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2期-2009年3月


靈性發展、需求與護理

作者:主講/陳夏蓮 RN, PhD, 弘光科技大學醫護學院講師 靈性護理研習會(中區) 記錄/廖捷雅 臺中護理專科學校五年級學生   發佈時間:2009-03-01
人不單只在病痛,或面臨生死憂關時,才有靈性的需求。人一生的過程都在尋求,有的人汲汲營營於物質生活之所需,有的人尋求知識、情感、權力。匈牙利的詩人裴多菲認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是個體對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一種註解。有的人也會問,人為什麼活著?人為何而活?人該怎樣活著是最棒的?當我將離去時,我會滿意我這一生所過的生活嗎?這些問題是源於人最深處的靈性需求。了解此議題時,本文希望以發展的角度,陳述靈性的發展、需求與照顧。
 
人最深處的需求
 
靈性雖然是抽象困難定義的概念。但聖經清楚揭示,人有靈,有靈性生命發展的需求。撒迦利亞書十二章1節說到:「鋪張諸天、建立地基、造人裏面之靈的耶和華。」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21節:「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由上述經文可知,人的靈是人在被造時就存在,而且人是由:靈、魂和身子(體)三個部分所組成。在希臘文裏,聖經說到『生命』時,也有三個字:「白阿司,bios,亦即biology的字根」,是指著肉體的生命。路加福音二十一章4節,主耶穌說到寡婦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就是用這個字。「樸宿克,psuche,為psychology的字根」,就是人天然的生命,就是魂的生命(太十六26,路九24)。『奏厄,zoe』,就是最高的生命,靈的生命,非受造的生命。約翰福音三章16節,說到『永生』時,即用這個字(李,1994)。由此組成可知,人有不同的需求,即滿足身體需求,魂生命的需求和靈生命的需求,而靈是人最深處的需求。
人本心理學家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廣泛被用於探討人類的行為動機,其理論亦將人的需求分為身體的需求,魂的需求和靈的需求。人的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第一和二層次為身體的需求,含生理需求:即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如食、衣、住、行,和「安全需求」:即人身安全,免於遭受威脅、痛苦或疾病威脅之需求。第三層次的「愛與所屬感需求」:即對友誼、親情、愛情及歸屬感等之情誼的需求;第四層次的「自尊需求」:即得到別人應有的尊重和自我肯定或成就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等,由此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和第五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即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的需求,不止是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而且是工作本身所帶來的滿足。然而,Maslow在晚年又加入了靈性的需求。他反省原先理論架構之不足,發現自我實現似乎過於強調個人自我,反而容易帶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如自戀症、自私等。自我超越的需求是人性的一部份,但惟有藉著提昇自我、超越自我,進入靈性層面,才能體認人生命真實的意義,故修正其理論,提出第六層次的「超越性的靈性需求」,即強調個體需要超越個人需求,以人性關懷,協助他人達到自我實現的機會,以追求利他,和自我超越為生命的目標(Maslow, 1969;李,1992)。此層面強調人精神力量的重要,不是以人類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宇宙為中心。靈性的發展,將自我實現提昇至精神層面,達到全人完滿的發展。
 
