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靈性照護」是近20多年來護理界才逐漸重視的議題,它看似為一個新的照護領域,然而若從護理的字義來探討,就會發覺護理的本質,即是對人的靈性關懷與照護。
「護理」(nursing)在希臘文的意涵是「滋養人的靈性」(nurturing of the human spirit)(Wright,1998)。因此,護理的關懷是回到一個人的靈性層面。在南丁格爾的傳記中將護理人員形容為一個畫家或雕刻家,所不同的是畫家/雕刻家的創作是在畫布、石頭或木頭上,但護理人員的創作卻是在人的心上,在她的細心/貼心的照護中,病患得以遠離世界一切庸擾與吵雜,疲憊的生命得以靜享幽泉的安息,這是靈性的滋養,也是護理最美之處。
靈的定義及特質
「靈」(spirit)中文一般說為「精神」,其拉丁原文“spiritus”之意為「氣」(希伯來文:ruah;希臘文:pneuma; to breath hard),在聖經創世記提及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氣息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這一口氣非重要,也因為有了這一口氣人才有生命氣息。在心理學上,「靈」譯為心靈,指感覺知覺和感情之外更高層次的理性、道德、美感或宗教情感等,為自由或自主的力量;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靈」翻譯成精神,談論自由和自我意識;靈的德語即是『Geist』,是指有別於物質的,而囊括物質的更大存有。綜合各不同專業領域對靈的定義,我們發現「靈」指超自然的存有、本質或靈魂,它是給予生物體生存與活力的原動力;是超乎自然者,非我們「理性」所能測透或領悟的,例如:在臨床上,我們常看到臨終的病患,以客觀的生命徵象來判讀應該就要去世了,但是往往個案因為其意志力,一直等到他見到最重要的人出現才嚥下最後一口氣。我在教會中有一位小弟兄,因為心臟血栓而緊急開刀,開刀時曾經一度心臟停止十多分鐘,按著常理他應該會成為植物人,或是身體重要器官受損,然而,小弟兄安然無事,智力及記憶力皆與手術前無異。小弟兄事後見證,在那十多分鐘他看到天堂的景象,也看到了許多天使,我們為這超乎自然現象大大讚賞 神奇妙作為,在祂凡事都能!!
「靈」應該是非物質層面的,一個人把它的生命意義放在物質層面會活得很辛苦,因為物質中必消失或衰殘(如:金錢、事業、健康),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生活目標放在非物質的層面,特別是能存到永恆的事物上(除了 神以外,還有什麼是永恆的呢?),這會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
「靈」也是影響一個人的必要條件,學者Morgan(1999)運用靈性12步驟(12-step spirituality)介入法,發現其對酒癮患者有顯著戒酒的成效;相同地,Miller(1998)認為對那些酒癮及藥癮的患者而言,當其靈性越為健康,則越能成為保護因子來對抗酒癮及藥癮。在我們教會發行的「基要真理」第一冊中提及一個很美的見證,一位弟兄他年輕時曾吸毒,身心靈都被毒品破壞,家人對他相當絕望且棄絕他,後來他到一個島上並遇到一群基督徒,他們為他禱告,並帶著他參加禱告會,主就醫治他,讓他從毒品的轄制中釋放出來,他如今是公司的中級主管,並有美滿的家庭(曹,2002)。世人總是用他們的技能來協助人,但是唯有深入及打動一個人靈性,方能讓人的行為改變。日前在我們教會小組的家庭聚會中,一位姊妹分享她在沮喪、難過、失意時,發現最能安慰她或/改變她的想法的不是人的話語,而是藉由讀經、禱告中得到安慰及改變的力量,她說:「雖然有可能人所說的話語和聖經的內容相仿,但就是無法打動我的心。」聖經希伯來書四章12節:「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我想這是這位姊妹話語的意涵。
靈性護理的重要性及特性
近年來護理界越來越重視靈性護理,許多護理理論模式將「靈性」概念納入其理論,例如:Henderson(1966)提出的十四項人類的基本需求,除了身、心的需求外,還包含靈性需求,而護理是在人缺乏所需的體力、毅力與知識時,幫助他們去做對健康有益,或能帶動身體健康(或能使他們平安的離世),並透過這個過程中, 讓他們可以迅速恢復獨立性;Neuman(1995)系統理論指出人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成長發展及靈性等五個互相依賴的項目,而靈性層面乃充滿人的各方面,人因為有靈才有精力朝向健康與熱誠。當人生病、失落、悲傷或疼痛衝擊時,會造成一個人靈性的需求與關注。由以上這些觀點來看,身為個案第一線照護的護理人員,在提供整體性照護時,必須將靈性照護納入。Chapman(1986)認為護理著重靈性層面的照護,會帶來以下的益處:可增進目前護理教育的廣度,使提供的護理更符合人類的基本需求。 可瞭解及提昇病人的價值觀,繼而增加病人的滿意度,也可成為行為變化的觸媒。
