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抉擇醫療方式時,尊重其自主性,非強迫接受既有的建議,而是詢問其意願,願不願意嘗試某些措施,協助病人在困境中試圖找出可能解決的方法。
一、現代人的靈性危機
㈠ 喪失整全的人觀
二十一世紀現代人的靈性危機是界限模糊化,物質與心靈,人與動物,受造者與創造者之間的界限不清楚,讓人迷失與發生價值觀混淆。心靈特性與眼見為憑的物質信念發生衝突,人把習以為常之電腦虛擬環境視為真的,將人物化、機械化,以物質取代靈性。例如:新聞報導前所未聞的殘酷殺人手段、節節上升的精神科病患人數、高離婚率、人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智商)低落。科技文明固然帶給人類享福生活,似乎有些層面反倒讓人封閉、人與人之間缺乏心靈溝通,以上問題單靠教育沒有辦法完全解決。人不知如何超越生命的困難,無法解決人所發問的終極問題,這些疑惑也往往是超過現實的,包括:我為什麼活著?活著有麼意義?人死後將往何處去?錯謬人觀的根源有二大因素:⑴錯誤的世界觀:包括,人的本質、生命解釋、情感連結等的錯誤,企圖在有限的科學範疇將許多事情縮小在固定的範圍內,即「化約性(reductionism)」的以偏概全,把重要的事情忽略。⑵文化進化論(cultural evolution):以單一科技指標衡量文化的是否進步,用先入為主的成見和有色眼光對待人事物,把人帶入痛苦的深淵,造成焦慮、恐慌、不快樂,例如:科技與工業大國的日本,每年竟高達近二萬人自殺。
㈡ 漠視靈性需求與痛苦
人有理性相當重要,但是理性不是所有,仍有一些超自然的事物是用人的理性無法可以完全理解的,如「形而上的」、「饒恕」等態度,不能單靠數字或是量表得以解析,客觀的科學知識無法取代心靈活動。
過度工業化、資訊爆炸雖帶給人生活上的便利和幸福,卻也帶來壓力和痛苦。試想我們上一代父母親雖然貧窮,卻展現生命的韌性,三餐僅吃簡單的地瓜、白飯,身體健康少病痛;這一代或是新的下一代可吃到自助餐多樣菜餚、速食,卻可能無形中吃入致癌的多氯聯苯等化學物質,累積在身體中。另外,今日大學生常熬夜上網,早晨精神不濟,影響學習效率;課堂裏開著電腦,假裝作筆記竟是漫遊網路聊天,以上現象都是危機,我們應當及時醒悟和改善。
㈢ 忽視靈性的和諧關係
現代人把成功定義為擁有名利地位、擁有更多財富。父母親努力在外賺錢,提供兒女好的物質環境,兒女卻說得不到愛、父母親不關心他,種種狀況反應,為了滿足物質慾望,犧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喪失人與環境和平共生的和諧。人的文化、情感、價值觀判斷受到動搖,人的希望變成了虛幻,人不再去思想真實存在的意義、不思想活著的終極目標、什麼是永恒?不問人活著的最高使命?真實平安是什麼?其實,惟有人把握今天,多做有永恒意義的事,當人面對死亡時方能依然感受到有意義,才會展現出人類的獨特性,顯出人在社會上無可取代的地位。人可連結於生命的源頭-上帝,並且獲得祂所賜的獎賞;人的一生應該不是為了償還前世之債而活著!
