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要差派天使看顧你,在你行走的路上保護你。(現代中文譯本:詩91:11)
決定前往非洲奈及利亞參加NCFI五十週年慶
後,許多問題接踵而來,為什要去非洲?奈及利亞
在那裡?要看什麼?簽證容不容易?路線太冷門,
費用高,要不要去歐洲?沙漠很熱,很危險,很落
後-出發當日颱風入境,我帶著一本黃皮書,坐在
搖晃厲害的飛機中開始服用奎寕。超過三十小時的飛
行,到達奈國首都阿不賈(Abuja)機場後,竟他鄉
遇故人,尖叫聲連連⋯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以43:19)
奈及利亞是西非最大的國家,總面積923,768平方公里, 為台灣的25.67倍(36000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分三十州及一個聯邦首都區,南部為熱帶雨林,中部多河谷、盆地,北部則以高原和盆地為主,人口超過一億(約138,000,000),組成部族多達二百五十個。豐富多元的民族色彩,使奈及利亞成為黑暗大陸的文化搖籃。北部鄰近撒哈拉沙漠邊緣,氣溫較高,約20~38℃。全年分為雨季及旱季,雨季期間受南大西洋西南季風影響,降雨機率頻繁,但溫度涼爽宜人。英語為主要官方語言,其它通行的語言有優魯巴(Yoruba)語、伊博(Igbo)語及豪薩(Hausa)語。時差較台灣慢7個小時。
主辦大會所在的都市Jos有「救贖主耶穌」之意,英國殖民時期已是重要錫礦產地,有「錫都」之稱,人口最稠密且交通便捷,是「高原州」(PlateauState;有「旅人及平安之家- home of peace and tourism之稱)的首府,顧名思義,到處可見大小岩石矗立,天然景觀不同於台灣青翠山峰高聳,海拔4062英呎,年輕人可以利用現有地形,在馬路上練習跑步。平均溫度21~25℃,是奈國氣候最宜人之地,是旅客-尤其是歐洲人與探險者渡假的主要城市。會議期間沒有印象中的酷熱,徐風吹來,會讓人忘了身處非洲; 如當地礦泉水廣告-天堂就是岩石繯繞的Jos高原(paradise is sourced from the rocky highlandsof JOS plateau)。
開幕當晚,依慣例由各國代表持大會準備的各國國旗入場,卻遍尋不著台灣的,有人幫忙找,也有姊妹卻說:「隨便拿一隻國旗就可以了,反正也沒人知道。」不願將錯就錯,徵得主辦單位同意後,拿起事先準備的大國旗,在諸多國際友人前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令人備感驕傲及感動。感謝主,出發前聖靈提醒,順服也蒙服。
貪婪是商業社會中進步動力,也是最後滅頂的殺手(王,2008)。大會專題探討貪腐的影響力以及要如何致力改善的原則。奈國從1970年生產石油到2002年佔出口毛額98%,甚至被稱為崛起中的石油巨人。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努力下,2002年開始「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其中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政府廉能治理。與會者私下表示,新任州政府大力推動基礎建設,社會大眾認為貪瀆造成社會不公,貧富差距大,社會問題衍生。民眾自問,為何1960年渴望且真正獨立後,卻發現民選執政者無法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無法享受到富裕與生活品質的提升?通貨膨脹率高於10%,國民平均所得390美元,根據ATEF非洲駐台辦事處網站為370美元(2003),經濟部900美元(2004), 相關原文網站1220美元(2006),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奈國2006年國民生產毛額833億美元,國民平均所得620美元(世界銀行統計資料),惟奈國國內統計結果為1000美元。半數以上低於貧窮線以下,多數人每日收入低於1美元。當地幣奈拉(Naira, NGN)與美金之匯率,實際因美鈔額度而有所不同,1USD=100 ~ 150Naira,小鈔兌換率少,百元鈔因具保存價值故匯率高。奈人索取小費風氣盛行,此次為爭取國際友人正向觀感,一律不收小費,熱忱、好客。令人開心的是,當說出來自台灣,許多人表示不陌生;但當談到對台灣印象,則是賺很多錢。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8)