從護理理論的觀點來看靈性護理
一、人
神的眼中人是獨特的個體,有其獨特的需求,人的被造是有其意義及目的。因此,在提供靈性護理時必須思考:人有等級之劃分嗎?人可以採優生學嗎?人活著的目的與意義為何?畫家黃美廉在「我只看到我所有的」一文中提及她有一次應邀到學校演“寫”(不能講話的她必需以筆代口),會後一個學生問她:「妳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妳都沒有怨恨嗎?」她不僅沒有被這尖銳的問題傷透,反而寫下許多她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我好可愛!」、「我的腿很長很美!」、「爸爸媽媽這麼愛我!」、「上帝這麼愛我!」⋯等。最後她寫到「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這種相信上帝所創皆是美好的完全的信心,在多位肢體殘缺的弟兄姊妹都有,上帝的榮耀實在地由他們彰顯出來,例如:沒有手腳的尼克(Nick),也曾因其肢體上的殘障,他經歷了脅迫、自閉和孤獨,但因著上帝的愛及上帝在他裡面放下了「去分享我的故事和經驗,以幫助那些在生活上面對挑戰的人,並且讓上帝把挑戰轉為祝福」這樣的熱情,鼓勵他人活出他們的潛力,並且不讓任何事阻礙他們的希望和夢想。前幾年來台分享其生命歷程的蓮娜.瑪麗亞也是很美的見證(詳見傳神DVD「用腳飛翔的女孩」及其自傳)。
二、健康
健康是整體的,包含身、心、靈的完整狀態,是動態的,是人存在的必要原動力,而護理的目的不是只讓個案活著存在(being),而更是讓個案更豐富的活著(more being)。Nash(1996)研究「靈性健康」應擁有的特質,共列出22項特質,其中前五項豐盛的生命、喜樂、創造力、充滿祝福、完整最為重要。Pender(1994)認為一個靈性健康的個體在5A上應具有下列之特質:⑴情感(affect):是平靜(serenity)、和諧(harmony)、活力(vitality)、易感性(sensitivity)。⑵態度(attitudes):是樂觀(optimism)、適切(relevancy)、能力(competency)。⑶活動(activity):指具正向生活型態(positive life patterns)、有意義的工作(meaningful work)、有鼓舞性的興趣(invigoratingplay)。⑷抱負(aspirations):指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及對社會的貢獻性(social contribution)。⑸成就(accomplishments):包含享受(enjoyment)、創造力(creativity)及超越(transcendence)。然而,若循著人生理發展的常模,就猶如一個正立著的三角形,隨著時間的延展,人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慢慢邁向老化、死亡。感謝主的是,我們可以因為靈性的強壯(倒立的三角形)而不讓自己(病患)成為「活死人」(圖一)。聖經哥林多後書四章16節說到:「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這也是靈性護理的內涵,醫師是治療疾病(cure),但護理的更美之處是關懷(caring)及滋養人的靈,將一個人的靈性由正立的三角形翻轉過來,變成倒立的三角形。
三、環境
Miller(1995)在一次研習會中分享,人對環境是無完全的選擇權,舉凡他的基因,所處的環境與家庭,甚至是國家與社會,這些選擇的主權都在於神,但感謝主的是, 神讓人可以有絕對之選擇反應權(圖二)。面對生活中的逆境,我們的感受/想法/反應是?如何因應?有名的意義治療專家Frankl提及:「人最大的自由,是他在任何遭遇中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引自黑幼龍,2005)。然而誠如德國語言學家洪保德(Wilhelm Humboldt)所言:我們幸福與否,主要取決於面對生命中許多事件的方式,而非事件本身(引自黑幼龍,2005)。在這一點,使徒保羅做了相當好的榜樣,他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章:12-13)。
四、護理
