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員簡介:
Marsha D. Fowler 博士畢業於凱撒基金會護理學校、舊金山加州大學( BS, MS)、富勒神學院( MDiv),並於南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她目前是阿蘇薩太平洋大學倫理與靈性學榮譽教授。她是美國護士協會( ANA)和國際護士協會倫理守則( ICN Code of Ethics for Nurses)的共同編寫者,並擔任ANA倫理守則修訂的共同主席。此外,她曾任哈佛大學 Joseph P. Kennedy Jr. 醫學倫理研究員,並獲得2018-2019 年富布賴特研究獎。自1974年起, Fowler博士專注於生物倫理學、護理倫理學和靈性領域的教學和研究,特別關注護理倫理的歷史和發展、社會倫理與專業、苦難以及靈性與倫理的交互作用。她撰寫了約 200 篇同儕審查的文章,並在《基督徒護理雜誌( Journal of Christian ursing)》定期撰寫倫理專欄。她的最新著作《護理倫理學, 1880 年代至今:失落智慧與身份的考古學( Nursing Ethics, 1880s to the Present: An Archaeology of Lost Wisdom and Identity)》於 2024 年 4 月由 Routledge 出版。
現場演講摘譯:
Marsha D. Fowler 博士擔任大會首場專題講員,主題為「信仰,倫理,護理」。她首先自我介紹--近期退休,卻很難完全退休,並決定回到家族女性( 母親及祖母) 所繼承的傳統 將彩色碎花布織縫成一塊「拼布被子( quilting)」,她展現了許多美麗設計、多樣化圖案所組成的多彩被子,同一塊拼布塊,經過不同幾何組合及設計,展現了截然不同的美麗。
她以此帶出主題 從「信仰、倫理、護理」梳理出以下五個拼布塊( blocks),一一解說這五個拼布塊對於「信仰、倫理、護理」的啟發、反思,提供我們以這五個拼布塊,織出屬於我們自己「信仰-倫理-護理」的拼布被子。
第一:以宗教為起源的生命倫理( The religious origins of bioethics)
第二:以創造觀點來看人類需求( A fresh view of creation and human need)
第三:護理倫理的關係性本質( The relational nature of nursing ethics)
第四:立約及護理之於社會( Covenant and the nursing-to-society)
第五:護理是個別化呼召,也是專業( Nursing as Individual calling-&-profession)
第一:以宗教為起源的生命倫理( The religious origins of bioethics)
生命倫理學( bioethics)的歷史起源為神學家及神職人員所發展,並提供倫理教育。例如:西元1500年一段猶太拉比對於「生命末期的倫理學問答」-問: 該如何對待受苦垂死的所愛的人?答:對待將死的人,如同他仍活著一般,在所有方面都視他為一個活生生的人。
* 省思:此階段在「健康照顧倫理」多由信仰所提供,有信仰的我們(基督徒護理師),應藉由信仰貢獻於「健康照顧倫理」,這也是必須的責任。
第二:以創造觀點來看人類需求( A fresh view of creation and human need)
講員引用 Dave Dorman 教授--「沒有創造( 物/環境) 的健康,就不可能有人的健康( There can be no human health without creation health)」。從聖經創造論看來,整個創造在沒有人類以前,已然自給自足的圓滿運作。在此創造中,人類有兩種需求:( 1) 所有創造物的需求,非人類獨有的;( 2) 被祝福的需求( blessed needfulness) --人類受造是上帝為了建立受造者及造物主之間關係的心意,在人類裡面放下這「被祝福的需求」;然而,人類的不順服帶來了「因被毀壞而生的需要」,帶來疾病,死亡、絕望、墮落。* 省思:講員鼓勵我們--護理應以不同方式回應人類這兩種需求非僅關注「被毀壞的需求」( 以疾病為導向的醫療介入),更應關注於如何發展可支持和滋養此「被祝福的需求( blessed needfulness)」的介入措施。
我們可試著將「健康」理解為「平安( shalom)」。Shalom是聖經中最重要的神學術語之一,具有廣泛的語意範圍,其基本意義為:總體性( totality)或完整性( completeness),這些意義包括:履行( fulfillment)、 完 成( completion)、 成 熟( maturity)、 健全( soundness)、個人和集體的完整( wholeness, both individual and communal)、社區( community)、和諧( harmony)、平靜( tranquility)、安全( security)、安適或幸福( well-being)、福利( welfare)、友誼( friendship)、同意( agreement)、成功( success)、繁榮( prosperity)( Youngblood, 1986)。
從Shalom的定義內涵去理解「何謂健康」更為完滿的定義,護理可企圖探索上帝在人類受造及造物主之間這「被祝福的需求」,以達到更為全面而完滿的 Shalom ,超越肉眼可見之受傷或疾病,重獲更深層的平安、醫治、靈性、愛與希望 。
第三:護理倫理的關係性本質( The relational nature of nursing ethics)
