌先以「探問」引發對話,耶穌當然知道這兩門徒在談論祂的受死,卻「明知故問」,這麼問,是為了讓門徒透過「述說出他們對於祂受死的看法」,讓他們重思/回憶耶穌對於祂受死後將復活及再來的應許及教導,看來間接迂迴,但耶穌的用意深遠;
2. 『陪伴同行,方能引路』—主耶穌透過陪伴同行,引導門徒們說出心中的絕望,當他們全盤道出「過去所盼望的彌賽亞已死」的絕望、迷惘及誤解,耶穌才能帶領他們想起過去主曾教導及預言自己將死及復活的盼望,此刻,與門徒同路的耶穌開始發揮「同行,而後引路」的影響力;
3. 『主是道路、真理、生命』—主耶穌雖在死前多次向門徒預言「主將受死,也應許將復活及再來」,但在以馬忤斯的兩門徒,面對極大挑戰的他們,似乎已偏離正路,或許是因為太悲傷而迷糊、誤判、不信,甚至認不出耶穌。主的顯現同行,再次向他們指出「主是道路、真理、生命」。
面對憂愁而迷糊的門徒,主先以「探問」引發對話,並陪伴他們同行一段路,方能引路到正途—「主是道路、真理、生命」,使他們的「腦」明白、「心」火熱。基督徒護理老師也可運用這簡單三步驟接近迷惘或絕望的學生:1. 以「探問」引發對話,2. 陪伴同行方能引路,3. 認識主是道路、真理、生命。這三步驟可能非一次談話就可達到,有時須陪伴同行一段路,方能進到認識主的步驟。
察覺學生情緒,關懷陪伴的反思
還記得有一回在該梯實習最末週,我察覺一位男同學面帶愁容,以關懷探問「還好嗎?我們談一下?」,他慢慢說出—因為父母將離婚,分別都要南下找他,讓他無比苦惱,一面憂傷兩個深愛的雙親的離異,一面也不知如何面對兩人各執一方的堅持,聽他娓娓道出心中的痛苦及壓力,原來他獨自承受許多未向人道出的苦,我沒說太多話,只說:你很勇敢,面對兩個都是你深愛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是我,可能無法像你這麼勇敢…情緒宣洩、哭完後的他,慢慢平穩下來,謝謝我注意到他的不對勁,謝謝我聽他說那麼多,也釐清自己對父母分開的無力感及壓力。雖然,沒有機會跟他傳福音,但我相信我為他的禱告,將帶領他認識主。
深願主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與我們每一位基督徒護理老師同行。面對諸多的挑戰與使命,只要我們有一顆願意獻上所有的心,像馬太福音第14章那位獻上所有的小男孩,相信主必成就祂在哥林多後書9:8-11的應許, 神必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我們,使我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我們為主默默擺上的仁義,必存到永遠。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喫的、必多多加給我們種子、又增添我們仁義的果子。叫我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着我們使感謝歸於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