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248期-2025年9月


蒙召客居異鄉

作者:■文/王良碧牧師 RN, 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牧師   發佈時間:2025-09-26
香港-東方之珠
我是在99年8月底來到香港讀神學,當時對畢業後的想法,一是回台灣牧會,二是外出宣教,沒想自那時起迄今倏忽25年,定居在向來被視為移民和旅居者的都會,並見證了這些年發生在香港的移民潮,一面是向外遷移成為異國他鄉者,另一面是在種種吸引中國大陸人才來港就讀、工作的政策下,內地新來港人士日益增多。
 
 
因信蒙召成為客居異鄉者
聖經中提到一位移民亞伯拉罕。希伯來書筆下的他,希伯來書11章“8 因著信,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9 因著信,他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鄉,居住在帳棚裏,與蒙同一個應許的以撒和雅各一樣。10 因為他等候著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設計和建造的。13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觀望,且歡喜迎接。他們承認自己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4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尋找一個家鄉。16 其實他們所羨慕的是一個更美的,就是在天上的家鄉。⋯
 
作者指出,亞伯拉罕之成為客居異鄉者,是因為信、蒙神呼召出去;除他以外,神的眾兒女也都身在塵世為寄居者和客旅,卻都可憑信、歡喜地盼望回到一個神所應許的、生前尚未得到、卻比此世更美、在天上的家鄉。這份信心,一直承托他們後代的生命,亡國之後,彼前1:6-9提及這份信心,讓散居各地的以色列民可以在充滿逼迫的艱難處境中,雖然暫時憂愁,但卻有無法形容、滿有榮耀的大喜樂。
 
在我踏入護理職場的那幾年,創12:1-9這段記載亞伯拉罕蒙神呼召,憑信離開安樂窩,終其一身遷徙異鄉,成為客旅、寄居者的經文,啟發、挑戰我認真思考帶職宣教的可能性。細察自己當時的動機並不純粹,難免摻雜著浪跡天涯的英雄冒險心態,只因深知亞伯拉罕的「離開」、「出去」,全然是由神所開始的工作,而非出於己意,以致我不敢貿然行動,而是學習持續聆聽、尋求神的心意與帶領,來到香港就是在這樣的禱告等候中跨出的旅程。
 
 
流動中的居所與家人
根據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的代表作"liquid modernity",「液態現代性」(或譯為「流動的現代性」)是包曼用來描述當代社會的一個關鍵概念。我們生活在一個像液體一樣,沒有固定形式、快速變化、不斷地調整和重組的社會,因而我們也被要求改變和適應。而當我們脫離長久穩定的群體,社會地位不斷流動,快速切換多重身分,親密關係脆弱易碎,個人的不確定感與不安感也隨之加深。這些描述充分體現在旅居者、異鄉人、新移民的身上,而從社會學理論層面落實到個人的生活經驗,身為異鄉人所面對的需要,首先就是住處。
 
在這居住成本高昂的城市,註1 我搬了10次以上的家。剛到香港首個住處才兩個多月便得搬,但因先前曾經歷申6:10-11註2 的祝福,並不感心慌。10月在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HKNCF)的月禱會中,我請大家代禱。後來,團契姊妹J就成了我的房東兼房友,但除了每月的水電費、大廈管理費外,她未曾收我房租,對當時財務只出不進的神學生來說,你可以想像這減輕我何等的負擔!
 
之後的住處,有時經肢體介紹、又或通過仲介,有時是獨住整個單位、又或與人合租、又或分租房東的一間房,每次搬家許多事要安排、張羅,為了簡化打包、拆箱、整理的工作,居家需儘量減少非民生必需用品以及各式收藏,但也因此有更多機會領受神那及時而豐富的恩典,特別是每次都領受肢體各方面的協助。
 
今年在一個給新來港人士的講座中,當場請與會者回應的問題之一:是否感到孤獨?答「非常孤獨」的只有3%、「孤獨」的是9%,大部分人都不感到孤獨,相信這和參加者都是基督徒有很大的關係,神的兒女雖身處異鄉,即或沒有親屬、老友,卻有主內的家人。
 
