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歷史的思考是危險的,沒有思考的歷史是愚昧的」
清華大學歷史系 吳光明教授是什麼樣的護理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實習安排、教師特質、教學方式與課外活動能培養出本土的“醫療奉獻獎”得主?
前 言
隨著2005年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of Nurses, ICN)第23屆國際護士大會在台灣的召開,台灣護理的臨床、教育及研究水準和過往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光鮮亮麗成就的背後,不可諱言的,科技應用與成就考量深深影響了今日的護理人員理念、態度和護病關係。護理是人與人互動最頻繁與複雜的科學之一,病人懷著期待,在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下來到護士面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病人需要被了解與得到貼心照顧的需求都是一樣的。而在當下,台灣護理的內涵是什麼?有沒有滿足民眾的期待?台灣護理從那裏來?又將往那裏去?這些疑問縈繞在我心中多年。清華大學歷史系吳光明教授說:「沒有歷史的思考是危險的,沒有思考的歷史是愚昧的」(吳84)。在複雜而多元的現代工作環境中,我們常被要求化繁為簡,掌握時效。部份的人僅以短暫、片段而局部的資料做決策,缺乏歷史的思考,導致重蹈覆轍,甚至產生不必要的衝突與犧牲。長此以往,護理的形象,很難是優秀而卓越的。基於這樣的理念,筆者積極探索護理相關史料,並嘗試以歷史的角度觀察及思考當代現象並尋求未來之方向。本文是是初步的心得分享,盼能達拋磚引玉之效。
現代護理東傳的背景及發展初期狀況
現代護理是在十九世紀末葉引進本土,在清廷門戶大開後,因應西醫的發展,許多教會人士極力促進中國的護理專業,特別是英、美兩國。他們認為本土的教會醫院要與其祖國的西醫發展同步,護理也應如醫師一樣有一定的知識技術。於是便有一些以英、美為主、受過海外訓練的女宣教士渡海而來,在教會醫院裡從事護理工作,這是本地現代護理的發軔(何,2006)。十九世紀美國女性積極投身於道德改革、慈善事業、禁酒運動及女權運動等各項社會改革。參與中國傳教的美國婦女深信她們能比留在國內參加各種婦女運動發揮更大的力量。她們不僅以改善中國人的道德、淨化中國人的社會者自許,更藉傳教工作以肯定自己、堅定信仰(林,2000)。
台灣方面,英籍基督教徒馬雅各醫師在1865年來台南傳教、行醫,這是台灣西醫的開始(鄭,2005)。在廿世紀初已有教會醫院如新樓、彰基、馬偕,這些醫院均有訓練護士之記載,如新樓醫院英籍宣教士馬雅各醫師二世及戴仁壽醫師的妻子均為有資格之護士,她們一方面協照顧病人,另方面也訓練及管理護士,1918年戴仁壽醫師還用羅馬拼音,以台語完成第一本台灣護理教科書「內外科看護學」。加拿大籍宣教士烈以利護士1913年在馬偕醫院開辦護士訓練班,當1923年馬偕因故暫停而前往彰化服務,在彰基停留期間還繼續訓練護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1995)。
一百多年前,這些西方宣教士們,遠渡重洋、冒著生命危險、忍受各種不便,以上帝的愛、從拯救靈魂為出發點,為本地病患全力付出。在科技不發達、物質缺乏的年代,她們還充分發揮創意,達成了種種不可能的任務。這些具護理背景的宣教士們,以高度服務精神與熱情改變了當時人們對洋人的偏見,也在教會內起了作用,早期的護士基本上就是來自教會。然而,在一開始,外國人並不看好護理這個行業能在中國社會發展起來,因為當時外國人認為中國人缺乏團隊精神、不求精確之態度及不習慣在夜間工作的特質是無法做好護理工作的(何,2006)。另一方面,在當時本地社會,一般人也不看重這個行業。早期的護理是在很艱困環境下發展的,在病人眼中的護士是不合格的醫生,也病房中之苦力,護士愈盡責反而愈受輕視。人們選唸護理要受到家庭社會之極大的壓力,要有千百倍勇氣。正式從事護理工作後,要維護職業自尊也要克服相當大困難。不過,在困難中也有溫暖的支持,像革命先烈秋瑾就認為人都應有救死扶傷之博愛精神,而護理就是此精神的體現。她在1907年為中國女報第一、二期翻譯『看護學教程』一文之序言(引自何,2006)中寫到:
看護為社會之要素,婦人之天職,平時則能保社會之安寧,戰時則增進國家之利益。
雖謂益國便民之事業,亦非過語,何賤業之有?
