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2期-2009年3月


教會社區中靈性照護個案之經驗分享

作者:李彩鳳 RN, BSN, 護福團契(中區)主席   發佈時間:2009-03-01
聖靈提醒我,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惡者無所不用其極的破壞人與神之間、人與人之間和好的關係,關懷團隊在屬靈的禱告上未能儆醒察覺。阿梅的先生是阿梅最在意的人,我們輕忽了這反對的力量,對阿梅關懷的同時,其他的家庭成員也是一樣重要,一樣需要被關懷。
 
前  言
 
去年(2008)上半年, 在護福中區的月聚會中,由吳麗芬姐妹帶領並安排中區各醫院的護士姐妹們,大家一起討論由美國Westber牧師所著的書-有關於「教區護理」(The parish nurse)。在讀書會的討論分享中,姐妹們在各自的教會,其實一直有在做類似的健康關懷事工,但由於缺乏理論基礎及正式組織,所以在推廣與經驗分享上就受到限制。期待之案例,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提出我在台中西屯區一所教會中,在教會社區關懷時所接觸的一位卵巢癌末期病人,為其所做的靈性照護,整理出從認識、陪伴到臨終的靈性照護過程及反思。並與大家共思由護福協會發展本土性的教區護理的可能性。
 
護福姐妹配搭教會關懷事工
 
護福的姐妹們大多有教會生活,但因工作三班輪制,主日不一定能夠穩定出席,但是,若教會會友或福音朋友的身體出狀況時,通常想找的諮詢對象的不二人選,就是護福姐妹。96年11月,我白天有較多時間可與教會師母配搭做關懷事工,加上曾在安寧病房工作,對於安寧療護的理念較清楚,因此當教會師母邀請我探望一位五十歲卵巢癌末期的教會社區婦女,她對生命失去盼望,不願再面對醫療處置,只能在家忍受疼痛與哭泣。我義不容辭地答應,展開兩個半月的團隊關懷事工,而在全人照護上,給我許多的學習與衝擊,拓展我對專業與信仰的服事視野。
 
暗夜中哭泣的婦人
 
大白天,走進一棟位在巷子裡的透天房子,陽光無法照射進客廳,按門鈴卻無人回應,等了許久,終於有人來應門。迎接我們的是一位輪廓分明卻消瘦蒼白的中年婦女,她名叫阿梅(化名)。空洞的房子,擺設簡單,阿梅招呼我們坐在客廳,很抱歉的說明她要從二樓臥室走下來,全身骨頭都在痛,所以讓大家久等了。因為腹水壓迫的緣故,她說話時有些喘,腳踝和腳背有浮腫的現象。她說:「常常肚子痛、後腰痛,吃止痛藥會便秘,一點食慾也沒有,真是生不如死啊!」說著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為她調整沙發背墊的位置,放了靠背枕在她背後,拿桌上的衛生紙給她,對她點點頭,說:「辛苦了!」她的眼淚像決堤般地滾落下來。
師母問阿梅她先生何時工作回來?只見阿梅眉頭緊蹙,以相當怨懟的口吻,開始訴說先生的不是,認為先生沒有盡到照顧妻子的責任,在婚姻關係中言語苛刻,眼中只有錢沒有夫妻情份,人都快死了,還一天到晚在工地當工頭、應酬,不回家陪她,害她每天在黑暗的房間內疼痛、哭泣,等著生命的結束,覺得活著很沒價值,想要尋死。兒女們雖已成年工作,但因母親的抱怨嘮叨也都選擇儘量晚歸。聽著阿梅的抱怨,讓人感覺到,阿梅心中的苦毒怨恨,如同黑暗權勢籠罩著她。
師母安慰阿梅,帶她唱一首詩歌,沒想到阿梅十分歡喜,原來還沒生病之前,阿梅最大的娛樂,就是約三五好友去KTV唱歌,生病後朋友都不敢來探望,她也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我們一起唱歌,阿梅一直深鎖的眉頭得以舒緩,露出難得一見的笑容,原來,她的笑容好美麗!
後來我提供緩和療護的概念與資訊,特別強調疼痛、便秘和食慾差等問題是有辦法緩解的。我拍拍阿梅的手,心疼她因資訊不足,自憐自艾而白白受了許多苦。
探訪結束前,師母邀請她一起禱告,從小到大都拜拜的她,竟然願意禱告。阿梅彷彿在幽暗中見到一盞明燈,期待我們再次拜訪。
 