來港後,我多數都在基督徒的群體中,因此無論是初時學粵語、適應此地文化、又或有病痛,都有肢體同行,逢年過節更有機會蹭飯或相約聚餐,很少感到孤單。而除了領受恩典,身為牧者,更有獨特的位份,比較容易接觸到需要關顧的新來港人士,也為自港移居異鄉的肢體介紹他們所到之處的教會或主內家人幫忙。我是個寄居者,也盼成為寄居者的鄰舍。
 
 
蒙揀選者與寄居者雙重身份
聖經中有許多關於人生如客旅、寄居的描述,比如歷代志上29:15“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的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子,沒有盼望”。詩39:12“耶和華啊,求你聽我的禱告,側耳聽我的呼求!我流淚,求你不要靜默無聲!因為在你面前我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13求你寬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喜樂。
 
以上描述顯示了寄居者的負面,而彼得寫信,彼前1:1…“給那些蒙揀選的,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人,2 就是按照父神的預知所揀選,藉着聖靈得以成聖,以至於順服,又給灑上了耶穌基督的血的人。"關於收信人,彼得先提到他們是「蒙揀選」的人,其次是「分散、寄居」的人(外鄉人、流離者、散僑)。
 
彼得書信的受眾分散在小亞細亞北部一帶,在社會上佔少數,沒有公民的身份和權利。「蒙揀選」讓他們肯定自己是誰,以及誰給予他們生存的權利、責任與價值。面對充滿不確定、無法預知的環境與挑戰,從三一神而來的身份認同,讓寄居者不至於疏離孤寂、惶惑不安、隨流失落。彼得用按照父神的預知、藉著聖靈得以成聖、蒙耶穌基督的血所灑,進一步說明「蒙揀選」的意思,三一神的作為構成了基督徒的身份。有位宣教士去到工場近半年後,分享她很開心找到了在當地的身份,知道怎麼介紹自己。你是如何確認自己的身份?又是如何介紹自己的?
 
先祖亞伯拉罕蒙上主揀選、呼召,以寄居和客旅的身份進入別人的地土,他在所到之處為上主築壇,呼求上主的名,在不斷遷移的人生中經歷上主的同在、拯救和祝福。彼得書信的受眾是寄居異鄉、分散各地的人,他們更是蒙揀選的人,弗2:19“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因罪分散各地的神的兒女,去到任何地方都先尋找神的家。
 
2018年我經日內瓦回香港,當天是主日,上網找到當地華人聖經教會參加下午崇拜,搭兩程公車,因為公車顯示屏壞了,詢問同車乘客剛巧就遇到該教會的肢體,有了引路人,好感恩。而當日的講員是在穆斯林國家服事的宣教士,剛巧就是我香港教會的準宣教士的團隊同工。
 
彼前1:17“你們既然求告那位按各人行為而不偏不倚審判人的父,就要存著敬畏的心過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18 要知道你們被贖出來,得以脫離你們從先祖那裏所承襲的虛妄行為,不是藉着銀子或金子等能朽壞的東西,19 而是藉着基督的寶血,⋯"。2:11“親愛的弟兄們,我勸你們,你們身為僑民和寄居的,要避開肉體的私慾,這些私慾常常跟生命爭戰。
 
「蒙神揀選」讓我們對「寄居者」有正確的認識,明白短暫的人生乃是領受神的恩典、禮物的時刻,不至於今朝有酒今朝醉、遊戲人生,也無須執著、貪戀今世的享受或受困於病憂、缺失;「蒙神揀選」讓我們活出神賜予之聖潔位份所應當有的言行,有能力見證、榮耀、稱頌神。
 
「蒙神揀選」和「寄居者」的雙重身份,又如何影響你的生活呢?
 
 
(本文中的舊約經文用和合本修定版,新約經文用新漢語譯本)
 
 
註1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Mercer發布《2024年全球生活成本排名》,香港、新加坡、蘇黎世成為跨國工作僱員生活成本最貴的城市,主要反映在住屋、運輸、商品和服務成本較高。
 
註2 申6:10「耶和華-你的神必領你進他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要給你的地。那裏有又大又美的城鎮,不是你建造的;11有裝滿各樣美物的房屋,不是你裝滿的;有挖成的水井,不是你挖的;有葡萄園、橄欖園,不是你栽植的;你吃了而且飽足。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