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評量護理教育成功與否
作者:陳清惠 RN, PhD,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發佈時間:2009-06-01
人們需要看得見的神,我們彰顯了多少神的本質,是我們需不斷省察的問題
教育評鑑
近年來因為教育評鑑的要求,學校針對教師課程及授課品質設計了各式各樣的評量表,試圖運用各種評量機制,督促老師們持續改善自我教學品質。老師們必須因應各種評量的內容調整授課方式,以維持所謂「好」的教學品質;評量機制儼然成為領導教學的方針。由於學生的評量為重要的指標之一,導致部分老師陷入討好學生以獲得較好的評值結果,及堅守教學良心嚴格把關的衝突之中,部分老師或許在此衝擊中妥協,完全失去運用評量以維持或提升教學品質的原意,最終受虧損的仍是學生。
評量成功的原則
約翰福音六章記載耶穌在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後,跟隨者高達上萬人,但之後在52節描述,主傳講未來我們必須「吃主的肉,喝主的血」以獲得永生之比喻後,許多人隨即離開,最後僅剩下12位門徒。站在評量成效的立場,這確實是極大的失敗,此反映出學生評量的限制,即受教者可能根本無能力瞭解應學習的內容,故如何評量及如何分析及判斷評量結果即十分重要。自然接受評量的老師們更需要有智慧以回應各項的評量結果。「成功的評量」文中提醒我們應有比人所設計出教學評量表更高的水準,來檢視我們的教學。我們有若基督的代言人,學生應能從我們的所言所行看到基督。林前4:9後段更寫到「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人們需要看得見的神,我們彰顯了多少神的本質,是我們需不斷省察的問題。然而聖經也提醒我們,如何看待他人對我們的批評,林前4:3∼5「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 所以,時候未到,什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故最終仍是回歸於神,如約翰福音15:5所言「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我們必須常連於元首基督,得以看自己看的合乎中道,並在主裡成長,愈來愈像主基督耶穌,相信評量結果或許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改變了多少年輕的生命,使他們更認識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真神。
參考資料
Jamison, S. L. (2008). Call to teach: Measures of success.
Journal of Christian Nursing, 25(2),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