探索教會護理學校在台灣的崛起與沒落
為了解決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教會醫院曾在大陸各地開辦護士學校,在1949年共產黨執政後,受到共產主義無神論及反帝國主義之影響,絕大多數西方宣教士皆被迫離開。其中部份來到台灣,繼續建立教會醫院護士學校,如門諾、埔基及三育護校,加上本土之馬偕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護士學校,1950-1970年代,在台灣共計有五所教會所辦護理學校。這五所學校,除了馬偕以外,其他學校因為種種原因,自開辦至結束都沒有立案。對〝正統〞教育出來的人而言,未立案的護理學校可能代表〝有問題〞,而從未加以重視,甚至在學校護理史教育上是空白的。但事實上,在這些未立案學校的老師們當中,有的專業素養還勝過當時的正規教育體系師資,無論師生後來都
有人獲得醫療奉獻獎。今日,大家疾呼振興護理人文之際,循著失落的歷史與精神源頭,是否能得到亮光?
在台灣之西式醫療與護理發展上,基督教長老教會扮演著開拓者與推展的角色,長榮大學屬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所屬機構之一,護理學系(所)在這樣的歷史淵源下,責無旁貸地投入蒐集並補足台灣護理史教會醫院部分。很幸運的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和長榮大學近年來結盟,該院向來重視歷史,還設有譽滿全台的院史館,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筆者與具有護理背景的院史館陳美玲館長提及此構想,兩人想法不謀而合,興奮不已,從此開始了合作之路。首先,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護理部張淑真主任,她也欣然同意,並以彰基一百一十年院慶活動為目標,辦理台灣護理史研討會~教會醫院篇,第一步先做醫院附設護理學校之歷史部分。
為求周全起見,我們針對全台基督教及天主教醫院發函,請求提供曾經設立護理學校之史料或文物。發函一周內,門諾及埔基即寄贈精美的護理學校校史,陸續有一些機構回電或來函對我們的動機表示肯定,部分機構雖未曾設立護校但曾設短期訓練班,亦主動提供優秀結業學員名單供我們採訪,這樣的回應給我們很大鼓勵。
手捧著寶貴的資料,心境隨著馬素珊校長為門諾護校的立案奮鬥過程時而雀躍時而低落,還有埔基、彰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都讓我愛不釋手。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是:是什麼樣的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實習安排、教師特質、教學方式與課外活動能培養出本土的"醫療奉獻獎"得主? 除了文獻外,也計畫訪問該校師生談談當時狀況。然而,因停辦時間已久,各項資料及能找到的人十分有限,目前仍在努力中。以下僅根據現有資料略做介紹(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2005; 馬和韋,2002;彰化基督教醫院,2002)。
簡介門諾、彰基及埔基護校
門諾護校(1955~1973年)是由門諾會加拿大潘貝絲女士及美國馬素珊女士所創立,彰基護校(1955~1971年) 由美國魏海倫女士創立,埔基護校(1958~1973年)則是由挪威協力會孫理蓮女士、謝緯醫師及羅文福牧師所創立。在招生對象方面:門諾與埔基以各族群初中畢業之原住民少女為主,彰基並未特別強調招收原住民。而在修業年限上之要求,門諾、彰基護校均為三年,埔基護校則為四年。主要師資專業背景方面:門諾馬素珊校長為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護理碩士、彰基魏海倫校長為美國維琴尼亞大學護理碩士、埔基林保華校長為英國籍,據說其配戴的黑皮帶是南丁格爾學校畢業生所特有的(尚待查證)。
教學理念及課程設計
埔基護校的教學理念是著重身、心、社會及靈性之全人照顧,期待畢業生具備照顧、溝通、自我專業成長、管理教學、研究之能力。為了陶冶學生之人文素養,激發潛能及孕育對社區關懷之胸襟,在校定科目中還開設相關課程,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課程包括:護理學概論、護理行政、臨床護理技術、護理倫理、生理解剖學、內科醫學、外科醫學、內外科護理、小兒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傳染病學、精神科醫學、復健矯正學、眼科學、流行病學、護理歷史、細菌學、寄生蟲學、藥物學、急救學、營養學、麻醉學、繃帶學、手術後病人護理、專業研討、開刀防技術、公共衛生、各科實習、靈性護理—宗教教育、國語文、基礎日語、繪畫、英語文、數學、醫藥數學、心理學、音樂。其中靈性護理包含:聖經課程、每日靈修、每日禮拜、教會活動、固定聚會。門諾護校的靈性護理另加上病患靈性評估表之應用,在畢業典禮時還頒發最佳靈性護理獎。為了訓練學生勤儉負責之態度,埔基在每週末下午由校長親自帶領學生輪流整理環境。其他的活動還有簡單、隆重而神聖的加冠與畢業典禮,護士節、聖誕節組詩歌隊到病房、街頭獻詩,晚會表演,郊遊打雪仗,師生有著良好的互動。
