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2期-2009年3月


護理是一門科學、藝術與哲學

作者:周繡玲 RN, PhD, 亞東技術學院老人照顧系助理教授兼亞東醫院護理督導   發佈時間:2009-03-01
你們是世上的光,⋯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4~16)
 
前言
 
南丁格爾誓言:「我謹以至誠,於上帝及會眾面前宣誓:我將終身純潔,忠實執行專業,⋯。」言猶在耳,而腦海裡同時也出現南丁格爾提燈照顧病人的形象。南丁格爾於1950年代,因著她強調環境因素對照顧病人的重要性,而奠定護理人員在專業的重要角色(張,2000)。美國護理學會(AmericanNurses’ Association; ANA, 1995)對護理的定義為「運用護理知識和理論,協助個人、家庭及社會,以達到對出生、健康、疾病、死亡的經驗和反應。」而護理被認可為一種專業,即是需運用特別的知識及技術,提供社會健康的服務,這種服務在社會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引自杜,2002,p3)。在張、余與陳(2007)研究結果發現「好的護理」的意涵可表現在「護理如專業」之審慎和「護理如藝術」之人際創意。護理人員就像牧養羊群,要把羊的生理、心靈照顧好,這些羊群就如病人一般,護理以病人為中心,將病人的需要,當作自己的需要,除提供生理的照護外,還需落實心靈的關懷。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13~14節「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此正呼應基督的道德觀是“愛”,愛人如己,愛是一切言行的原則,聖經中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7~40節「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護理要成為一種專業,勢必要有知識(knowledge),然而在知識形成的過程(knowing)中,Carper(1978)提出的四種護理知識的型態中包含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自然科學需要經驗性(實證性)護理知識,而人文社會科學則需要個人知識、倫理知識及美學知識。而護理專業的發揮,則在於關懷者(護理人員)與被關懷者(病人)之間如何傳遞關懷照顧本質(葉,2006)。如何將護理專業的理論構面:護理科學及專業實踐構面:護理實務等知識落實於臨床實務中,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議題,以下將分別敘述筆者對護理科學、藝術及哲學三學門知識之淺見。
 
護理是一門科學
 
自護理理論學家南丁格爾提出自然法則(Lawof Nature)與環境學說,開始奠定以理論為基礎的專業,進而促使科學知識的樹立(Meleis, 1997)。科學是一種概念體系,概念則是遵照某種定義法則,對某類事務所構成的一種符號,概念放置在一個判斷體系才有意義(Gortner, 1990)。討論科學就離不開探究知識的理論及研究策略,科學家藉由觀察(observing)、思辨(critical thinking)、實驗(experimenting)及測量(measuring)來說明科學理路,理想的科學理論當然要能放諸四海皆準到處適用,根據科學的標準,一個理論必須經得起嚴格的測試(test)(DeGroot,1988; Kim, 1989)。Jacox(1974)與Walker(1971)提到科學知識即是能有系統組織而形成理論,而護理科學理論的目的是能對各項護理措施提出更合理的說明與解釋,也更能預測各項護理成效。DeGroot(1988)以科學探究的模式來說明研究策略,這模式包含四個基本研究範疇及內外在個人影響因素,四個基本研究範疇為:問題形成、研究方法選擇、方法執行及結果的溝通,內外在個人影響因素含有六個變項:世界觀、認知型態、經驗、方法學知識及技巧、其他影響及社會歷史本質,這個系統的特質藉由持續的改變來增進研究知識更加成長及圓潤。當實證的知識是透過感官,視、觸、聽等感覺而得知時,則科學知識能力護理人員可提供作為問題解決及邏輯推理的判斷,再經由實證知識而衍生出理論的假說,提供理論對實證的現象作暫時的解釋(Carper, 1978)。
 
護理是一門藝術
 
Carper(1978)提到美學的知識(aestheticalknowledge)是最能表現護理藝術知識,對此知識的感受是抽象無理論或規則可循。而護理藝術則展現於個人知識、倫理知識及美學知識三方面。在護理之個人知識方面,所關注的是個人內在經驗轉變成一個整體、自我察覺、及純粹的自我。個人的知識包含知道自己及他人。Carper(1978)表示「一個人不認識自己,那這個人只是簡單的知道自己而已。」
當自我察覺能力有完全的體認時,才能與他人有意義的產生互動,則個人的知識就能真實、敏銳、純粹的作最完善的溝通。當個人知識在生命中能充份地顯現出來,獨特或純粹的自我就能夠更充份地表現。護理知識的意義著重於自我認識(knowing theself)的過程,及藉由提供他人的康復的方法,發展自我瞭解(self-knowing)。在護理知識之道德成份方面,著重在道德及義務的知識,他需決定什麼是對或錯?什麼是該不該作?你的責任是什麼?倫理的知識引導及指引護理人員在臨床實務過程中,判斷什麼是重要的選擇?倫理道德在何處?以及哪些是需要優先做的事情?倫理的知識也包括面對與解決衝突的價值觀、常模、喜好或原則,當倫理道德知識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時,則容易產生倫理困境及道德的困窘,故護理的倫理知識需要實證性知識(來自倫理的推論及知識建構的準則與規範)和學科與社會理論作為根基,而倫理知識所呈現的道德倫理風範,並不描述或陳述什麼樣的決策或行動應該做?它強調是提供洞察力去選擇可行的狀況,且提供指引朝向選擇好的判斷、好的負責任或公平的原則。
在美學的藝術方面,美學的知識包含情境內涵及自我內在成長。Chinn及Kramer(1999)確認行為舉止(movement)和敘述(narrative)是護理藝術的二個主要成份,往往可由動作、表情、語調等表現出來,例如護理人員對病人直接照顧的護理技術及關懷,可藉由教育及訓練來改善其行動舉止,讓其工作得到更大的滿足感及成就感,另增進敘述的藝術,則可藉由寫日記及寫文章且提高與病人談話的敏感度來獲得這方面的經驗,經由病人經驗護理過程而感受出護理的藝術,來決定護理實務的品質。因照護對象為『人』,如何尊重他人,協助一個人促進或恢復健康或安寧的走完人生旅程,需要有專業知識更需要有關懷之技巧,使服務對象能夠達到『變動中的和諧狀態』是美學的最高境界,也是護理的最終目標(陳,1994)。
 
