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護理產生重大影響,本研究透過分析1920-1932年間主要雙語護理期刊《中國護士季刊》中所反映的基督教價值趨勢,探究基督教價值對中國護理倫理的影響。
前言
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護理史上的開創性作用是重要的歷史事實,將救贖靈魂與拯救生命相結合,反映了基督教傳教士的宗教動機和全人關懷,這對中國護理倫理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atty, 1920)。
“愛與關懷"作為中國護理實踐的基本原則,很可能是源自基督教的博愛精神,這說明宗教信仰對職業倫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值得探討的是,基督教倫理如何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終成為中國護理特有的價值觀念(Bocarnea et al., 2018)。人們的健康/疾病狀況有很大程度是由其環境背景所決定的,包括當地的歷史、人際關係、政策、社會結構、性別等。因此,在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時,考慮和融入文化是不可少的。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健康是由各種整體因素動態互動而形成,這體現在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理論中,疾病被視為個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失衡的表現。
中國文化在健康觀和醫療實踐中的特點,強調了文化因素在醫療服務中的重要性,這對跨文化理解和融合醫療方式都有重要啟示,我們需要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前提下,進行傳承和創新醫療模式,如此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給不同背景的人。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家庭成員承擔著照顧患病親屬的道德義務,這根源於儒家的角色關係倫理,如果不肯承擔照顧責任,就會被視為道德失責(Liu, 1991)。然而,目前現代護理的內容和培養方式主要來自西方,由於缺乏與中國文化的適當整合,護理人員與病患之間在醫療處置的理解仍存在著差距。在多元文化、多樣性和全球化成為護理教育重要議題的時代,過去跨文化交流的歷史經驗值得關注,尤其是那些展現出持久性和多方參與的經驗,上世紀前半期中國護理界的跨文化互動,就是這樣一段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歷史經驗。
西方護理在中國的發展
若護理的定義是滿足病人身體需求的照顧系統,那麼中國早在傳教士抵達之前,就已具備這個護理傳統,包括由家中女性成員提供照顧,延請以傳統方法進行治療者,及僱用男性照顧者( Liu, 1991)。但是,女性照顧陌生人這個概念是外來的,這與儒家思想中認為女性應當被限制在家的思想是一致的,換句話說,西方的專業化護理模式在性別角色和職業觀念上,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教義存在著差距。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引入了一種特定和相對較新的護理實踐模式,這源於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社區,並由佛羅倫斯· 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照顧英國士兵而得到普及和推廣。1880年代開始,西方傳教士護士來到中國(Grypma, 2008),並在1909年成立了"中國護士協會"(中國護理協會前身),主導了中國早期護理的發展。這個協會在1911年的國內革命動亂中存續下來,在1932年被中國政府接管前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建立護理專業、規範實踐和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至1930年代末期,中國護理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由6,000名成員組成、持續擴大的全國性職業,在近200所護理學校培養了大批護理人員(Chen, 1996, p.129)。醫院主任和教師的職位逐步被中國自己的護理人員接替( Grypma & Jamison, 2003)。
護理倫理