靈性發展
 
不管是由聖經或需求理論都可發現,人有靈性滿足的需求。個體尋求靈性需求滿足或靈性安適的過程,即為靈性發展。依據Fowler的信念發展階段(stages of faith development)(Fowler, 1974),靈性發展可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嬰幼兒期:稱為無區別性的信念(undifferentiated faith)。此時期嬰兒的靈性發展與認知和情緒發展是一致的,由感覺運作為主。此時,嬰幼藉著與外在環境互動產生信任和不信任感,由此認識他人、環境和自己的關係,發展希望、愛和信任的內涵,此是日後靈性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階段是幼兒期:稱為直覺—投射性階段(intuitiveprojective stage)。此時期個體藉著直覺投射反應所看到、聽到、或想像的事物,結合想像和事實理解屬靈性事物,此時期的特徵是,仍是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階段學齡期:又稱為神話式或字義式的信念(mythic-literal faith)。此時,個體開始知覺到生活中神祕的事物,如死亡、文化禁忌等。此階段的兒童多半會以擬人化的方式陳述其經驗和看法。可由說故事、訂定明確的原則、和來自父母、同儕、或有意義他人之具體價值觀或信仰中學習,接受所屬社群的看法和信念。對靈性的想法,是具有強烈正義感和普遍互惠性的觀念。
第四階段青少年時期:又稱綜合—隨俗信念(synthetic-conventional faith)。此時綜合是指個體開始將生活中的事物聯結在一起,成為一個綜合性的主題。隨俗是指個體尚未有個人明確思想信仰,但重視他人的期望和判斷,遵從社會威權傳統信仰的要求,不加思索的依循,或接受週遭有意義他人的信仰,故此階段的特性是順從。
第五階段青年期,又稱個別化—回應性信念(individuative reflective faith)。此階段的特點是個體開始看重自主性的自我認同,發展與他人不同的世界觀或價值信仰體系,為個人主觀信仰發展的轉捩點。有些人可能在此階段,有靈性的經驗稱之為「轉變」(conversions),由象徵性的信仰,轉化為可應用的概念,了解其所代表的意義,由其中學習成長,發展屬於個人存在、獨特的生活意義。
第六階段中年期,又稱為連結性信念(conjunctivefaith)。此階段的個體開始很清楚自己的信仰需求,開始注意到內在想法,和信仰中可能的偏見或衝突,體認信仰的看法是複雜多元性的,並將之連結於生活經歷,建立個人的信念,學習肯定自己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與神(至高者)的關係是動態的,且深具信心的。
第七階段老年期:又稱宇宙化的信念(universalizingstage)。此階段的信仰,通常不容易達到,此時個體能豁達看待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生活成為這大我的一部份,將豐富閱歷傳承,貢獻社會,寬待他人,達到人格的統整。例如,甘地,德瑞莎修女、或是台灣醫療史上的馬偕醫生、羅慧夫醫生等,對事物的價值觀不再侷限於自我,而是能實踐其信仰價值,以造福大眾的福祉。上述之靈性發展階段,並非以年齡做為區分界線,而是個體靈性發展的年代誌。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停留在隨俗信念,直接接受傳統的信念,從一而終。上述靈性發展的過程亦隱喻著,人類俱有發展靈性的潛力。Fowler認為靈性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個體信念實踐的生活。靈性是可以經由有目的的學習而發展。此信念的發展是由兩種主要過程構成,轉變(conversion)和發展(development)。轉變是指個體內在價值或力量,產生一種強烈的、戲劇性的改變,也是一種信仰轉化和強化的過程,通常是個體面對危機時的自我超越過程。發展是指一種漸進的成熟過程,即依據每個階段的需求,提供協助靈性發展的經驗或環境。每一個階段的轉化和發展,對個體可能是一個困難和痛苦的過程,可能是傳統對非傳統的抗戰,利己利他的矛盾,習慣與超越自我的挑戰,使個體一點一滴的修正或放棄原有價值和信念體系,重新建立,故此發展過程通常是漸進、持續進展的。
 
靈性發展的需求
 
靈性發展是在強調靈性不同層面的整全發展,不是單線的自我靈修過程,也非指專注於超個人、超自然的現象,而是個體定位自己與自我、他人、自然、環境、宇宙及神(至高者)的關係,是一種生命經驗和生活經驗累積的整全發展,也是個體尋求生活滿足生命完滿的重要課題。黎(2006)認為此過程,應包含我、人、自然(環境或地)和神(天)四個層面的關係。這四層關係代表兩方面的成長:平面成長和垂直成長。平面成長是指看重生活中一切有意義的關係,包含與自己、自己與他人人際關係互動的成長;垂直成長是指至高者與環境互動的關係。與神的關係是求聖,建立信仰和信念的價值體系;與自己關係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自我接納自我尊重。然而,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困難的卻是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發展在於求善,以符應社會倫理道德的次序與規範;與自然的關係在求真,藉此定位自己如何對己、待人、應物、敬天,以安身立命。在靈性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個體以不同層面關係的建立、維持和發展,做為實踐個人價值信念的場域,驗證自我限制和不斷自我超越的可能,對自我都是一個挑戰。
 
靈性發展的評估
 
靈性的發展著重在提昇或促進個體心靈健康和安適狀態(well-being),滿足需求和實現(fulfillment)發展任務,以強化個體心靈潛能/健康。個體若不是有目的的發展靈性,靈性容易停滯不前,或產生靈性困擾。每一個體的靈性需求內涵可能相似:如尋求意義、愛、希望或超越等。但因發展階段不同,評估重點亦有差別。例如,同樣為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或健康的老人和生病老人,對靈性發展的需求,亦不同。靈性發展是在個體所處的生活情境下發生,可由下列問題進行簡單評估:⑴個體對靈性的看法為何?超個人?宗教信仰?特定信念或價值觀?⑵個體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他人的關係、自然的關係、和至高者關係的現狀為何?⑶個體目前處於靈性發展的那一階段?其人生觀為何?對生命的目的、價值、信念看法為何?⑷個體最近是否經歷任何的事件?危機?轉換?衝突?⑸這樣的困擾或改變可能促成正向的靈性發展?抑或發展的阻礙?對個體而言,使靈性發展的危機變成向上提昇的轉機為何?有那些資源?壓力源?⑹個體認為自己的靈性發展需求為何?預期目標?實踐的可能性為何?
 