回教戒律嚴格執行,在馬路安全島上,特定時間都可見到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向東方朝拜。大會議題中有許多非洲國家探討女性不受尊重及偏差對待,以及被物化的情形。雖然有專家學者致力改善,只是眾多民眾觀念未改,未來仍很艱辛。奈國主要宗教有回教(50%)和基督教(40%),中部Jos等大城市,因伊斯蘭教徒及基督教徒交集,常發生宗教及族裔衝突,在2001年及2008年衝突更甚。1472~1960年被葡萄牙和英國佔領,國內學者在「非洲族群衝突問題的省思」(嚴,2004) 提出;回顧歷史,早年殖民地政策,未考慮非洲族群需求,劃分殖民地疆界時,將同一族群拆散於不同國家中,又將不同文化、宗教信仰和語言,且長期敵對的族群放在同一殖民地內。不知是否因此與會者雖隸屬不同國家,卻有表親關係者多。
早在1950年,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宣教總部就設於Jos,設立學校並提供健康醫療服務。大會中,美國團隊,精心安排二週宣教之旅,參訪鄰近教會的機關團體。Jos擁有三家以上教學醫院,包括ECWAEvangel Hospital,Federal Government-funded referralhospital及Jos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JUTH)。因時間有限,我們僅能參訪二家。醫院建築保留有電影中可見,英國殖民地時代的軍用式平房建築。(奈國建築物由專門單位統一規劃,地廣,大部分平房挑高設計,外觀變化不大,如當地人所言人民有權買地,差異性為內部裝潢由簡陋到奢豪)。進入醫院,常見家屬在病房外走廊或樹下休息聊天,頗怡然自得,有的病房中床與床並排,盡可能擠下更多床位。有些病床是軍用床,比台灣標準床窄,但排列整齊。有洗手設備地方,卻常常缺乏流動的水,使用大小水桶儲水,少數病房外有井水打水機,提供洗床單並就地曬床單,教學醫院如此,更何況小醫院或鄉下醫療,相較於台灣的先進科技,摩登建築,奈國醫院雖如此簡陋,老舊房舍,但是沒有尿騷味。赤腳踩在病房磨石地上,真的不髒,有拖地。參觀婦產科病房時,和五位和藹可親的護理人員交流,工作人員人力吃緊,要照顧三十四位病人,與之分享在台護理人力,則個個瞠目結舌。電源供應不濟,常有斷電情形,當天黑時,我們一路摸黑到嬰兒室,只見護理人員手持手電筒照一下,使用原則為能省則省,摸黑照顧。開放式院區幅員廣大,雖然男女病房分開,限制訪客時間,但沒有圍牆,如果病人有狀況?如果病人或護理人員跌倒?如果⋯很難想像若是自己在此值夜班的情形。經上指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雅各2:18)」。
對奈及利亞來說,HIV/AIDS是非常沉重的議題,估算2003年奈國成人HIV/AIDS盛行率5.4%,有三百六十萬人感染,310,000人死於HIV/AIDS。2005年,愛滋病導致幼兒死亡率高;每千位活產數有98.8位死亡(女嬰91.7),人民平均餘命不高,為46.74歲(男性46.21歲、女性47.29歲)。多位與會者認為導致HIV/AIDS主因不是同性戀人數眾多,乃是部分有錢人至海外嫖賭,境外感染,社會多妻制,年輕族群同時結交多位男女朋友;就如在非洲之夜話劇表演的,社會上愛滋問題已是不爭的事實,解決之道應將基督信仰引入年輕族群中,引導常到教會裡,敬拜讚美神,與神有正確的關係。
面對窮困與競爭壓力,與會多位護理人員深信並贊成專題所提出的觀點-學校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是可以從這塊貧瘠土地脫困,有出息的路。十五歲以上,占總人口數68%的人會讀會寫者,男性75.7%、女性 60.6%(2003年資料)。Jos大學校園佔地廣大,陪我們的是暑假期間返校的法律系學生,他們說平常算散步,搭車輛離開學校的費用不便宜,但這距離對來自台灣的我們而言,跑步都嫌遠了。和護理系主任會晤時,特別介紹二位有禮貌,身材高挑具書卷氣的醫學預科護理系男同學,主任指出, 醫生都應該有床邊照顧經驗(bedsidecare),先學護理,才能知道如何照顧並體諒病人,同學們則深表贊同地點點頭。
許多醫療機構中只有少數是基督徒,與回教徒相處有很多挑戰,需要更大的包容,在回教徒多於基督徒的職場中,要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有些職缺只提供給非基督徒,而且薪資較高。一位弟兄分享,如何在有限資源中提供有品質的照護、傳福音與自我裝備,藉著團契弟兄姊妹們代禱,一次比一次更有勇氣面對基督徒與回教徒價值觀的衝擊。