護理是一門哲學
 
哲學是以客觀的精神來窺探前人在人生過程中如何利用各種際遇來反省自己生命的意義,肯定自己生活的目的(Gortner, 1990)。由東西文化哲學思想讓我們獲得東西哲學家對各種現象的歸納及演繹、假設的測驗以及現象的敘述與說明(鄔、黎,1994)。Meleis(1997)主張哲學關注是這個學科的價值與信念,而這個價值與信念來自於此學科的成員,另哲學關注在本體論、知識論及倫理論敗三方面的中心思想,以下分述之:本體論(ontological)關心護理範疇的基本本質,例如Rogers(1987)關心人(unitary human beings)是一個不可減縮不可分割的整體(irreducible wholes) 及空間能量場(energyfields)而且是一個整體,不可以部分知識加以預測整體人為其特性。知識論(epistemological)中的知識概念是『真理的確認』,經過唯理論(rationalism)、經驗論(empiricism)及直覺(intuition),唯理論是指以思考及推理的能力而獲得的知識,是一種先驗論及單獨的經驗,這可顯示兩種事物間的相關性,經驗論認為知識必須得自親身的經驗,這種經驗對個人來說是主觀的,透過我們的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具選擇性及限制性,直覺的本質是非常個人化的,是知的內在,在經驗當中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中獲得這方面知識的確認。倫理論(ethical)關心的是護理照顧中對個人的自主、健康照顧的權力、利益及決策,這種原則的應用須以個人的倫理為出發點,再以當時狀況對理論作一些狀況性的調整。
 
結 論
 
綜合上述, 護理最重要的關注(central concerns)焦點在於樹立『專業』,如何建立專業的穩定性、價值觀、信念和道德標準,形成利他的社會責任感,是現在護理界不斷在追求及思考的問題。期望以護理哲學的智慧,能帶領我們追求科學知識,再進入一個藝術的境界,使得護理學科能觸類旁通,並將護理知識的內涵融為一體,達到實際應用於護理實務中解決病人的問題。更期望自我能為主作見證,時時的警醒,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在病人的黑暗中學習作光,更要知道光必須放在高處,才能影響他人、幫助他人、照亮他人;另對於主的真道,有更多的把握,使主的生命流出活水,如以弗所書第三章20節「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參考資料
 
杜友蘭(2002).護理理論與實務應用(二版,7ı15頁).台北:華杏。
陳月枝(1994).緒論.於陳月枝總校閱,護理學導論(二版,14-30頁).台北:匯華。
張文亮(2000).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
張碧芬、余玉眉、陳淑月(2007).好的護理:護理人員的觀點.護理雜誌,54(4),26-34。
鄔昆如、黎建球(1994).人生哲學(三版,51-266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葉海煙(2006).護理關懷的哲學反思及其意義向度.護理雜誌,53(3),27-33。
Caper, B. A. (1978). Fundamental pattern of knowing innursing.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1(1), 13-23.
Chinn, P. L., & Kramer, M. K. (1999). Theory and nursing:Integrated knowledge development (5th ed.,pp. 1-16). St. Louis: Mosby.
DeGroot, H. A. (1988). Scientific inquiry in nursing: Amodel for a new age.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0(3), 1-21.
Gortner, S. R. (1990). Nursing values and science:Toward a science philosophy. Image: Journal ofNursing Scholarship, 22(2), 101-105.
Jocox, A. K. (1974). Theory construction in Nursing:An over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3(1),4-13.
Kim, H. S. (1989). Theoretical thinking in nurs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L. H. Nicoll (Ed.), Perspectiveson nursing theory (2nd ed., pp. 157-167).Philadelphia: Lippincott.
Meleis, A. I. (1997). Theoretical nursing: Developmentsand progress (3rd ed.). San Francisco: Lippincott.
Walker, L. O. (1971). Toward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the concept of nursing theory. Nursing Research,20(5), 428-435.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