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一位基督徒護理教師的省思
作者:■文/陳淑溫 RN, PhD,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發佈時間:2025-09-26
閱讀《Integrating Faith via Role Modeling》這篇文章,身為一位基督徒護理教師,我深受觸動與激勵。作者以真誠且具體的筆調,描繪在教學現場中,如何以自身的「生命榜樣」作為信仰整合的起點。信仰不只是傳講或外顯的宗教語言,而是一種深植於日常互動中的生命實踐――使學生與病人「看見」信仰的真實,而不僅是「聽見」福音的字句。
這篇文章提醒我,信仰整合的關鍵,不在於引用多少經文,而在於我們是否活出愛、憐憫、誠實、謙卑與堅守正直的樣式。
一、榜樣的力量:活出美好的見證
文章指出,在世俗的環境中活出信仰雖然不易,卻是極為重要的呼召。教師的一言一行,往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我特別被作者分享的「誠實面對錯誤」的經歷所感動――她在課堂中勇敢承認自己的疏忽,反而激發學生與她展開關於信仰的真誠對話。
這提醒我,隨著年資增長與「經驗」的累積,我是否不自覺落入自以為是與防衛的姿態,反而拉開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身為教師,我需要重新學習以謙卑與誠實來面對自己。學生從我們身上學到的,往往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回應失敗、壓力與挑戰。榜樣的力量,是信仰最具說服力的見證。
二、尊重差異:以愛為核心的教學態度
我深深認同作者強調「尊重學生、傾聽異見」是信仰實踐的具體表現。在多元文化的教學場域中,學生來自不同國家與宗教背景,難免對基督信仰有所保留。若我們急於辯解或說服,反而容易築起隔閡;相反地,當我們以愛與接納的態度,耐心傾聽、尊重彼此差異,就能創造出深層的對話空間。
我曾教授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在文化衝突與溝通困難中,我學會以柔和與耐心調解衝突,以彼得前書3章15節所言:「用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近期,我也接手一位即將畢業、需要轉換指導教授的研究生,我選擇不批判她的過去,而是用傾聽、禱告與實際的支持,協助她堅定前行的道路,這正是我信仰的展現。
三、成人教育:教學策略中的信仰整合
文章亦指出,對於成人學習者而言,「榜樣」固然重要,但理性思辨與自我反思同樣關鍵。我在教授護理理論或關懷的議題時,會設計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你的價值判斷依據是什麼?」「生命的意義來自何處?」這樣的問題常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與個人探索,也開啟了信仰與專業之間的橋樑。我逐漸理解,信仰整合不僅是生命自然的流露,也需要策略性的教學設計與敏銳的引導。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啟發靈魂的引路人。
四、在世俗體制中創造信仰空間
文章中提到,作者自信仰機構轉任世俗大學,雖面對環境限制,卻未因此退縮,反而激發更具創意的信仰實踐方式。這對我而言深具啟發。在台灣的高等教育環境,明確的信仰表達有時確實受限,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法為主作見證。
我選擇從微小之處開始、主動關心學生、真誠鼓勵同事。尤其每年都有實習護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感到沮喪與懷疑自我價值,我會在學生被病人拒絕或出現情緒低落時,主動邀請學生進行一對一談話,聆聽他們的掙扎,並以溫柔鼓勵、實務建議來支持他們。
這些陪伴過程,雖不以「佈道」為目的,卻讓學生在情緒最低潮時感受到被尊重與被愛,而這正是福音的力量。這些細節,雖不張揚,卻構築起信仰的氛圍。正如馬太福音5章16節所言:「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信仰不是附加,而是我們整個人的生命狀態。
五、信仰是教育的本質,而非裝飾
文章最後提醒我們,信仰整合不應被視為教學的點綴,而是我們作為基督徒教師的核心呼召。當我們真實地活出信仰,學生便會從我們的身上,初次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歌羅西書》3章12節提到:「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這段經文是對教師的深刻勉勵,也是我每日自我提醒的準則。
結語:忠心走在信仰與教育的交會點
《 Integrating Faith via Role Modeling》喚醒了我內心對信仰整合的熱忱。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信仰傳遞最大的挑戰不是科技、教材或語言的不足,而是「榜樣的稀缺」。人們渴望看見真實而不矯飾的生命――那些在黑暗中仍選擇點燈、在混亂中仍持守盼望的教師。
身為一名護理教育者與信仰實踐者,我願繼續用我的生命影響生命,即使未必看得見即時的果效,但我相信,每一個誠實、溫柔與愛的行動,都是撒下的福音種子。願主使用我們的日常教學,成為他人走向信仰的橋樑,讓學生不只學會護理,更從我們的榜樣中,看見那位信實可靠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