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照顧年老的家人?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第16年了,老年人口超過10.5%(內政部,2009),在高齡化社會中,家庭經常出現老人照顧老人的現象,陳伯伯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陳伯伯92歲,退休牧師,結婚以來,一直都由大他一歲的陳師母照顧全家人生活起居,兒女長大後搬出去住,兩老留在家中。三年前陳師母開始夜裡失眠,變得整天懷疑有人到家中偷東西,開瓦斯煮東西常忘了關,以致於燒焦食物,一句話經常重複說十多次,陳伯伯覺得不對勁,陪同陳師母到醫院檢查,醫師診斷為疑似失智症。從此照顧陳師母的工作就落到陳牧師身上。鄰居經常看到走路搖搖擺擺的陳伯伯拉著菜籃車,快步地走到超級市場去買牛奶與水果。
從這個例子看到, 雖然師母年邁又有失智症,但是很幸運的,在晚年還有老伴來照顧她,這時的陳伯伯成了一位主要家屬照顧者,文獻中定義主要家屬照顧者是指家庭成員中提供身體照顧或醫療照顧的決定者,包括與病患有關聯的家人、親戚或朋友,花費最多時間且不用付照顧費用的家屬(王、林、李、陳、林,2002)。這時,主要照顧者陳伯伯需要知道師母生病後的身體變化,需要那些身體照顧?她的營養足夠嗎?她的睡眠足夠嗎?她的運動足夠嗎?除此之外,高齡的照顧者還需要注意自己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需要,不能因為注意力完全放在妻子身上,而忘了自己的需要。
另一個老人照顧老人的例子:
85歲的林太太,照顧87歲罹患多種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氣喘病的先生,林先生由於走路會喘,所以不願走動,以致體重超過100公斤,協助他移動及沐浴時十分吃力。林太太一年前因為車禍造成不良於行,行動需要使用四角拐杖協助,兒女經常回來探視,也在母親車禍後請了一位外勞,協助照顧兩位老人家,但是林太太仍然表示,雖然請了人幫忙,但是她仍然時時擔心先生的身體狀況會有變化,也因為林先生表現過度依賴,凡事一定要太太親手料理,以致於覺得身心十分疲憊。
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知道照顧工作需要花費照顧者許多精神和體力,尤其老年人本身體力較差,自身也常有健康上的問題,長期下來可能會使照顧者心力交瘁,或是陷入身心疾病的高危險群中。
照顧者的疲憊
日復一日,老年照顧者整日活在家人的情緒中,陪著他高興,也陪著他憂愁,當照顧者非常靠近問題的時候,卻往往看不到問題了。照顧者花費越久的照顧時間,負荷量也越大,當被照顧者的健康走下坡時,經常需要更多身體照顧的幫助,帶給老年照顧者更多精神壓力。此時,照顧者常會變得疲倦、容易生氣、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話、或表示有罪惡感等狀況,這種現象顯示,他目前正處在高壓力的狀況下,也反映出照顧者的疲憊。
如何改善照顧者的疲憊
長時間照顧的壓力會使照顧者忽略他們自己已經面臨崩潰的邊緣,而要減輕照顧者的疲憊,最及時又有效的方法是:周圍的人及時伸出援手,以減輕照顧者的疲憊。以下就此提出幾項建議:
1.直接伸出援手,不要等待求救訊號
當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關係十分良好時,照顧者往往雖產生疲憊感而故意忽略,然而,疲憊程度與疲憊干擾的嚴重度會影響照顧者的負荷,甚至造成崩潰。所以,照顧者周圍的人若察覺到這個現象,可以不經請求而直接伸出援手,例如:提供一些合他們口味的食物與他們分享、帶一些他們喜歡的歌曲或影片給他們聆聽觀賞、送他們一些需要但沒有時間出去買的用品,這都可以給照顧者帶來欣喜,繼而減輕疲憊的感覺。
2. 找出照顧者平日舒壓的方法,帶著他進入舒壓的情境
老年照顧者周圍的親人或朋友,若瞭解照顧者平日喜歡的活動,例如:散步、聊天、游泳、打球、看電影或下棋等,不妨撥空陪伴他,一起做這些事;同時請他人暫時協助照顧老人,或是將老人一同帶出去,協助照顧者一同照顧,例如:協助奶奶將爺爺坐到輪椅上,陪伴推到附近的公園去散步,都有效改善疲憊。
