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6期-2010年3月


靈性與全人照護

作者:吳麗芬 RN, PhD, 臺中護專護理科副教授  杜敏世 RN, PhD, 財團法人獎卿護理展望基金會秘書長   發佈時間:2010-03-01
 
「護理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生命,你所做的是你所是的。」~南丁格爾
我曾聽過護理人員說:「我手邊事情都做不完了,還要我花時間去關心病人的靈性需要,我那有時間!」我們常常會被時間趕著去解決很多問題,可是如果能先解決自己內心層面的問題,通常可以節省很多解決接踵而來棘手問題的時間。讓我們試著思考:在面對一些世人看似絕望的個案,例如:身體痛苦且自己覺得沒有希望的病人,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說出生命的意義及價值嗎?我們願意對他們做出靈對靈的照護嗎?
 
靈性是什麼?
 
Maslow曾表示:「缺乏靈性層面, 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無望或冷漠。」但是,「靈性」是什麼呢? Maslow人類基本需求中談到需要的滿足,其中最高層次的滿足是「自我實現」,而個人是否具有彈性,能否超越其他四項基本需求,就取決於個人能否具有強而有力的人生價值觀(杜,2003)。人生價值觀或個人對生命所賦予的價值及信念就是靈性,更簡單來說,就像是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因此,每個人對靈性的定義也許都不太一樣,但有健康的靈性可以讓個人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是個人靈性的成長,因此靈性所代表的意義可說是「生命意義」。
近代護理的鼻祖南丁格爾說:靈性是每個人本身具有的內在、是每個人潛在的能力。狹義來說,靈性就是個人整體、統合的生命原則〈三層面的統合:自我、人際、至高者〉。所以靈性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也可以接受宗教的哲學觀(杜,2003)。
簡單來說,靈性是指一個人自我實現、自我反省的過程,從求學到工作,甚至生病、死亡的時候,深深影響著他╱她所做的每一個決定的想法與觀念。靈性就像是我們所謂的「價值觀」,也好比Maslow的需求理論中人生滿足的最高境界,必須先滿足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後,才能進一步真正達到靈性滿足。
杜(2003)舉例說明靈性為「明知社會有很多的邪惡、是非不明及不平等,但自己為人不能不義,應該要正派」,是屬於個人行性,是融合個人經驗、智慧及歷練所學習體會歸結出來的人生態度。
卓(2002)將靈性分析出五個屬性:
1. 意義(meaning):對生命及存在之目的。
2. 價值(value):指個人生命中認為最有價值的事物、信念及標準。
3. 超越:超脫個人經驗之層面。
4. 連結:與自己、他人與神之關係。
5. 歸屬感:生命之自我實現。
有些研究肯定靈性的這些屬性,並指出許多人因不覺得自己、與他人、與生命有何關聯,導致自我疏離、感覺孤獨、缺乏生活的目的,因此帶來失望、害怕、煩躁,慢慢地引發健康問題,如:憂鬱、酗酒、高血壓等(毛,1997;趙,1998;蕭,2002)。
雖然不同領域的學者對靈性有不同的定義,然而,我們可以接受因為靈性具有個別性,所以很難有統一的定義,但如同Diaz(1993)所言:靈性沒有統一的定義不是致命的問題,因為「定義」是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如同「健康」或「健康促進」之定義,一個新領域沒有統一定義是正常的發展過程(蕭,2002)。然而,可以確定的原則是:
1. 人人皆有靈性,不是有宗教信仰者才有靈性的需要。
2. 是一種與自我的關係,可視為生命的主宰、內在的驅力、資源與整合的力量、自我關照與反省。加上與他人的關係或互動,例如:愛與被愛、寬恕與被寬恕、分享、承諾,以及與至高無上力量之關係。
3. 是一種生活倫理與規範、價值觀、信念,也可以是一種心理的正向狀態,例如:希望、平靜、勇氣、隨遇而安、超越等。
4. 靈性具個別性、個人主觀並與個人經驗或遭遇有關,靈性會不斷的成長與追尋。例如:生病時,「失落」發生時,如身體肢體殘廢、身體疾病,或破產,喪親,甚至對環境調適不良感受痛苦時,都有可能發生「生命價值優先性」的思考,這就是靈性的成長與追尋(杜,2003)。
 
護理的詮釋
 
談到護理,自然就會想到南丁格爾(Nightingale),她說:「護理是門藝術,它需要全人的投入與獻上,如同畫家及雕刻家般的努力。畫家畫畫在畫布上,雕刻家雕刻在石頭、木頭上。而護理人員則是將畫作及雕刻做在人身上-即心靈的殿堂。它是藝術學之一,也是精緻藝術中最正的藝術。」(張,2004),1966年Henderson提出十四項人類的基本需求,除了身、心的需求外,還包含靈性需求。Henderson並定義護理是在人缺乏所需的體力、毅力與知識時,幫助他們去做對健康有益,或能帶動身體健康(或能使他們平安的離世)的過程,並透過這個過程,讓他們可以迅速恢復獨立(Henderson & Harmer,1997)。
Neuman(2002)的系統理論指出, 人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成長發展及靈性等五個互相依賴的項目,而靈性層面乃充滿人的各方面,人因為有靈才有精力朝向健康與熱誠。當人生病、失落、悲傷或疼痛衝擊時,會增加一個人靈性的需求與關注(Fawcett & Neuman, 2002)。Watson認為護理包含一個靈,是關懷照顧過程中形而上學的層面,在這醫療科技治療主控的系統下,它關切人尊嚴的恢復與保留人性(Walsh & Watson, 2003)。由以上這些觀點來看,身為個案第一線照護的護理人員,必須將靈性照護納入護理的過程,才能算是提供整體性照護。
 