不同於生命倫理學,護理倫理是關係性的( relational),具備五種結構性關係——( 1) 護理師跟病人(和家庭)的關係( Nurse to patient( and family));( 2) 護理師跟其他健康專業人員(醫師)的關係;( 3)護理師跟自己的關係( Nurse to self);( 4) 護理師跟專業、護理師與同儕的關係( Nurse to profession and nurse-peers)( 5) 護理師跟社會/國際的關係( Nurse to society/ internationalism)。護理倫理,是為能維護這些關係的「日常」倫理學,是「預防性」的倫理學,根植於護理師的道德品格、價值、德行,以及對於護理典範的理想,是敘事性的, 也是實務的,而非決策性或以問題或衝突為導向的倫理學。
* 省思:護理應恢復及建構其自身的倫理學,有別於醫學規範所主導的生物倫理學及其醫學關注。例如美國、英國、加拿大在1860- 1965年有100本護理倫理學教科書出版; 1889年起有數百篇專門討論倫理學的期刊文章;在國際護理大會( ICN Congresses)開始有數場關於倫理的演說及委員會,許多國家正式規範對於「倫理課程」的必修要求,如:將倫理列入醫學外科教科書的第一章。為回應此需要,講員近期出版「 1800 年代至今護理倫理的歷史與發展:失落的智慧與認同的考古學」。
由於目前的護理倫理學的知識大多來自西方歐美國家,講員鼓勵在場各國護理專家應分享各國獨特的護理倫理發展及智慧,讓護理倫理的智慧能更為全面地涵蓋及兼顧國際多樣化的展現,以貢獻於護理專業。
第四:誓約及護理之於社會( Covenant and the nursing-to-society)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突顯了「護理之於社會」的關係,非僅契約性關係,更是一種「誓約關係( covenantal relationship)」。
護理對於社會的「誓約( Covenant)」-是提供全人類關愛、優良技能的護理照顧,此誓約也讓社會認可護理為一「專業」,此「誓約」考量社會及公眾之整體利益,而非交換性( transactional)的關係,為了達到「平安( shalom)」的目的,包括社區及個人的安適幸福。而每位護理師跟護理之間也有一誓約關係,多數護理師希望成為一個好的護理師,這涵蓋道德面及臨床思維,期許能實踐對護理的價值、德性及理想,盡可能成為所有病人及所有人的好護理師。
然而,這誓約可能產生五個問題: 1) 使護理師、護理價值及理想被利用或剝削; 2) 外在環境或不合理的要求(包含已定型的或不可預期的要求)破壞了良好的護理; 3) 當無法滿足不可能達到的標準時,油然而生的失敗感; 4) 接受非屬於我們的責任; 5) 未妥善自我照顧。
*省思: 1) 我們應該要決定自己對於「何謂好護理師」的定義(道德面及臨床標準面); 2)滿足這些期待之前,決定自己要完成哪些自我照顧?(先照顧好自己); 3)找出那些已經達到這些期待、而足以成為你模範的人(典範與榜樣)。
第五: 護理是個別化呼召,也是專業( Nursing as Individual calling-&-profession)
護理是每位護理師個別化的呼召或使命( calling)、職業( vocation),也是專業( profession),靈性上calling及vocation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而專業( profession)是指一個人宣稱所是的。
早期護理拉鋸於使命及專業之間,因而期待同時保有兩者,以避免爭議。然而,護理本身為一專業,但並不等於就具備使命,這使命是存在於個人裡面的, 並非每位護理師都真實領受對護理的使命或呼召,而每個優秀的護理師,多半具備相近的價值、德行、及對於護理典範﹑社群及實務的理想,如同他們對於護理的自我認同。每一位被呼召於護理的護理師,都有「呼召中的呼召( a call-withina-call)」,如:有人被呼召成為臨床人員,有人被呼召為教師或研究者或立法委員或其他。
*省思:
1. 你如何知道你被呼召進入護理?
2. 你如何慎思明辨找出「什麼是你護理呼召中的呼召」?
3. 什麼是可以抓住你的護理?
4. 什麼是你對護理的熱情?
5. 如何透過護理彰顯你的信仰?
講員勉勵我們每一位與會者可運用上述這五個拼布塊,織出屬於我們自己「信仰-倫理-護理」的拼布被子。他並提醒並不受限於這五塊,可能還有更多「信仰-倫理-護理」的拼布塊,重點是我們如何和神同工,一起設計出屬於自己獨特之護理生命的拼布被子,每個被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神是它的「設計大師( Master Quilter)」,我們整個生命都是由這位設計大師所縫合,祂幫助我們成為具有獨特色彩、喜好、形狀及色塊組合的一個人、一個護理師、以及一個基督徒。無論你選擇什麼,當你把這些生命境遇中的拼布塊拼織在一起,你會發現靠着這位設計大師的手,你正是祂手中獨一無二的極美傑作。
摘譯人員靜蘭心得:
感謝 Marsha 指出 護理師應「先顧好自己 才能照顧別人」。如果護理人員本身在耗竭的狀態,不僅無法幫助他人,也會損害自己,更是不合倫理原則。我相信這是目前全世界護理人員短缺問題中,需要被改善及正視的!
過去的護理教育強調護理人員要如同蠟燭一樣「燃燒自己」,但沒有先照顧好自己,如何成為持續照亮別人的光? 面對新世代學生,他們更難為了犧牲奉獻而長時間照顧病人,因為自己都「處在不舒服、甚至匱乏的環境」,如何回應 照顧別人的要求?以至於一旦覺得工作不合理,自然不會想進入或留在這個職場, 這也是護理教育、職場及醫療環境需要正視的問題。
參考資料
台灣護福團契世界舞台發聲.從上帝看護理位分.為全球護理專業、心靈關顧問題獻策( ct.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