倫理價值為任何醫療服務從業者提供基本指引,護理倫理是規範護理人員職業行為和操守的道德原則(Haddad & Geiger, 2023).。護理倫理很重要,因為護理人員必須能夠體認到倫理困境,並根據自身的價值觀做出良好的判斷和決策。通常會使用"正確/錯誤"、"善/惡"、"義務"、"責任"、"危害"等術語,來描述涉及的倫理的狀況(Edwards,2009)。基督教徒對陌生人表現出的同情心和愛心,與中國文化的傳統規範存在根本性的差異。
護理實務中的基督教價值觀
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西方護理的根源在於宗教實踐,特別是基督教(Barnum, 2003; Bradshaw, 1994; Pauline, 2000)。Bradshaw (1994)表示耶穌基督的治療事工引入了關懷病患的新概念,包括精神和身體層面的關懷,而這種基督徒對陌生人(外人)表現出的同情心和愛心,與中國的文化規範存在根本性差異,在中國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種出自對基督的愛而產生的關懷動機,不僅奠定了早期基督教會照顧病患的基礎,也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深刻影響了護理的歷史發展。Bradshaw (1994)也指出基督教的宗教動機是關鍵因素,它塑造了護理工作的精神基礎和倫理基準。
在加拿大、中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地,護理發展的歷史分析都證實了此一論點,將護理視為基督教原則的表達是西方護理發展的一貫主題( Grypma & Jamison, 2003)。因為南丁格爾開辦她的護理學校時,歐洲仍大量參與殖民活動,所以西方護理理念的傳播範圍更加廣泛,進入了以其他宗教為主導的地區。南丁格爾的工作和護理學校也孕育了特定的基督教護理倫理,Grypma (2009)指出,代表有聖經世界觀的護理共同價值的基督教護理實踐價值包括:同情心、誠信、服務型領導、寬恕、批判性思維和安息日休息(表一)。
中國護士季刊與中國護理人員
1920年,由中國護士協會(NAC)出版的雙語期刊《中國護士季刊》(QJCN)創刊,QJCN的內容包括新知識、新方法的介紹;護士的特殊經驗;來自外國護士的新聞;來自醫院和醫學院的新聞;護士協會的報告和記錄;以及註冊護士學校、校長和畢業生的廣告和照片(Oen, 1928)。直到1928年,首位華人護士伍哲英當選NAC會長之前美,該期刊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一直是西方基督教傳教士護士。
20世紀前半葉,中國經歷了民族主義、革命和國際戰爭,這些事件持續危害著新建民主中國的發展。從西方基督教傳教士主導的護理模式,轉向由本土護理領袖主導的過程,尤其在護理倫理方面,特別是在護理道德方面,值得探索。《QJCN》作為NAC的官方刊物,為我國現代護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護理史研究者不容忽視。然而,很少有研究對QJCN進行內容分析,特別是對QJCN的內容進行分析,調查基督教對中國現代護理的影響。本研究對1920-1932年期間的《中國護士季刊》(1931年改名為《中國護理雜誌》)進行了深入的內容分析,以闡述基督教對中國現代護理倫理的影響趨勢。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是調查基督教對中國護理倫理的影響。研究問題包括:
1. 《中國護士季刊》中,哪些文章可以歸類為護理倫理方面的?
2. 《中國護士季刊》的護理倫理類文章中,有多少涉及基督教?
3. 《中國護士季刊》的護理倫理類文章中,哪些概念是基於基督教的?
採用內容分析法,對1920年1月至1932年10月間的《中國護士季刊》共52期進行分析,探討13年間基督教價值觀的趨勢。研究材料主要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列本高圖書館的特藏部門,內容分析包括三個主要步驟:(1)界定分析內容和研究問題;(2)根據研究問題建立分類;(3)請英語教學專家測試分類的有效性。這些研究設計和方法學上的介紹,提供我們理解這項研究的重要背景,將有助於解讀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與討論
我們發現基督教價值觀對中國護理倫理有很大的正面影響。根據研究結果,1920年至1932年間,《中國護士季刊》共出版13卷,每卷在一個歷年內出版,除1927年外,每年定期出版4期(共53期,包括1927年特刊)。為了回答第一個研究問題,文章根據以下內容被分類為護理倫理:(1)文章標題含有護理道德內容;(2)內容翻譯自標題中含有護理倫理的文章;(3)標題或內容含有護理倫理觀念,包括護理價值、護理人員的義務和責任、服務、人性化、真實性、護理人員精神、理想護理人員、完全護士、自我管理等。
主要有以下發現:在1920-1932年間共13卷52期的《中國護士季刊》中,共涵蓋13卷,除第3卷(1922年)、第10卷(1929年)、第11卷(1930年)及第13卷(1932年)》中的24篇文章。期刊文章作者的背景包括八名傳教士護士、五名中國女護士、三名中國男護士、六名醫生和三名未透露姓名的護士。