以靈性為基礎的全人照護
 
杜(2004)發現在二十世紀,護理界致力於照護系統的條理化,造就了商業導向的照顧,但並未帶來護理人員的成就感與喜悅。蕭(2002)則發現近年來住院天數縮短,病人快速更新或入出院,使得護理人員沒有機會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病人也無機會表露其靈性需求。醫院主管單位有時會過度專注於結果衡量及床位流通率,使得提供靈性照護被放在較後的順位;在競爭激烈講求成效的醫療商場中,將我們服務的「病人」分割為「病」與「人」。
然而,人是不能分割的整體,即使護理的環境再惡劣,病人的需要也不會減少;即使醫療給付護理部分再減少,護理的品質仍然需要維持。
「護理」原文之義為養育人的靈,是靈對靈的照護( Wright, 1998)。Ronaldson(2000)認為靈性照顧的精神在於:作病人的朋友,以尊重的態度包容並接受病人的差異性;在靈性照顧的過程中,並沒有什麼「絕對的」的標準流程,而是要願意去分享「病人自己的觀點」,用他們的角度看他們自己的生命。因此,即使每位病人被分到的時間減少了,護理人員還是可以嘗試以「心靈」照顧為根本,提供「人性化」的照顧,並且可以從照顧病人的經驗中學習「自我認知」,對靈性需要的「敏感度」,以及與病人的「合作關係」。
疾病與痛苦的經驗常能淨化人的「靈性」(趙,1998;蕭,2002)。護理人員提供的全人照護,除了給予個案安全、舒適與熟練的身體照護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基於對神與對人的愛,展現專業技能,以滿足個案的需要。靈性照顧是全人照護的基礎,因為靈性照顧是經由人生意義看法上的改變為出發點,再藉由思想改變來改善個案整體之態度、使其心安,是一種「緩解病人心靈困擾」的照顧。
《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一書中提到:「護理人員的工作是最貼近人軟弱及疲憊的地方」(張,1999)。雖然商業的醫療環境、繁重的工作與有限的時間,可能會讓護理人員忽略個案的靈性需要(蕭,2002)。然而,健康的靈性可以讓護理人員生活得更有意義,在遇到挫折時,對事情的看法及處置可以有確實的依據。人若失去了靈性就與獸類沒有分別,而照顧人的基礎就是緩解個案的心靈困擾,所以全人照顧(胡等,2009)的基礎為全人照護(衛生署,2005)(請見附註),就如南丁格爾提及:「護理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生命,你所做的是你所是的。」(張,2003)
〔附註〕全人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全人照護不僅強調生病前要提供正確有效的預防方法、生病時要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照護,同時也強調生病後要有正確、有尊嚴的復健及支持。(衛生署,2005)全人照顧(Holistic Care):所謂「全人照顧」係指以「人」為中心,提供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合一的照顧,不僅提供個人為中心,同時也強調以家庭為單位、社區為範疇之整合性、協調性、持續性的照顧(胡等,2009)。
 
參考資料
 
毛新春(1997).認識病人的靈性需求.台灣醫學,1(5),653-656。
卓妙如(2002).兒童及青少年靈性需求評估.護理雜誌,49(3),30-35。
杜明勳(2003). 談靈性. 護理雜誌,50(1),81-84。
杜明勳(2004).談靈性照護.護理雜誌,51(5),78-83。
胡月娟、黃鈺雯、彭 田、張美雲、何怡儒、何婉喬、蘇錫全、洪智倫、吳珍梅、林木泉、呂素貞、林英姬、周誠明、鐘淑英、葉明理(2009).全人照顧理論與輔助療法之應用.台北:匯華出版社。
張文亮譯(2003).南丁格爾手記.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張文亮譯(2004).是誰在遠處吹起了那一支號角?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張文亮(1999).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趙可式(1998).精神衛生護理與靈性照護.護理雜誌,45(1),16-19。
蕭雅竹(2002).靈性概念之認識與應用.長庚護理,13(4),345-349。
衛生署(2005).全人健康照護計畫.台北:衛生署。
Henderson, V., & Harmer, B. (1997). Principles andpractice of nursing. USA: Macmillan Co.
Fawcett, J., & Neuman, B. (2002). The Neuman systemmodel. USA: Prentice Hall.
Ronaldson, S. (2000). Spirituality: The heart of nursing.Melbourne, Australia: Ausmed.
Walsh, M., Watson, J. E., Royal College of Nursing.(2003). Watson’s clinical nursing and related sciences.UK: Bailliere Tindall.
Wright, K. B. (1998). Professional, ethical, and legalimplications for spiritual care in nursing. Image: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30(1), 81-83.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