靈性發展護理的策略
 
靈性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自我知覺。個體若沒有覺知靈性的存在或需求,則沒有靈性發展的可能,而在發展與自我、人、自然環境和至高者四個不同層面的關係時,最重要的是定位我與神的關係。因為現今社會快速變遷,科技和物質文明所帶入的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物化人主體性的本質。新舊社會人際倫理價值觀的換化,異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資本化的功利主義使人近視短利,肆意破壞大自然的環境,面對生活壓力,挫折失敗,疾病威脅的困惑時,若沒有自我價值信念的主體,人如無舵的船,成為迷失飄流的異鄉人。然而,「我們原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隨即不見了」雅4:4;「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詩90:10。人的有限,生命的無常,更顯示神那神聖永遠生命的超越(詩90:2,彼前1:15-16)。個體需要藉著瞭解尋求與至高者關係的定位,藉著人生觀、生死觀、宗教觀的反省、體認生命和自我存在的價值和義意,以此為主軸,透過一次次生活上,和生命經驗的抉擇過程,真誠的面對自己,勇於挑戰自己,在不斷尋求超越和轉變可能的過程,實踐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
以基督徒而言,人有靈,人的靈是為著接觸靈的神(約4:24),這位神是「造作你,又從母腹裏就塑造你,並要幫助你的耶和華」(賽44:2),就連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路12:7),神認識我們的比我們自己還深,因為人是「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的器皿(創1:27),是神預備「將祂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豫備得榮耀的器皿⋯」(羅9:23)。然而,「叫人活著的乃是靈」(約6:63),「求祂按祂豐盛的榮耀,藉祂的靈,叫你們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弗3:16),「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使我們能「在愛裏行事為人」(弗5:2),「配得過基督的福音」(腓1:27),「離開了那論到基督之開端的話,竭力前進,達到完全、成熟」(來6:1)。或許,這是基督徒靈性發展的另一種註解。
以指導者或教育者而言,在提供靈性發展的護理時,需先對靈性發展概念有清楚了解。個體可依自身對靈性發展需求,由自我探索,發展與他人、自然或與至高者的關係,進階式的發展。特別是,在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刻意營造的學習環境,強化並滿足個體對靈性發展的需求。Kessler(2000)也建議七種協助靈性發展的策略:渴望深層的聯結-即發展與自己、他人、社區、自然或至高者之間更深層的關係;喜好靜默和孤寂-由靜默中真實的反思、重獲平靜和休息;尋求意義和目的;發現歡樂和樂趣-最簡單的事物得著滿足;創意性驅力-由全新或不同的角度看人生;力求超越-希望超越自我限制的渴望;和啟蒙的需要-藉由啟蒙,進入更深層的體認。
 
結  語
 
靈性發展是個人終其一生生活經驗和生命經歷的總和。靈性發展就像一連續線,一端為否認靈性的存在,一端為完全的宇宙化發展,有的人窮其一生無懼於生理或安全的基本需求,竭力追尋宇宙化的信念,但大部份的人可能在人生每個重要的關卡、經歷、事件或危機時,才思索與靈性有關的價值和意義,有的人甚至否認靈性的存在,故個體對自身在不同階段靈性需求的覺醒和領悟,往往是靈性發展的重要開端。
 
參考資料
 
高美玲總校閱(2008).靈性護理.台北:華杏出版社。
李安德(1992).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常受(1994).生命的基本功課.台北:福音書房。
黎建球(2006).生命教育體系的建立.於台灣生命
教育學會主辦,科際整合之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
Maslow, A. H. (1969). Theory Z.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Psychology, 1(2), 31-47.
Fowler, J. W., & Dell, M. L. (2004). Stages of faith andidentity: birth to teens. Child Adolesc PsychiatrClin N Am, 13(1), 17-33.
Kessler, R. (2000). The Soul of Education: Helping studentsfind connection, compassion, and characterat school. Boulder, CO: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Curriculum Deve.
Stoll, R. I. (1989). The essence of spirituality. In V. B.Carson (Ed.),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nursing practice(pp. 4-23). Philadelphia: Saunders.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