然而,因為文化和語言的隔閡,這些護理學校也在教學上遭遇一些困擾。在門諾護校,因為語言不通、教材不合,還有學生生活經驗不同,造成護理技術學習困難。在學生說日語,老師說英語,雙方對國語都不熟的情況下,教師最後依學生程度編解剖生理講義,再請人翻譯,課前發給學生,課堂上先在黑板上寫中文大標題,再配圖片詳解,來解決教學上的困難。還有外國老師要求學生學習西式用餐禮儀,但後來因與學生生活習慣相差太遠,執行上困難重重而放棄。學校也不斷反省檢討修正課程之實用性,例如門諾護校因為感受到15歲左右之入學生,課業雖好,但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在臨床應用上卻有困難,因此在1966年自三年改為四年制,並強調“基督徒服事"與“專業護理"兩部分。
這些教會附設護校雖然十分盡心辦學,卻因為某些因素最後還是停辦了。例如,堅守不能殺人之教義,擬以救護課代替部定軍訓課而未獲核准;設備未達立案標準;小班制不敷成本;未立案學校學生畢業無法參加證照考試等等。1993年護理人員法通過,這幾所教會護校雖已停辦,其畢業生卻受到嚴重之後續影響,他們在臨床已工作多年,表現傑出,甚至有人已擔任高階護理主管,卻因學歷未合護理法之規定,紛紛被調離心愛的護理工作,令人不勝欷噓。想當年筆者也曾熱心參與護法,因完全不知道這些學校的存在,只想到提供密護進修之道,卻沒想到這一群護理人員的權益問題。這一段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是這些曾經為台灣護理教育辛勤付出的外國宣教士說過的話,直到今天仍值得三思:
門諾護校馬素珊校長曾說:「醫護人員最重要的精神是謙卑服事,唯有謙卑服務,醫療人員才能使生命發出真光,見到生命價值。」 「 高等教育應該能培養優秀專業能力的護士,但具有憐憫心及願委身的護理特質,是否也可以藉著教育而不斷提昇呢?」「靈性護理課程使人以神的愛塑造自己,讓人在自己看到神的形象。」(馬和韋,2002)
埔基前護理部劉恩美主任表示:「我們面對的和五十年前一樣的身心靈需要、關懷和醫治的病人,仍需視病猶親的醫生、一個尊重溫柔關懷的護士。」(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2005)一位門諾護校畢業生曾說:「離實習結束的日子不遠⋯只見魏護士抱起一個滿頭膿瘡、一臉鼻涕眼淚,髒透的小男孩,親吻她的臉頰之餘,還幫她梳洗一番。清柔認真的敷藥,她不嫌棄骯髒的舉動,深深的打動我的心,軟化了我原本排斥公衛的意念。我在想,是什麼樣的愛,可以讓一個生長在優渥環境的外國人,放下她的優越感,來到花蓮服務我們這群被視為“落後”的原住民⋯。」(馬和韋,2002),這些的確值得讓我們深思。
一位基督徒護理教師的省思
南丁格爾曾說:「護理人員如果沒有這個天上來的呼召、沒有信仰,護理會成為一種機械式的工作,每天為固定的事項匆忙、焦慮,逐漸消失那起初的目的。」西方護理宣教士秉持其信仰,一百多年來前仆後繼、克服萬難地在世界各地執行護理工作。然而,護理精神的堅持與發揚光大一定需要以宗教為原動力嗎?台灣護理界今天所面臨的挑戰,是因為失去了信仰、消失了起初的目的嗎?如果信仰能讓我們超越自己並能堅守護理崗位,那此信仰必然是隨著西方宣教士進來、和護理有密切關係的基督教嗎?
由於先進科技及管理科學引進醫療院所後,我們與病患的人際互動之質與量卻反不如從前,護理教考用之間的距離仍在,專業價值與形象提昇緩慢,我們到底該如何改變,才不至於有效征服了疾病卻傷害到人心,是目前極為迫切之議題(周、吳和林,2007)。身為一位基督徒護理教師,從以上宣教士的事蹟,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有沒有盡心盡力教學?夠不夠博愛與勇敢?願不願犧牲?另外,身為一個獨立的本土護理專業人員,我要認真而深刻地自我反省:在我的思想和行為中,有那些只是依循宗教或專業的傳統或慣例而行,並沒有好好了解其背景與來源,也無法做恰當之本土化及現代化詮釋,導致根基不夠穩固,容易跌倒和失望。懇求上帝賜給我們智慧、勇氣與毅力,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代,仍有源源不絕的能力付出愛。
參考資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199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第三版).台南:新樓書房。
吳光明(84).歷史與思考.台北:聯經。
何小蓮(2006).西醫東漸與文化調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林美玫(2000).婦女性別空間概念用於十九世紀美國基督教新教在華女傳教士研究之探討:並以美國聖公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7,115-146。
周傳姜、吳麗珍、林妍君(2007).護理人文教育.護理雜誌,54(1),29-34。
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2005).生命的服事埔基護校紀念專集.南投: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
馬素珊、韋淑玲(2002).門諾五十年護理的印記~信實的愛.花蓮:門諾文庫。
彰化基督教醫院(2002).切膚之愛.彰化:彰化基督教醫院。
潘稀祺(1998).新樓情.舊相簿.台南:基督教長老教會新樓醫院。
鄭仰恩(2005).定根台灣的本土基督教.台南:新樓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