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3期-2009年6月


生命倫理之意涵

作者:主講/陳清惠 RN, PhD,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於護福會員大會(98.3.7) 記錄/竇秀花 RN, MSN, 伊思耐護理顧問企業社副社長   發佈時間:2009-06-01
引  言
 
以下分兩個部份來談「生命倫理—護理臨床應用之意涵」:第一部份探討為什麼要談生命倫理議題;第二部份探討護理倫理困境的處理,重點在於態度的建立而非知識的傳達,期望以下分享帶給大家這一生中從未想過的議題,以及不同的人生體驗。
 
社會發展現況與倫理的關係
 
現代科技突飛猛進,人類運用智慧不斷地研發創造,為自己創造幸福,結果卻使人類的慾望不斷被激發,反而被所創造研發的東西所控制,而此現象,聖經早已記載。在聖經創世記第一章中神就明白告訴我們,不可食用分別知識善惡樹的果子,主要原因並非限制人擁有知識,而是因為人類欠缺掌控知識的能力。科技使我們生活更加便捷,卻也不斷在破壞人生存的土地、地球生態及人的生存尊嚴。在追求知識無限發展過程中,滿足了部分人之好奇心及掌控慾,卻使全人類正一起背負科技失控下的後果。
面對醫療科技的創新,醫療人員應如何有智慧的運用這些創新的技能,為病患帶來病痛的解除,而非痛苦的加增,考驗著我們的良心與智慧。生命倫理議題的討論,即是要我們回到生命價值的根本,理性的思考我們醫療的作為,真正的解決了哪些問題?又引發了哪些問題?最恰當的抉擇為何?雖然大多是事後的檢討與反省,卻能幫助我們澄清個人抉擇的價值觀,並訓練自己在瞬息萬變的臨床情境,展現良心與智慧的決斷,非因有科技而用科技,而能主宰科技為人治療疾病與解除痛苦。而任何的反省與檢討需有思想的立基,亦即對生命價值的認定,唯有從基督教信仰角度來談才能講得完全,因為我們相信人類是神所創造的,因此鼓勵在場的護士姐妹們能花點時間來認識基督教信仰,才能真正認識人的本質,對生命倫理議題判斷的思維有穩固的根基。
 
臨床倫理困境
 
一、一個不情願的父親:父親因害怕手術切除一個腎臟,而不願捐給受病痛折磨的女兒,又恐被家人責備,故請醫師告知家人其腎臟無法與女兒相容。醫師該如何做?我們護理人員又該如何是好?
二、癌症末期的痛苦:50歲肺癌末期的病患,因癌症已轉移肝、骨、腦等多處,有劇烈的疼痛,須大劑量的嗎啡才能止痛,家屬因目睹病患躁動不安、在床上翻滾叫喊心痛不已,請醫師增加嗎啡劑量及鎮靜劑藥量。醫師告知增加嗎啡劑量及鎮靜劑藥量可能抑制呼吸,縮短生命,但家屬仍執意如此,醫師該如何做?
三、善意的謊言:76歲阿媽,意識清楚,有糖尿病及高血壓,因頭痛發現腦瘤,醫師應兒女要求未告知真實病情,只說腦積水須開刀,病人同意簽手術同意書,術後10天病情惡化死亡。雖然阿媽曾問及護理人員,但護理人員夾在醫師及家屬中間,被要求什麼都不可以講,此醫師做法是否合乎倫理?
四、尊重自主權:82歲退伍老榮民,糖尿病多年,因足部傷口感染潰爛需截肢,但老榮民無親人照料,不願意殘廢的活著且活至80多歲已滿足,故拒絕截肢手術。醫師若遵照老榮民的意願是否等於見死不救,有無違反倫理?
五、疲憊家屬的決定:90歲失智症的阿公,因急性肺炎致呼吸窘迫,需要緊急插管處置,家屬向醫師表示照顧失智症的阿公3-4年了,已疲憊不堪,故拒絕插管處置。醫師告知呼吸窘迫是肺炎引起,只要短暫的插管處置,肺炎的病情就很快恢復穩定,但家屬執意如此,醫師該如何做?
以上五個案例都是臨床常見的實際案例,當案例發生時護理人員常夾在醫師及家屬或病人與家屬中間,我們可將一切責任推給醫師,閉口不言,僅依照醫囑做事,而面對家屬與病患的掙扎,只得壓抑自己的情緒,慢慢的就會變成麻木不仁,磨掉了我們的人性,甚至失去工作與生活的熱情。現今的醫療環境原比以往複雜,許多抉擇早已超出我們的生活經驗,很難僅憑良心作判斷,但每一項抉擇的背後,卻考驗著我們對生命價值觀的定位。對倫理議題的討論,正是澄清個人生命價值觀的機會。在進入主題前,先分享對為何必須有「倫理」的看法。
「倫理/道德是什麼? 為何人需要倫理/道德?」建議可參閱兩本書:孫效智(2002)「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及林火旺(2006)「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這兩本對於人為何需要道德有很深入的論述;至於基督徒的護士則建議將聖經讀透徹,因為聖經內有一切問題的解答。
 