不容否認的,護理專業是僕人式服侍事工,藉由神帶領成為護理人員。此次對我個人而言,頗具挑戰性的,是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單位的護理人員分享與回應;被選召或不被選召?當初為何選擇護理?又為何無法持守?難道真的忘了起初的愛?遙遠記億中,那份曾經清楚卻已糢糊的,神信任我們的心,我們是否也願意敞開心胸為神?「要親近主─活的石頭;雖然他被人遺棄,但上帝揀選他,珍惜他。你們也要像活的石頭,用來建造屬靈的聖殿,在那裏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為上帝所悅納的屬靈祭物。(彼前2: 4-5)。」
總體而言,護理人員是奈國的社會中間份子,社經地位較台灣護理人員高,多有夫妻皆為護理人員,並以此為榮,參與大會以男護士居多,主席及同工也以男性為主,工作以開刀房麻護及行政管理工作為主。一位護理人員的牧師表示夫妻倆是在聚會中認識,還拿出全家福照片,也想藉此為頗有成就兒女們(醫師、會計師、律師⋯)相親,一旁(我)的老友也猛點頭,因為他們夫妻也是在某次NCFI大會中相識進而結婚的。澳洲代表更肯定說,參與澳洲護士福音的團契人員,成對比率更高,笑聲中,我們向亞太區主席建議「我愛紅娘」專案。次日和淑雅分享時,淑雅提到已有人問她如何來台提親之事;看來下屆各國報告應該可以加上此項目了。
當地飲用水質不佳,使用礦泉水,每日伙食幾乎相同少變化,來自歐美的與會者表示,食慾欠佳,幸好自備點心,偶而到隔壁中國餐館打牙祭,天啊!非洲式中國菜?還是好好享受一餐道地非洲料理吧。最喜愛吃飯店自製的手工吐司,超彈性鮮嫩,服務生一次準備七片端上我的餐桌。令人驚艷的食物是山薯(Yam)加上玉米或芋頭,製成一種白、黃或紫色稞類(Moun-Moin),拌上酸酸辣辣,當地稱為湯(Soup)的醬汁。而烹調後的牛肉條塊則令人無法消受,不易切開又咬不斷,終於知道為何當地人的牙齒又白又壯了。
在奈國適合個人搭載鈴木計程機車,及不限人數搭乘的四輪以上計程車,不開冷氣,愛按喇叭,有許多烏賊車,在交通要道全賴住紥路旁的官員指揮維持。我們的經驗則是驚魂記,回教徒的司機瞌睡連連,一路飆車,難怪主辦單位不建議外國女子單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電力供應不連續,飯店自動發電電力有限,沒有冷氣,就用電風扇,沒有麥克風,會場更是鴉雀無聲;沒人抱怨。在奈及利亞就用奈國方式處理解決(Do it in Nigeria's way); 此時,總令人想到台灣的便利與發展,為什麼台灣沒有考慮要成為主辦國?依靠耶和華是可靠的,那人有福了(耶17:7)。
神的恩典是一生之久
離別時刻近了。帶著國際理事們的特別問候,當地與會者,連移民官員也問,何時再來,下次要不要安排長假期,要不要來參加婚禮,下次來時⋯。在Jos第一天的早上,還賴在被窩裡,竟被蚊子叮一口,當地人肯定地說沒有瘧蚊了,不是有白線的瘧蚊,哈!只是小蚊子而已。手傷期間,同工們非洲式新治療,令我們見識到奈國護理人員細心的一面,享受不一樣的夜晚。非洲之夜,展現非洲傳統舞蹈,爆發力十足,每當樂聲響起,每人肢體不由自主跟著擺動,尤其非洲的姐妹們婀娜多姿,曼妙身影,鼓動人心;連自己未完全復原的手,也想隨樂聲擺動起來了⋯。你們的用心,你們的努力,我們都看得見;最後只想說,納咕爹Na Gode(謝謝)—JOS。
我要稱謝祢,因我受造奇妙可畏,祢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139:14)細數恩典,平安來去非洲,謝謝陳前理事長,王傳道及許多教友為此行代禱,尤其奈國在台簽證官多方協助,謝謝淑雅資料提供。特別致謝外交部、護福及黃金水先生經費贊助。
參考資料
1. http://www.amanaonline.com/jos/jos_01.htm
2.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資訊網http://www.boca.gov.tw/fp.asp?xItem=164&ctNode=31&mp=1 ATEF非洲駐台經貿聯合辦事處網站
3. http://www.campus.org.tw/public/cm/cm08/2004/0408-6.htm 非洲族群衝突問題的省思作者: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4. 王文靜(2008).紅花被誰吞噬?商業周刊,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