二、宗教儀式與世界觀
㈠ 宗教與儀式的意義
人類學者Paul G. Hiebert 指出:宗教是一個群體或是個人對世界觀的一套解釋系統,例如:佛教、民間信仰、回教、一貫道、基督教等宗教皆有其各自的世界觀解釋系統。宗教主要為了解決三大問題:苦難、生死與公義的問題。不論各宗教其解釋內涵為何,總是有一套解釋的說詞。
因為人活在世界上會思考,有理性瞭解的需求,人會想要追求問題的答案。舉例而言,人生病,即使到醫院看診治療,醫師解釋是病毒感染,病人會另外私下去問神占卜,得到可能是患凶煞、犯禁忌或祖先不悅等說法。人生活的文化裏需要使用各種符號或形式來溝通、抒發情感,亦即人不能單靠理念而生活,會想表達情感與價值的信念,所以需要有宗教儀式。
㈡ 宗教儀式表達與詮解世界觀宗教儀式是一套符號、行為模式,用來表達世界觀、生死觀念、人與神的互動的關係等信念,有時像戲劇。但是宗教儀常是莊重的,不可隨便輕慢,不可能如看電影,一邊喝飲料,一邊進行儀式。宗教儀式會隨時代改變而有所改變,意涵也會有不同。
㈢ 宗教儀式的功能
宗教儀式的目的是要減輕人的焦慮,詮釋人生終極的問題,抒解與族群中他人的緊張關係,以及改變角色與責任。宗教儀式可分為:⑴生命禮儀:一生僅有一次,幫助人面對與跨越生死關卡,如出生、週歲、成年禮、婚禮、喪禮等。⑵更新禮儀:恢復或強化關係的方式,如年節性的清明節、春節家人團圓。⑶危機禮儀:藉由儀式重建次序,如地震與旱災時有祈福儀式、手術前的禱告。
三、靈性關懷與宗教儀式的關係
護理人員學習靈性關懷時先從多陪伴、多聆聽做起。照顧病人時多一些聆聽,多一點瞭解,能更準確掌握病人的問題。在一些關鍵時刻給予一句有用的安慰性話語,耐心陪伴病人,提供同理心的靈性護理。在面對抉擇醫療方式時,尊重其自主性,非強迫接受既有的建議,而是詢問其意願,願不願意嘗試某些措施,協助病人在困境中試圖找出可能解決的方法。
有一些民間信仰的病人不僅吃醫師的處方藥,也喝寺廟的符水。醫療人員該如何面對這種現象呢?宗教本是要引導人更明白存在的方向,降低人的焦慮,而不是造成人心理的不安全感,但是乩童因靈界附體,往往會喪失自我意識與自我控制,而揮動肢體、砍傷自己等不自主性的行為,反而會導致病人更深的焦慮與害怕!
四、對靈性關懷與宗教儀式的正確態度
㈠ 有批判關聯性的精神
護理人員在臨床照顧病人,會看見形形色色的宗教,需要有智慧地以批判審慎的態度做判斷,評估是否有揮發社會文化的功能?是否會違背生命倫理?對於宗教儀式不是毫無批判地全盤接受,也不是盲目地,全盤否定其某些社會文化功能。首先必須瞭解其核心價直的真偽,其社會文化功能為何?若是不合乎生命倫理,應當進一步協助病人,提供可行的取代模式。
以我個人的基督徒經歷為例。我的祖父母是雲林林內地區第一代信主的家庭,得到上帝所賜靈性與家族的平安。從小祖父很疼愛我,在我母親守寡而需獨立撫養眾多小孩時,祖父代替她出席我小學的家長會,他常把我背在肩上,因此,我常懷念我的祖父,當祖父安息之後,我們把他的名字寫在基督徒家譜裏,清明節掃墓時家人還是會懷念他、感恩他、在他墳前種花,也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有慈愛的長者;我如今雖然五十多歲了,祖父卻常活在我的心中。以上例子說明基督信仰是注重實際的人際關係,但也重視紀念去世的人。傳統民間宗教強調祭拜「神主牌位」,但基督教則更強調活著的關係,注重生命的倫理,不僅注重形式上的表達。
㈡ 宗教儀式的倫理責任
靈性關懷的主要目的:⑴在協助病人在困惑中恢復生命的秩序,不陷於混亂失序,不僅是活在一些醫療機器堆裏,靈性關懷的倫理責任就是讓病人有思想、有尊嚴地活下來,有秩序地存在。⑵協助在孤單無助時找到歸屬感,仍有人看重我,面對生命的危機時可以看清生命的真象,有永恒的歸屬感,而非虛無、神秘的恐懼,獲得身心靈全人健康的照護。⑶恢復人與家人的和諧關係,相互接納,解決怨懟,讓社會關係也能更圓滿。
㈢ 靈性關懷的終極目標
結論而言:靈性關懷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人歸回圓滿的和諧關係,幫助人與至高者,人與人,人與自然都恢復圓滿的關係。所謂圓滿的和諧關係,包括三方面:⑴能提供整全世界觀的解釋系統;⑵使人情感上關係的和諧;⑶讓人在價值與意義的追尋可獲得完滿的答案,使人歸回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