生命倫理的實踐是人生終極幸福
 
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會問問題,而從動物演化史我們發現,從遠古代到現代,動物大多只會改變形體來適應環境,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但是人類的進化是在創造力的實踐,因人雖有限,卻被神賦予無限的思想與創造力。人類所擁有的思想本質是無限性的。故當人面臨衝擊無法控制、環境不如意或失意時,就會反省“人為什麼而活?”的問題,這正是無限的思想對有限能力的人所提出的質疑,亦同時表示人活著原有一定的目的,否則此問題從何而來。人為何會如此,我從聖經找到答案,因為經上說「人是照著神形像造的⋯⋯」,因此在思想上人會不斷的尋找神,尤其在苦難中,更會呼天搶地。唯有讓無限的思想與無限的神連結,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定位。由每個人皆可連結於神,及每個人皆是獨一無二的,可知人生命的尊貴。此外,聖經在創世記亦清楚記載神造人是有目的的,乃是要管理祂所造的天地萬物,是故人活著已由神定位不是滿足自我,而是付出愛於天地萬物之間以真正的實現自我。
人因具有無限思想,故無法僅滿足於有限的事物;人生真正的幸福,應與思想同質性,需有「無限」的特性。僅僅滿足自己是無法回應思想的無限本質,除非無我的付出,才能打破自我的極限,為生命拓展無限的價值。而護理工作的本質就是一種付出,此工作不僅賺進生活費,更能創造人生無限的價值。若我們僅為工作而工作,未享受到對病人付出關愛的無上價值,豈不辜負神所賜上好的機會。而倫理的實踐其實就是對他人尊重與關愛的實踐。
生命倫理的核心意涵
 
倫理的定義為「應該如何作人或生活」的一切理想、原則或實踐;也就是把自己當人看,也把別人當人看。是指人與人之間彼此對待關係。也就是實踐人與人之間愛的本質,而這愛本身即擁有無限的價值,與人的思想同質性,才能真正讓思想定位。其中包含了生命價值的澄清與生命的實踐,但人要如何澄清個人的價值觀,又靠什麼力量去實踐呢?聖經提摩太後書3:16-17記載「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做對的事),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其實大多數倫理衝突在聖經上是可以找到答案,聖經說神是智慧的開端,又說屬神的人得以完全,不是靠自己,乃是倚靠神,求神憐憫讓我們能在神的引導下盡力而為。
孔老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思想開通),五十而知天命(指有意義的人生,也就是學習付出的人生),六十而耳順(誰都不會惹你生氣),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能做到如此人便有真正的自由)」,孔老夫子一生都在學習做人,脫離生命的局限,以便成仁取義,生命主控權在於自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是由自己決定不受別人的價值觀所驅使。是故倫理的實踐,除了思想上的明辨,尚包含意志的展現,意即內在理性的「反省」及外在行為實踐的「勇氣」。
道德根本意義在於意志或動機的道德善,是人內在的態度與外在行為的實踐,要能如此必須先重視自己的生命,並以道德原則來反省,努力去實踐力行。這與基督教信仰相符合,彌迦書6:8說道「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又說「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5:14)」,另一處雅2:8「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這就是為什麼要有倫理教育的原因,其主旨在啟發人格情操與道德思辨能力,產生內化的人生態度,期許具體的行為實踐。人性需要被養成而非自然天成的,它是作為人的一項自由的決定,而你的決定是什麼?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