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亞當~神的愛子
作者:楊麗齡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發佈時間:2009-12-01
作者盧雲(Henri Nouwen)1985年離開哈佛大學神學院的教職,前往位於加拿大的「黎明之家」服事。在那裡,盧雲遇到屬靈導師-亞當,他說:「亞當內心擁有燦爛的光輝,是來自神的光輝。他的內心沒有充斥著多少旁騖,慾念或野心。因此他勿需進行任何屬靈超練就能為神倒空自己」(陳永財譯,1999,17頁)。
盧雲這位許多人眼中的屬靈導師的導師—亞當,能夠這麼輕省地為神倒空,他沒有高言大志或顯赫的學經歷,卻擁有一樣恩賜—殘障。透過這項恩賜,亞當不斷向世人宣告: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弱點。在每個「貧乏的靈」背後都有一個同等偉大的心靈,是在被造的時候就賜下來的。亞當是一個重度殘障者,他無法言語,甚至他無法自己行動,日常生活需要全然依賴別人。但是,他卻帶給周遭許多人心靈的寧靜及莫大的祝福。例如,一位女士因為總統的午餐來賓表上沒有她名字而憂鬱,卻因著亞當的陪伴而不藥而癒。
本書主要的架構是將亞當與耶穌的一生相互比較,特別強調兩者的共同之處。盧雲將亞當的生命分為:1.亞當的隱藏期,2.曠野期,3.公開生活,4.他的道路,5.他的受苦,6.他的死,7.他的葬禮,8.他的復活,以及9.亞當的靈。常有人將耶穌的生命與約瑟、約書亞或摩西這些至聖先賢來作比較,但是將耶穌與一位重度殘障者相比,這的確是盧雲的獨特見解。
我們通常會從「成功」的人身上看到神的榮耀,然而盧雲一再地提醒:人的價值不在乎成功,在乎「你」本身就有價值。他強調「存在」的價值勝於「行動」。他認為亞當與耶穌相似之處就是有一個偉大的心靈,雖然居住在一個脆弱的身軀之內。一開始,盧雲以為是自己在幫亞當,之後他才知道,其實是亞當在幫他。透過亞當的傾聽與陪伴,他開始看到自己心靈的貧乏。陪伴與照顧亞當的過程讓盧雲感受到自己多年的企盼—神的同在-實現,得見神的面。其他人也在盧雲的引介下,從陪伴亞當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助益,就如先前提到的那位女士。
為什麼陪伴殘障者可以遇見神?是因為亞當的心靈原本就很偉大,還是照顧者賦予他偉大的意義?任教中原大學的曾慶豹老師在讀後感中提到,書中我們所看到的是亞當,還是盧雲?其實,我認為都不是。我們看到的是盧雲眼中的亞當,亞當的偉大能被發現,是因為在世俗人眼中看似很不對等的兩個人,他們的心靈卻能以平等的態度彼此相交。因為不看人外貌,對人無條件地接納,才使璞玉得以被看見。
這一年來,我所屬的小教會,有幾位會友去了大教會。我們沒有諮商中心,想要服事的人離開了。我們沒有強壯的青少年團契,青少年的父母,帶著青少年及年邁的公婆也離開了。我們沒有年輕的夫妻團契,年輕婦女也帶著稚齡孩子離開了。 我們沒有充沛的兒童主日學師資及教學資源,重視孩子屬靈教育的媽媽也帶著孩子走了。這個月,我們連找一個主日崇拜司琴的學青都很困難,更別說要如何過聖誕夜了!我傷心了好一會兒。後來,我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寶貝—我們當中老的老,小的小,有生病的,有患憂鬱症的,有患焦慮症的,有失業的,有守寡的,有失婚的,也有受家暴的⋯但在這些軟弱的背後,上帝再次讓我看到,不管上帝的旨意如何,他們都有既或不然,堅定依靠上帝的信心。
進一步,神讓我看到,自己也是個有殘缺的人。或許我的殘缺不是那麼明顯, 但是那些「自卑」、「退縮」、「憂慮」、「驕傲」及「自義」的殘缺也真阻礙了我,使我見不到神的榮光。如今我知道,榮光不是從我們當中的某一個聖人所散發出來的,而是從那不完全的人,因著耶穌的愛,彼此互相接納與幫補而來。感謝主,神許可在我們身上或周遭的這些失落,讓我們可以重新專注在這個團體的核心—就是世人眼中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他們本就應該是教會的核心與存在的意義,困苦是最接近耶穌胸膛的地方。
感謝主,在我最低潮的時候,神藉著這本書告訴我:無論發生什麼變動,無論發現自己是何等軟弱與無能,神都愛我。祂愛亞當,祂也一樣愛我!參考文獻
陳永財譯(1999).亞當∼神的愛子. 香港: 基道書樓. 譯自:Nouwen, H. (1999). Adam: God’sBeloved. New York: Orb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