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給病人更多的幫助- 靈性護理研習會給我的衝擊
作者:廖捷雅 臺中護理專科學校五年級學生 發佈時間:2009-03-01
經過和師長的討論後,我知道自己必須先有所裝備,才有能力,也促使我開始尋找屬於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及信仰,當我越看清自己、越接納自己,我也感到自己越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我開始感受到上帝是如何的恩待我…
永恆的答問
靈性?靈性護理?這些名詞對我而言似乎不陌生。在我所接受到的教育過程中,不斷強調,不斷灌輸我「人是身心靈的整合」這樣的觀念,但若要我具體說明,我還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說明,更別說要如何應用在實習的短暫歲月中。經由這一次擔任紀錄的學習過程中,我學習到很多,也讓我對靈性有更多不同的認識,當然在過程中也給我很多的衝擊。以前我總是認為:靈性等同於宗教,可以給予靈性的人等同於牧師、法師等,這些在宗教上有能力的人。雖然課本上教導,要照顧病人的身、心、靈,但是我始終沒有辦法確切了解什麼是靈。但是經由這次的研習課程,從第一位的主講者高美玲博士所分享的內容中提到:McCavery(1985)以「意義、愛、自我價值、希望」四個基本概念來詮釋靈性。在我沒有信仰及沒有上過這門課之前,我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我感受不到有人愛我,更別提希望了,在我的生命中完全沒有這些東西,過去的我是會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要吃飯、睡覺、唸書?就只為了以後有好工作、賺錢、養家?」我周圍的同學,沒有人可以回答我這樣尖酸又苛刻的問題,他們只是認為我鑽牛角尖,我也曾因為這樣做過不少荒唐的事情,不管是自我的放逐或是對生命的無奈和灰心,或是讓自己繁忙到無法思考,直到我找到信仰,才找回自己的靈。
與人、與神的關係
在研習中,講師不斷強調自己與他人的水平關係及自己與上帝(至高者)的垂直關係。我國中決定唸護理的同時,也決定我不想只是當一個平凡的護理人員,我想多為病人做些什麼。在我小小的年紀裡,只是把夢想放在安寧病房,我不知道自己在那樣的環境中,可以做什麼,需要什麼樣的預備,對當時的我而言只是個夢,就如同對護理一樣只是憧憬,未曾想過現實的一面,直到我面對到自己的靈是如同一個空杯,沒有任何東西,甚至需要別人給予,我才真正體會到自己如果沒有水豈能倒水給別人,又要如何去照顧人呢?所以經過和師長的討論後,我知道自己必須先有所裝備,才有能力,也促使我開始尋找屬於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及信仰,當我越看清自己、越接納自己,我也感到自己越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我開始感受到上帝是如何的恩待我,告訴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經過這樣的成長後,我也學習將一切的榮耀歸給上帝,每當我這樣的思維越強烈,上帝越是給我恩典,讓我可以每天活在恩典中、活在上帝的愛裡,當我的垂直關係越強烈,我的水平關係也會越好,所以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可以完成我的夢想。
安全距離
在研習中,也衝擊我另一項的觀念,不是只有臨終的病人才需要靈性護理,而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也應該說是所有人都需要,不一定只限於病人。我也思考怎麼樣與病人保持應有的距離,但是卻又能照顧到他的靈性需求,我想這些是需要經驗的,記得講員也提到,跟病人或家屬的關係是,不是他會常常來打擾你,而是當他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你的消息時,他會致電到工作單位給予祝福,我想這樣的關係是很棒的。從前我學習當一名領隊時,也是這樣的被告知,活動結束後,一切的關係都結束,連在路上相遇,要絕對當作不認識,當個陌生人,然而當我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只是在我心裡始終覺得這樣是不好的,讓人感覺到冰冷,但是我越接受到相關的東西時,越感受到的是,因為我現在是學生,師長基於保護單純的我們,必須這樣規範,等我們年紀更增長之後,有更多磨練並成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時,也就有更適當的能力可以決定與病人或是家屬之間的距離。
靈性的重要性
以前我從不知道靈性的影響這麼深,講員提到:「人本心理學家Maslow(1954)提出一個特性,如果符合下述情況就可視為一種基本的需求:⑴缺乏它引起疾病;⑵有了它免於疾病;⑶恢復它治癒疾病;⑷在某種非常複雜或是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喪失它的人寧願尋求其他的滿足;⑸在一個健康的人身上,它處於靜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狀態中。」它是可能造成疾病,也讓我聯想到現在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出現問題?多少人面臨壓力或失業時用結束自己的生命當作出口?又有多少人不顧孩子的意願,攜家帶眷的共赴死亡之約?我雖不知道這些人是否有好的信仰,但是我相信沒有一個好信仰是會引人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可見靈性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有多大。
在整個研習會結束後,我更深入的認識靈性,明白何謂靈性護理,也對於我未來要如何運用靈性護理在病人或是家屬身上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認識,對於未來的工作及面對到不同人的態度觀念都有明顯的幫助,也期許自己可以在工作職場上發揮所學,給病人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