第二個研究問題是有多少護理倫理文章涉及基督教。24篇文章中有17篇出現了基督教。七篇文章不包括基督教:未提及基督教的7篇文章包括:《理想護士》(趙,1920)、《南京大學附屬醫院護士培訓學校的自治》(匿名,1924)、《建議的行為準則》(劉,1926)、《人性》(劉,1928)、《完整的護士》(Whatham, 1928)、《夜班護士的倫理》(Norelius, 1931)、《完美的護士》(潘,1931)。《QJCN》第一次引用中國著名哲學家孟子對仁的詮釋:「無惻隱之心,非人⋯醫者,更要有人心」(劉,1928,22頁)。
1928年後,《中國護士季刊》的文章類型發生變化,增加了政府信息、臨床與公共衛生、學校護理、書評、案例研究等內容。這可能與政府接管了護理教育職責從NAC手中的變化有關。因此,倫理議題的討論有所減少,一些倫理討論也不再涉及基督教。在24篇護理倫理類文章中,有17篇記錄了基督教內容。經排除引用聖經或定義基督教護理倫理的5篇,剩下11篇進行了深入分析。經過分析,剩餘11篇文章涉及基督教概念的主要主題包括:
(1) 信仰:包括三個子題「有上帝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護士擁有耶穌的精神」、「醫治的恩賜來自上帝」。
(2) 行為:包括六個子題「重視小事」、「引導學生培養基督教品格」、「犧牲奉獻」、「服務」、「愛」、「更多關注病患靈性」。
主題一:信仰
1-1 有上帝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護士有機會幫助建設一個新的中國,在家庭生活和公民生活方面都是新的;當她們是真正的基督徒時,她們的用處是無限的,因為我們知道,在他凡事都能」(Clark, 1920, p.8)。「中國護理事業的發展,源於護士們相信,有上帝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Bell, 1927, p.15)。
1-2 真正的護士擁有耶穌精神的恩賜
「真正的職業意識是耶穌精神的恩賜。所有真正的護士都擁有這種恩賜。它的特徵是愛、奉獻、溫和、勤勉、耐心、和諧、勤奮、順從和誠摯」(Lee, 1924, p.8)。
1-3 “醫治的恩賜來自上帝”
「決不要斷絕專業能力和宗教奉獻之間的密切聯繫。無論是公開的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所有的護士和醫生都在做上帝的工作...因為『醫治的恩賜』來自於祂」(Clark, 1925, p.14)
主題二:行為
2-1 重視小事
聖經教導我們,上帝總是將小事視為重要的事情。例如,考慮祂在建造會幕時極其謹慎地吩咐摩西吩咐(Rowley, 1920, p.4)。
2-2 引導學生培養基督教品格
我們有責任教授最好的護理技能,但如果我們未能引導學生培養使他們能夠克服誘惑、在最大壓力下自立的基督教品格,那麼我們的工作就會留下最重要的缺陷(Dinkelacker, 1921, p.12-13)。
2-3 犧牲奉獻
對於基督徒護理人員:如果您是基督徒並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為了服務同胞,自我犧牲必須是你持續不斷的行為。它必須是一種神聖的行為,一種宗教行為。喜樂地捨己,背起你的十字架,在服事的道路上跟隨耶穌。(Huizenga, 1923, p.17)。
2-4 服務
「成為護理人員意味著服務他人,服務他人就是服務基督」。(王,1924年,第15頁)
2-5 愛
如果護士長的心始終充滿耶穌的愛,那麼這是他們所有行為和舉止中最明顯的一點,學生們會渴望效仿他們,成為同樣的護士,這難道不是將上帝的愛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最好方式嗎?(黃,1926,第18頁)
「基督教最偉大的教誨就是『愛』。每個基督教護士都必須擁有耶穌基督所擁有的愛⋯如果我們不愛主,我們怎麼能去照顧病人呢?他們又髒又臭,哀嚎聲也很難聽,誰願意靠近他們?」(李, 1928, p.4)有什麼比愛更美好的了,沒有什麼比我們所服務的人的感謝更甜蜜。祈禱著你們可以使所有人都更好地認識上帝(Todd,, 1928, p.13)。這些引言生動地表達了基督教愛的概念是如何融入到中國護理倫理之中的。愛成為基督教護士最核心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指引著他們的專業實踐。
2-6 更關注患者的靈魂
「身為護士,我們不僅要計劃拯救身體脫離疾病,更重要的是要關注病人的靈魂,使他們脫離死亡,讓他們獲得永生的知識」(李,1928,第4頁)。
前面提到的第一個信念,「在神,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說服傳教士護士離開自己的祖國,前往異國遠東設立在中國的護理職業。這信念給了那些西方護士有力量致力於發展護理事業,原本不被廣泛接受的職業得到中國社會的認可。這第二個信念,「醫治的恩賜來自上帝」的信仰表明,醫療專業的治癒力量來自於上帝,從事醫療工作是對上帝呼召的虔誠回應。另一方面,基督教融入了護理倫理,體現了創始階段「更關注病人的靈魂」和「引導學生發展基督教品格」的行為。體現了護理工作在發展階段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體現基督教精神的使命。除了全心全意照顧病人,護士們還肩負著傳播福音(耶穌來到世上,為人類的罪而死,並復活的真理)的責任。
