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福蘭嶼行—宿願得償
作者:■文/黃婉綺 RN,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病房護理師 發佈時間:2025-09-26
宿願得償
2025年4月中旬,護福團契一同前往蘭嶼展開三天兩夜的旅行,其中和一般遊客不同的行程便是參觀去年甫開幕的「希望療園」,並拜訪負責人張淑蘭姊妹及其團隊。數年前我曾在影展看過淑蘭姊的名字,當時的我是護理系學生,讓我很驚訝地是居然有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護理師,極難想像她在繁重又高壓的工作中要安排時間拍攝對象,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想必這人有超凡的能力!然而因為影像有版權的緣故,網路上只有受訪片段,我一直想要看到完整的紀錄片,就在這次的旅行中如願以償,感謝主!
希望療園
猶記得第二天的上午,大家聚集在希望療園一樓的休憩空間,望向落地窗外有無敵海景及連綿的丘陵,藍天中有白色海鷗成群飛翔,規律的海浪聲一波波地傳入耳畔,而桌上有團隊特別為我們準備冰涼的「十三鄰芋頭牛奶」,是當地頗受歡迎的飲料,我感受到一股寧靜祥和的氣氛。
淑蘭姊和團隊們都身穿「雅布書卡嫩」居護所的服裝接待我們。「雅布書卡嫩」是淑蘭姐的乾媽幫她取的達悟名字,意思是「沒有飯吃的」,但並不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像是個詛咒,反而是族人含蓄內斂的說法,事實上是要祝福她「有源源不絕的飯吃」!淑蘭姐和我們分享成立居護所的起心動念、她所照顧過的病人生命故事,也談到她所學的現代醫療與當地文化的衝擊、性別界線造成的照護問題等等,她謙虛地表示這些事情表面看似艱困,但背後其實有著 神的祝福,使得團隊能克服難關走到現在,要把一切榮耀都歸於 主!
屬靈爭戰
下午我詢問淑蘭姊能否觀看她的兩部紀錄片,她很慷慨地答應,於是我和幾位護福姊妹們分別看了2001年《面對惡靈》、2007年《沒有飯吃的》,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是獨居在簡易搭建的工寮裡的老人家。工寮裡的環境雜亂,但老人家不願麻煩兒女,只要兒女有來送飯就代表孝順。傳統認為老人和病人的身上有「惡靈」,因此老人和病人會把自己藏起來,也不可參加部落慶典,以免帶來不幸。
我還看到居護所剛成立時淑蘭姊辛勤地到各村招募志工、培訓婦女志工照護知識、訪視時被老人家拒絕和家屬斥責的情況,這些都是當時發生的事實。我看完心情很沉重,不捨淑蘭姐和這些投入照護的天使們被誤解,也敬佩淑蘭姐拍下影像供人省思,但同時她也遭到一些族人和外界的批評。不過淑蘭姐並不灰心,她用 上帝賜給她的愛持續愛護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調整作法使得現代醫療不是強勢地改變文化,而是與文化相結合,使族人得以受到最合適的照顧。
安寧照護
目前團隊工作以安寧照護為主,除了到案家執行醫療行為外,也會帶著吉他和病人與家屬一同唱歌、一起禱告,讓當事人到了生命盡頭仍感受到自己是被愛、有價值、尊嚴的,且團隊為了服務族人所以不收費。這點讓我很驚訝,淑蘭姐微笑著引用聖經: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也不疑惑。神所賜的絕對足夠!透過她的分享,我感受到一股強大又溫暖、堅定的力量從 神而來,感謝 主透過團隊的好行為鼓舞我,下個月我即將到安寧病房支援,並參加安寧護理學會的培訓課程,除了增長自己的知識外,也期許自己按著聖經的教導可以愛人如己,在護理職場上作光作鹽,成為合 神心意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