靈性照護與醫療轉介並進
 
探訪阿梅回來後,在教會禱告會中,每次都會迫切地為阿梅身心靈得醫治禱告。阿梅家離教會不遠,因此媽媽讀書會的成員們相約一起去阿梅家,為她禱告、唱詩歌,甚至邀請阿梅參加小組,帶她到戶外曬曬太陽、一起吃午餐。
一個月之後,阿梅好像變了一個人,非常喜樂,她說:「我從小拜到大,從女兒到媳婦,樣樣祭拜的禮數都不缺,為何我還會生這種病?」「我覺得基督教的信仰好像很快樂,妳們都很善良,願意常常來看我。」「我想要受洗,死了以後到天堂,比較光明。」
探訪期間,她因疼痛、腹脹、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等症狀,每天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我介紹為她安寧療護的醫師,並且親自帶她去看門診,尋求症狀緩解。主治醫師花了半小時與阿梅談DNR,阿梅了解自己可以不必疼痛至死,可以在短暫的餘生做點什麼事⋯
當阿梅面對生命最後一程時,我知道她希望與所愛的人在一起。透過一次探訪的機會,與阿梅的先生接觸與談話後,才了解阿梅的苦,阿梅的先生以工作、金錢為重,對生病的妻子十分淡漠,加上傳統信仰祭祖的問題,他不接受阿梅想受洗的念頭,這使阿梅在尋求她生命最後歸宿的事上感到苦惱。
因為阿梅了解更多安寧療護的資訊,她對死亡前的安排有了積極的回應,她覺得一生都為這個家打拼,年輕時與先生胼手胝足做生意,孩子大了,正可享福,卻得到癌症且已進入末期,與其不斷怨天尤人,讓先生和孩子遠離自己,不如做一些事,讓家人日後懷念。
於是她請我帶她去看墓園,當她看見基督教墓園像花園一樣乾淨美麗時,她的心情很好,還在墓園照相留影,相約天上見。回程時,阿梅播放她預錄的遺言給我聽,感性的聲音,猶如台語廣播電台的說書者,文情並茂說出她對先生的依戀不捨、對孩子們的牽掛叮嚀,聽得我眼淚直流,我也是為人妻為人母,實在能夠感同身受!只是我很驚訝為何阿梅的轉變會這麼大?
 
靈性需求—與至高者連結
 
記得陳清惠老師在97年8月於台中護專演講:「靈性護理臨床應用」中提到靈性健康,有四項表徵可作為評估:一、生活意義與目的的需求。二、愛與被愛的需求。三、希望與創造的需求。四、饒恕的需求。(研習講義:p.37-38)。
依此評估,阿梅確實有靈性的需求。生病之後,感受不到家人的愛,對於疾病無法治癒產生絕望感,求生不能的情況之下,轉而對先生產生憤恨、對家人不滿,導致憂鬱、封閉自我,在暗夜中哭泣。
因為教會關懷小組的介入,將福音帶給在痛苦沮喪中的阿梅,使她與造物主連上關係,聖靈的能力進入阿梅心中,如同一束強光,讓阿梅對死亡產生另一種想法,她決定棄絕苦毒怨恨,選擇饒恕。在有限的生命年日中,發揮她最大的創造力,將她優美的聲音留在人間,也將對先生的眷戀、對兒女的牽掛,讓不知如何愛她,也不能了解她的家人們留下懷念的印記。
最後她不顧家人和兒女的反對,決意受洗歸向真神,由教會傳道人、師母、眾弟兄姐妹及阿梅的三個兒女,圍繞在病床前見證她對上帝的心意-受洗歸入主名。那天阿梅好歡喜,覺得世上一切的重擔皆脫落,在床邊親自交代遺言,她的兒女默默流淚,也接受了母親的決定-要在教會舉行追思禮拜。
 
重要他人的攔阻與反思
 
然而,當阿梅症狀控制後返家,她的先生與她大吵一架,並斷絕她與教會的接觸。這樣的結果,使關懷她的弟兄姐妹相當錯愕,只能不斷地為她禱告,求主安慰並鼓勵阿梅單純仰望主的信心。兩週後,阿梅被主接去,她的遺願無法實現,她的家人不願接受教會的關懷,這事的後續發展,只有主知道了。
當我省思在陪伴阿梅的歷程中,是否有疏忽之處?聖靈提醒我,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惡者無所不用其極的破壞人與神之間、人與人之間和好的關係,關懷團隊在屬靈的禱告上未能儆醒察覺。阿梅的先生是阿梅最在意的人,我們輕忽了這反對的力量,對阿梅關懷的同時,其他的家庭成員也是一樣重要,一樣需要被關懷。
教會的社區關懷對象,不僅是醫院病床上的病人,社區關懷是要針對家庭的需要,評估家庭成員的互動,敏銳覺察他們互動關係的改變,與個案身心靈的改變,這真的實在需要屬天的智慧!
 
結  語
 
感謝主!在陪伴阿梅的過程中,讓我經歷專業與信仰的結合,可以在教會社區中成為別人的幫助與祝福。透過安寧療護的概念與在醫院中陪伴癌末病人的經驗,除了幫助阿梅尋找醫療資源,緩解癌末不舒服的症狀外,還能陪伴她面對死亡來臨前靈性的需求。最後阿梅雖未如願以償在教會舉辦追思禮拜,讓我們覺得遺憾,但也深深提醒我,幽谷伴行並不容易,必須謙卑與主同行,以天父悲憫的眼光來看受助者,將時間表交給上帝,然後觀看神的作為,為靈魂得救與天使、眾同工一起頌讚主的奇妙!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