3. 陪伴的「質」比「量」更重要
許多兒女探視老年父母時,常著眼在地面太髒,桌上雜物沒有整理,或廚房中許多沒清理的垃圾與沒洗的碗。因此,他們花時間在協助整理環境,這樣做其實並不能減輕老年照顧者的疲憊。兒女平日在外工作,較少時間可以陪伴年老的親人,當有機會與老人家共處時,應該把時間用在陪伴、傾聽與溝通上,聽聽老年照顧者的苦水,談談兩代共同的話題,讓老年人抒發心中的感想,分享快樂的時間。難得見面的時間,不要被打掃或洗滌工作占滿,這些都只是次要的。陪伴者應該瞭解年老親人的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有效的溝通,滿足他們的需要,並減輕他們的疲憊。
4. 照顧者需要支持團體
當老年照顧者本身有健康問題又需要照顧親人時,常常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因此,有必要藉由支持團體的協助,偶爾跳脫每日一成不變的生活,進入一個充滿關懷與支持的情境,例如:到教堂參加長青團契,得到情緒舒緩,降低疲憊感。
結 論
十幾年前的學者即已提到,照顧工作需要耗費家屬照顧者許多的精神和體力 ,長期下來,使他們的健康受到影響,甚至陷入疾病與功能缺損的高危險群中(高、盧、葉、劉,1999)。隨著社會老年人口增加,如今照顧者本身變成高齡者,健康受到影響的情況將更為嚴重。若長期忽略家屬照顧者的壓力,不但會對其身心產生影響,還會影響照顧者對病患的照護品質(何,2002)。近期有研究指出,主要家屬照顧者的照顧負荷中,以經濟負荷最高,靈中。
性負荷次之,生活負荷第三,身心負荷最低(洪、張、林、謝,2009)。老人照顧老人時,經濟的負荷是必須由老人的儲蓄或家屬支持;家屬照顧者的靈性需求,也會隨著受照顧者的健康過程而有所變化,促使家屬照顧者開始尋求生命的意義與希望,此時照顧者會開始追求靈性的行為,如:祈禱,認知到自己的靈性,並調整生命態度。Spurlock(2005)在研究中發現靈性需求的滿足可以幫助失智症照顧者調適,間接地減少其照顧負荷。聖經中有些經文,在年老的家屬照顧者閱讀後,可以讓他們得到安慰,也減輕疲憊感,例如:
以賽亞書第40章28-31節:「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不曾聽見嗎?永在的神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神的話安定在天,永不改變,祂瞭解照顧者的疲憊,也願意親自加給他們力量。
誌 謝
這篇文稿,要感謝主內清惠的建議與淑雅的督促,才得以迅速完成,謹在主裡致上最誠摯的感謝。
參考資料
內政部主計處(2009).台灣65 歲以上人口統計。台北:作者。
王春葉、林佑樺、李憶農、陳靖博、林耀信(2002).血液透析病患主要照顧者的負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腎臟護理學會研究,1(1),31-45。
何怡儒(2002).病患家屬照顧經驗中壓力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生死學研究所。
洪淑惠、張肇松、林淑媛、謝秀芳(2009).癌末病患主要家屬照顧者照顧負荷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5(3),163-171。
高淑芳、盧孳艷、葉淑惠、劉雪娥(1999).探討家庭功能、社會支持與社區殘病老人照顧者負荷之關係.護理研究,7(2),172-182。
Spurlock, W. S. (2005).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caregiverburden in Alzheimer’s caregivers. GeriatricNursing, 26(3), 154-161.
「耶和華我的力量阿,我愛你。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向我的上帝呼求,他從殿中聽了我的聲音,我在他面前的呼求入了他的耳中。」( 詩篇十八篇:1、6 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