護理教育者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學習基督教品格。這顯示我國發展階段的護理工作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護理是體現基督教的專業,護士們除了全心全意照顧病人外,還肩負著傳播福音(耶穌降臨、生活在地上、為人類的罪孽而死、復活的真理)的責任。護理教育者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學習基督教品格。因此,如果護士和護理學生能夠養成基督教精神,倫理問題就不需過多憂慮了。
《 中國護士季刊》的目標是「將這片大地上每一所註冊學校的畢業護士,凝聚成一個由虔誠、裝備良好、高效和優秀的基督教護士組成的團體」(Batty, 1920, p.3)。從研究結果來看,基督教價值觀通過這份期刊得以傳播,尤其是1920-1928年間,由西方傳教士護士主導協會的時期,全國護士協會(NAC)的首任會長Nina D. Gage,明確表達了她的強烈意願:「展現我們的基督教宗教—這就是我們來到中國的原因,要展示我們的基督教意味著什麼,基督之愛包括什麼。難道這就是次要工作嗎?我們有權給予低於我們所知的最好的嗎?我們敢以次等的服務待我們的同胞,而自稱為基督徒嗎?」(Gage, 1923, p.20)
面對1922-1927年間反基督教運動帶來的混亂,Gage會長宣稱:「我們護士可以通過清晰的思維來幫助度過這場世界危機—拒絕被誘導受騙,堅持由社會中勝任而非不適任者統治,阻止成員試圖滿足舊怨恨」(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1927, p.306)。1929年中國護理事業完全由中國人主導後,一位護士在題為《衛生部長要求協助》(Shih, 1929)的文章中描述了她的經歷:「前往九江準備一千個病床,在南昌再增設五百個,並組織陸軍護理服務。我們於週一早上6點乘輪船前往九江,在蕪湖停靠以招募更多護士⋯我相信我們的天父會守護我們,直到我們在1930年2月2日至8日上海的會議上再次相聚。」(p.3)
基督教信仰中「有上帝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的信念,激勵了護士們投身事業。但是,「服務」和「自我犧牲」的概念可能被濫用,最終影響了護理專業的發展。價值觀是護理實踐的基本指引,但是,什麼樣的中國護理倫理才是適當的?須取決於中國文化的背景而不僅是複製南丁格爾模型。Hwa(1934)向教育部提出了三個有關護理的結論性詢問:(1)當今中國需要什麼樣的護理教育? (2)中國的護理人員應具備哪些特質? (3)護理教育機構應對未來的護理人員承擔哪些責任?
為了避免專業倫理被誤解,Hwa(1934)和李(1937)都呼籲提高護士的生活水平,他們都強調制定護理師最低工資標準的重要性。李(1937)提醒說,所有中國男護士都應該保持持有全國註冊護士執照的精神,認真履行工作職責,他們應該爭取更好的薪資待遇,而不是去尋找醫生工作。
結論
根據這個總結,可以得出以下關鍵結論: 基督教對中國護理倫理的影響主要出現在1920-1928年間的《中國護士季刊》(QJCN)上。1932年全國政府從全國護士協會(NAC)手中接管護理教育權力後,NAC註冊成為由中國護士支持的專業組織。QJCN上只偶爾出現基督教價值觀的格言或詩歌,很少見到具體論述。研究者主要收集了QJCN上的文章,排除了社論、新聞、書評和格言等內容。因此,這個研究結果可能不能全面反映1920-1932年間基督教對中國護理倫理的整體影響。
然而,我們發現基督教價值觀在積極影響中國護理倫理方面起到了主導作用,比如影響了護理師的照護態度。這可能表明,宗教教育在提升護理的專業照護和倫理實踐態度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鑒於本研究的局限性,仍需要進一步全面和多角度的調查。但本研究已經豐富了基督教對中國護理倫理歷史文獻,並為當前護理核心價值的探討提供了啟示。
致謝
作者要感謝杜克大學於2022年2月舉辦「護理史新觀點」。
作者簡介
Chiang Jiang Chou,護理科學博士,註冊護士,最近退休的護理教育家,熱衷於基督教護理歷史教學與研究。
Shu-Yi Wang,哲學博士,註冊護士,臨床護理專家,自1999年起一直是護理教育家,現擔任科羅拉多大學護理學院臨床教學教授,安舒茲醫學園區,奧羅拉(Anschutz Medical Campus, Aurora)科羅拉多州。僕人領袖;同事和學生說她對護理的熱情和熱情具有感染力。
本文原刊登於2024 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is prohibited 。感謝JCN慷慨允諾本文全文翻譯,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