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45期-2024年12月


醫療保健中的自我照護

作者:■文/主持人: Dr. Margaret Kamalini Kumar日期: 2024/06/28(五)  講員: Pamela Cone、 Tove Giske、 Mathew George、 Wilfred McSherry ■摘譯:翁廉雅/ Lien-Ya Weng, BSN,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系護生   發佈時間:2024-12-27

主持人簡介:
Kamalini Kumar博士擁有印度馬德拉斯大學護理學士學位、美國愛荷華大學教學設計與技術的碩士學位、博士學位。 Kamalini已經結束了長達48年的護理教育生涯,曾在印度、加拿大和美國的多所大學任教。最後一個職位是克林頓慈善醫療中心的臨床和專業發展總監。在這個職位上,她負責專業護理教育發展、領導和臨床教師的培訓以及醫院的所有護理研究計畫。她還是磁吸醫院的協調員。


Kamalini在多個國際委員會任職,包括國際基督教護士團契( NCFI),並與這些組織交流合作,就影響護理實務的專業與靈性議題發表演講。她熱衷於教導護理人員如何評估病人與提供靈性護理,並以合適他們的文化的方式,分享他們的信仰。她也在國際健康服務全球委員會(一個非政府組織,旨在幫助醫護人員在臨床環境中見證基督)、代表東南亞最大醫療保健機構的紐約CMC韋洛爾基金會以及印度韋洛爾基督教醫學院和醫院服務。

 

現場演講摘譯:


一、是甚麼把您帶到自我照護的這個領域的?


首位回應的Pamela由她碩士學位的課程中接觸到這個主題,護理的導論、倫理中,她漸漸看見自我照護的重要性,自她也開始在課堂中教學,她便開始從起初先是教學生如何對病人做精神照顧、到教他們為自己做自我照護。


Mathew則是表示,他親身體會並觀察到,同時照護數個病人的時候,我們時常忽略自己、甚至出現過勞( burnout) 的問題,當人員開始倒下,漸漸地醫療界才開始重視自我照護,照顧好病人的同時,「那你呢?」 Mathew說,醫護人員是否有好好照顧自己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將他帶領進入這領域的契機。


Tove來說,自我照護則是有意識、同時又像是無意識地,最重要的並非是「自我照護」,而更多是如何平衡,學習聆聽自己的身體在對你說什麼,我的身體和心靈是否感到疲乏?是否需要休息、甚麼時候承受了太多,需要即時停損?不論是休息或是簡單的放慢步調,都是在尊重自己身體的需要。Wilfred則是提及到他自我照護的宗旨,「自我照護並不是自私照護( Self-care is not selfish care.)」。

 

二、是否提供一些經驗或是例子,以及在這些經驗中如何找到人的韌性


Pamela Cone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在她的主講自我照護的一堂課程當中,正討論著自我照護的重要性、以及生活中的趣事等如何影響情緒的健康( wellbeing) 時,外面開始下起傾盆大雨,一陣雨聲帶來的噪音中,課堂已難以繼續, Pamela打趣的說,「這天氣,真想端杯茶窩在毯子裡。」一位勇敢的學生則說:「那我想在外面的雨中大玩一場!」其他的學生竟也興奮的附和著, Pamela決定就和學生們到外頭好好玩一場,過了十分鐘後,她卻發現有一位學生未曾加入他們玩樂的群體中,提早下課讓學生們收拾去下堂課後,她詢問那位學生為何不與其他人一起去玩水,這位學生回答:「我正在執行自我照護呀!我可不想把自己弄得冷冰冰的。」學生直截的回答逗樂了她,她也心中暗想,這孩子可真是把自我照護了解的很透徹呢!


Tove則分享自己在一次將自己逼到了極限的經驗,她當時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但在禱告中、與朋友的談話中,她終於明瞭,她必須要好好照顧自己、並在困難的環境下為自己設立界線,如此的環境中,我們需要花心力才能夠做出改變,脫離壓力、分心力投入在照顧自己。自我照護同時也需要系統支持,運用你身旁好的關係與連結,幫助自己;一個好的支持系統可以看見一個人的需要、讓這個人明瞭讓自己緩下來的必要性,知道自己需要自我照護。


Mathew則舉出了兩個例子,他曾有一個朋友的父親被診斷癌症末期,這位朋友清楚知道將來幾個月將會十分難熬,接下來他便做了一件事,他打電話給他的妻子,並告訴他與他的孩子,給自己幾天的時間,好好去旅遊吧!找一個漂亮的海灘、慶祝人生,慶祝我們現在所被賦予的一切。他女兒回想起這一件事後給他的回應是,她在他身上看到的是照顧家人不只是照顧對方而已,更是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


