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46期-2025年3月


服事困苦無助的人

作者:■文/陳宇碩 長榮大學退休牧師   發佈時間:2025-03-20
前言――耶穌的機會
耶穌和門徒周遊加利利地區各城鄉、村莊,傳講天國福音的時間大約有三年半。祂傳講了很多寶貴的真理,也行出許多神蹟,甚至還讓死人復活,顯出特別的恩賜與能力。以現在的角度來看,耶穌其實擁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當時的祂已是一位擁有相當名氣的人物,而且還有許多粉絲跟隨祂。在猶太地區(迦南地)被外來的強權(羅馬帝國)統治的那個年代,耶穌以一位熟稔猶太人祖先傳統的拉比(教師)的身分出來發展,而且宣講天國福音時帶著從上面來的權柄,更是許多人嚮往、擁護的民族領袖。
 
耶穌大可以乘勢而起,開展自己的事業;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群眾跟隨,進行猶太人的社會與宗教的徹底改革;更可以凝聚民氣,像一個多世紀前希臘人政權統治時期的傳奇祭司許爾堪家族一樣,起來護衛聖地,高舉反抗異族、強權統治的大旗,建立一個比馬加比王朝(主前166~63年)還更強大的獨立國家。
 
 
滿懷憐憫的耶穌
但是,耶穌都沒有做這些事!馬太福音第九章36節敘述祂怎麼看待這些跟在祂身後的群眾:「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耶穌沒有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做出什麼規劃,反而帶著關懷、憐憫的心,來看待這些跟隨祂的一大羣人。這裡形容他們就像沒有牧人的羊一般,在困苦無助中沒有得到引領,也沒有獲得照顧。
 
耶穌藉此進行機會教育,教導祂的門徒要為這些困苦無助的人祈禱,祈求莊稼的主(上帝)興起更多的工作者來幫助他們、照顧他們;當然,耶穌和祂的門徒已經先用實際的行動來關懷這些人,成為率先陪伴他們、幫助他們的團隊。在馬太福音第九章35節「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已經描述他們正在做的事工,但還需要更多的服事者,來參與助人的工作!
 
 
發揮恩賜,服務困苦無助的人
耶穌一邊教導著門徒,一邊運用祂的恩賜、能力,來幫助困苦無助、有需要的人,成為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機會受到造就,學習必要的專業,例如學習醫護的專業能力,或成為醫護的支援團隊,讓我們可以在工作中服事需要的人。我們的專業無論是醫護、教導、牧養、社工、檢驗、復健、行政事務等等,固然都可以用來謀生,但是上帝既然給了我們恩賜,其實也隨時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可以盡我們所能,發揮恩賜來服務困苦無助的人。
 
我的爸爸是一位小學教師,任教44年後退休,並擔任喜樂保育院董事及無給職院長二年至71歲;媽媽則是助產士,開業40年,接生超過20,000名嬰兒,退休後擔任田中教會榮星托兒所不支薪的所長15年。從小看著爸媽雖然工作忙碌,家中就仍常有不同狀況的人被安置進來,與我們一同生活。這些人有的是出身弱勢家庭的偏鄉學生,有的是身心有狀況需要特別照顧與調整的人,也有婚姻破裂、遭受家暴的婦人……。這些遭遇各種不同困境的人,在我家中受到一段時間的照顧之後,再繼續奔行前面的人生道路。
 
在年齡漸長之時,我漸漸體會到爸媽隨時都身體力行,把握上帝給予的機會,發揮他們的恩賜、特質,來關心、照顧這些需要的人。爸媽的榜樣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子女們的成長,我們也很自然的繼承這樣的生命態度,一個個成為護理師、教師、社工師、牧師,繼續從事各樣助人的工作。
 
 
審判台前的綿羊與山羊
馬太福音廿五章31~46節中,耶穌描述最後審判的景象。在審判台前,人要被分為綿羊和山羊兩大類,分別代表義人和被詛咒的人。其中的判別標準正是:審判的主說到「我」有某些不幸的遭遇或艱難、困苦的情況,你們有沒有來關心我、幫助我、接待我?有這樣做的,就被分在綿羊那邊,被稱為義人,要領受永生;而沒有這樣做的,就被稱為被詛咒的人,要往永刑那裡去。
 
那些被咒詛的人心中覺得很冤枉,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並沒有看見審判的主(基督)有所描述的那些需要幫助的時刻;他們覺得:「主啊,如果我們遇到祢有那些需要幫助的情況,或者我們知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正是祢的化身,那麼我們一定會義不容辭地幫助祢。
 
然而,審判的主基督說得很清楚:「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太25:45)。我們若不能主動關懷弱勢、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關懷行動,如同做在主耶穌的身上,我們就沒有資格被稱為基督徒;就算使用了醫護專業在照顧病人,也只是在工作謀生,仍然不算是真正愛心的行動,不被上帝悅納。
 
 
基督受難的化身
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莎修女在1997年安息主懷,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聖徒,梵諦岡的天主教教廷於2003年封她為聖人。她年輕時從巴爾幹半島的阿爾巴尼亞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在修道會所創立的女子中學任教,後來並擔任校長,學生都來自印度的上流家庭。但是她卻被修道會圍牆外的貧民窟景象震懾,因為不只有許多瀕死的人被親人丟在馬路邊等死,還有許多貧病交迫的老人,連彎腰撿取別人施捨的物品也沒辦法,眼睜睜的看著東西被別人捷足先登。
 
德蕾莎修女覺得這些懾人的景象正是上主對她的呼召,要她去服事一無所有、貧病交加、孤苦無依的人。她的事蹟世人皆知,我不用在此贅述;但是她的中心信念與徹底的行動真教人感動!德蕾莎修女所秉持的正是馬太福音廿五章31~46節的啟示:每位孤苦無依的受苦者,都是基督受難的化身;我們要用實際的行動來關懷他們、疼惜他們,為他們提供真正需要的幫助,就像是為基督而做一樣。所以,有許多人被她的團隊從馬路邊、水溝裡撿回來收容中心,不計代價、毫不嫌棄的照顧他們,讓他們恢復生機,重新得到新生!
 
 
結論――榮神益人的生命實踐
有時候我們去參加告別式,看見民間宗教的式場常會以死者的照片作為主要的布置,放在正面最顯眼的位置;而基督徒的告別禮拜會場布置比較少會這樣做,通常都不會把遺像與骨灰放在台上,而是放在台下中央。因為告別禮拜仍然是在敬拜上帝;而我們送別安息的人,是要紀念他而不是高舉他、對他歌功頌德。所以,當我們宣讀故人略歷時,重點也不在強調安息者多麼偉大,以免因溢美而失真。我們將重心放在紀念故人一生的行誼,特別是著重故人如何用心服事別人、關懷弱勢者,如何用具體關心受苦者的行動來榮耀上帝!
 
這就是我們的信念:在每天的生活中,無論是在家庭或是職場裡,都要力行實踐愛心助人的行動,學習主耶穌的榜樣,隨時憐憫困苦無助的人,並且把握機會來服事他們,發揮所領受的恩賜, 實踐愛人如己的行動, 盡我們的能力去關心、協助貧窮無依、弱勢無助的人,把受苦者都看為基督受難的化身,以為基督而做的心志,隨時隨地活出愛心助人的見證,也是榮神益人的生命態度的實踐!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