靈性護理的特性是在幫助我們探討生命的意義與目的,並不完全和宗教劃一等號,宗教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一個靈性問題,但宗教僅是一個手段讓人去滿足靈性的需要,而靈性護理所涵蓋的是一個更廣的層面。靈性護理包含我跟其他人、環境、自己的水平關係,與我跟至高者的垂直關係,如果一個宗教它只強調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關係,使水平關係與垂直關係呈現不和諧或不平衡的情況下,那麼我們就應該要去思考這一個宗教的正確性及正當性。靈性護理不只是行為層面的照護,它更是一種態度上的照護,但是常常在臨床上的護理人員都會說:「我事情都做不完了,還要我花時間去關心病人的靈,我那有時間。」但是一個人的態度可以節省很多時間,有些時候我們常常會趕時間去解決一個問題,可是如果沒有先解決內心的層面問題跟尊重的話,那麼必須花更加倍時間去解決更深的問題,所以其實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靈性護理不是只能針對臨終、癌症或處於危機的病人,一般人的靈性也需要維持在良好的靈性狀態。另外,靈性護理也是一種密切的分享(communication),是靈對靈的照護(spirit-to-spirit),如前所述護理的本質在滋養人的靈,這種密切的分享包含護理人員自己和 神、和自己,也和他人間的關係;因此,我常常讓學生/護理人員思考,在面對一些世人看似絕望、無用的個案身上(如:唐氏兒、植物人、臨終且身體苦痛等),可不可以說出他們的生命意義及價值?如果不行,那麼要做到靈對靈的照護其困難度是相當高的。
結 語
靈的本質和護理的內涵是息息相關的,張文亮(1999)在「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一書中提及護理人員的工作是最貼近人軟弱及疲憊的地方。南丁格爾在其手札中提及:護理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生命,你所做的是你所是的。因此,護理人員除了要有好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關注與維持自我的靈性健康,維持自己和神的關係,常常從至高者支取力量,方能榮神益人。
參考文獻
張文亮(1999).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
黑幼龍(2005).每一天為自己加分.台北:天下文化。
曹力中(2002).基要真理第一冊—改變人類命運的一生.台北:士林錫安堂。
Chapman, L. S. (1986). Spiritual health: A componentmissing from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of Health Promotion, 1, 38-41.
Henderson, V. (1966). The nature of nursing. New York:Macmillan.
Miller, W. R. (1998). Researching the spiritual dimensionsof alcohol and other drug problems. Addiction,93(1), 979-990.
Morgan, O. J. (1999). Addiction and spirituality in context.In O. J. Morgan & M. Jordan (Eds.), Addictionand spiritualit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pp.3-30). St. Louis: Chalice Press.
Nash, R. B. (1996). Life’s spiritual energies. Vision, 6(3),12-15.
Neuman, B. (1995). The Neuman systems model (3rded.).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1994). Expressing health through lifestylepatterns.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3(3), 115-122.
Wright, K. B. (1998). Professional, ethical, and legal implicationfor spiritual care in nursing. The Journalof Nursing Scholarship, 30(1), 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