第二個例子是來自他自己,在飲酒狂( alcoholic) 和工作狂( workaholic) 兩種的負面的癮中,他自嘲自己屬於第二種—工作狂。平常女兒和妻子會等著他回家休息,曾有一次他連續幾周疲累地在三更半夜才返家睡覺,隔天早上還有會議的他,在完全沒有鬧鐘打擾的情況下睡到了下午,他醒來,睡飽後恍若隔世的他詢問妻子為何他的鬧鐘沒有響,他妻子說:「我拿你的手機把你裡面所有的鬧鈴都關掉了。你必須好好照顧自己。」這個故事顯示出一個人能夠忽視自己到一個近乎虐待的程度,但同樣的,身旁的人卻可能同等,甚至更加地重視我們、擔心我們的狀況。


Pamela回應, 自我照護是需要規律並頻繁進行的,壓力會堆積、放大,僅僅一年一次的大旅行是不足的,當她發現自己需要更多的放鬆,她便開始蒐集有趣的東西、好笑的照片、笑話等等,記錄起是甚麼事物會讓她快樂,這不僅僅是在壓力積累到無法承受時的緊急應變、身心修補,而更是在平時就要能學會找到壓力的出口,不給他們累積的機會,自我照護需要刻意為之。


主持人Margaret則在最後回應總結:「作為一個領導者,你必須要理解到自己的護理人員需要自我照護的時間。」提醒台下的聽眾,醫護人員的自我照護也需要領導階級的幫助推動、執行。

 

三、在護理人員和醫療照護人員中造成自我照護的困難的事


WilfredPamela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護理人力短缺是造成自我照護困難的重要原因,由於工作人力真的不夠,顧好病人的責任心迫使護理人員轉而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先把病人的治療做完後才有心思喝水、去廁所,導致護理人員在上班時的長時間、高強度壓力。


護理師現今的角色好似已被定型成了必須是善良、有同理心的,這並沒有錯,這是我們做為基督徒所常期許自己成為的樣貌,但這並不能成為他人用糟糕態度對待我們的理由。就像我們坐飛機時的安全宣導所說的一樣,先為自己戴上氧氣罩、再幫助身旁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必須要先做好自我照護,才能好好愛人、助人。


Tove則再次回應到前面講者與主持人所提的,自我照護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我們必須要和我們的同事、領導者有好的默契,若是只有一個人執行自我照護,是不可能的,需要在職場上建立一個好的氛圍與彼此幫助的環境,使這些人員得以喘息,並為自己考量、發聲。


Mathew最後則提出一個問題:「 如果我分享我軟弱的地方,我會被視為能力不足嗎?」很常我們會有這樣先入為主的想法—我們不能分享我們的脆弱,不能讓他人看見。因為這樣潛意識的想法,將自我照護的想法帶入自己的團隊當中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十分需要勇氣,但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所擁有的優勢就是因為我們時常誇自己的軟弱,彰顯我們所信的神有大能、是應當稱頌的。自我照護在此時也可以成為我們帶入信仰的好契機,藉助信仰的力量,讓自己重新得力時,也用禱告的大能為他人守望。


研討會的最後, NCFI主席Ann Biro回應並提醒,自我照護在一個社群當中需要被建立,不只是自己一個人而已,個體的照護概念確實是必須存在,但更重要的是這個概念在群體中彼此有共識、共同去經營的。

 

 

摘譯人員心得:
對談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問題,講者拋出一個問題:「你們覺得護理師多會照顧自己?」,此時台下掀起一片輕笑聲,答案可想而知,主持人更笑著回應:「你有去上廁所就很不錯了。」在台灣的護理環境中,身為護生的我也能輕易地於實習期間感受到護理師的工作負擔量並非常人所能想像,尤其護病比高、帶給護理師的壓力也同時增加,這次的研討會內容實在令人省思,目前醫療人員在目前人力短少的狀況下,難以預期醫護人員是否能在長年工作下維持良好身心健康,也確實在臨床聽到許多護理人員流動率高、缺少新血的情況,多數的醫療人力在工作幾年、甚至幾個月後就會流失。


聽完這場研討會後,對於這樣自我照護的議題感到很有興趣,也認為這樣的議題應在台灣高工作壓力的工作場域推廣,尤其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更也是希望這樣的議題可以同時帶入帶有信仰力量的自我靈性照護,雖然目前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難以在短期解決,期望透過禱告為護理環境的改善來守望,祈求這個從起初就被神所祝福的職業得到更多尊重與支持,以更多幫助身體、心理、靈性軟弱,需要幫助的人。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