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6期-2010年3月


愛滋的靈性照護—化愛為行動

作者:小莎、吉兒   發佈時間:2010-03-01
真正的靈性照顧…床邊「同在」的溫柔與真情擁抱,融化了黑暗與光明之間的距離…
 
前 言
 
因為全球性的新興傳染疾病疫情蔓延,人們對各種傳染病聞之色變。在愛滋病方面,台灣在1984年出現第一例個案,是外籍人士帶入;1986年3月,出現本土第一個案例後,相關報導日益增加。這讓疾病感染與症狀照護問題更受到重視,為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必須提高愛滋病毒篩檢率,同時兼顧對愛滋病感染者的全人照顧。
 
彼此相愛的延伸
 
台灣愛滋照護的先驅林惠仁(Mary Ellen Kerrigan)修女,1992年開始在台大醫院為愛滋防治舖路。她語重心長地提到,HIV/AIDS會提高死亡率,除了疾病對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脅,此疾病不被人們所接受,造成罹患愛滋病的人們,自覺抬不起頭,身心靈受到壓力及創傷。
林修女提出投入愛滋關懷事工的觀點:神是愛的源頭,基督徒不可淡忘。HIV/AIDS的病人也是上帝放在我們身旁的弟兄姐妹,在神的眼裏,彼此是一家人,因此,基督徒需要彼此相愛,像上帝愛我們一般。最重要的是,以行動表達關心(如探訪、設立中途之家),讓人間更溫暖。護理在於靈性照顧不是推銷宗教信仰,而是採取行動關照病人和工作人員,讓病人得到尊嚴與合適的治療,且讓有使命感的醫護人員能心無旁騖地投入第一線工作,進而提昇照護技能和照護品質。
林修女17年穿梭在愛滋病感染者之間,謙虛地說:一個個愛滋朋友,用他們的生命帶領她懂得人生的意義,也堅定了她愛主的信心。林修女提起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二十歲出頭快臨終的病人,請她讀哥哥的來信,陪他聊天來轉移呼吸無力的症狀。他問到上帝是否垂聽一生不堪、錯誤之人的禱告?
上帝真會聽痛苦病人的祈求嗎?這位病人自覺不潔淨,原本在床頭擺了民間信仰的神像,作為心靈懺悔時祈禱的對象。林修女知道這年輕人渴慕至高者的撫慰,於是堅定地告訴他,不論人的情況是快樂或病痛,上帝皆願意與人同在。隔天,這年輕人面帶微笑地安然離開人世。林修女相信年輕人已經接受了上帝的憐憫,得到心靈的慰藉和饒恕,放下自我心理的控訴與不安,他不再蒙羞,在上帝的愛中獲得靈性平安。
林修女認為真正的靈性照顧,小至協助舒適的翻身、床邊陪伴,大至臨終前引導生命回顧與自省。床邊「同在」的溫柔與真情擁抱,融化了黑暗與光明之間的距離。正如耶穌對同釘十字架之囚犯所說的:「⋯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加福音23:43)」。
 
監獄裏的「媽咪」
 
林修女也關心因觸犯法律而入獄的愛滋藥癮者。她將關懷事工推廣至受刑人,提供生命感化教育,平易近人的親切形象被監獄管理員及愛滋藥癮朋友們暱稱為「媽咪」。她用流利的台語「開講」(聊天),即使愛滋朋友笑她不會唱流行歌、不會煮菜,她也不以為意,大方承認自己的短處,會跟愛滋朋友討教說:「你們教我啊!」讓愛滋朋友覺得自己也是有用的,也有能力為別人付出。為縮短愛滋朋友和她的距離,不講大道理,也不用高言大志,而是以唱歌、討論煮菜,與大夥渡過每一個開懷的下午。林修女疼惜愛滋朋友所住的監牢又小又窄,吃喝拉撒都侷限在小空間裏,表現好時才能每天到戶外散步15分鐘。因此,她隔外珍惜每週一次在桃園監獄的生命課程,她不會彈吉他,仍帶著吉他,讓會彈奏的愛滋朋友用來領唱,紓解愛滋朋友們不穩的情緒。大家排排坐時,偶而會陷入低氣壓(不開心),林修女會鼓勵大家,更起勁地大聲唱歌,鼓舞士氣,也以真心而不批評的態度傾聽,讓愛滋藥癮朋友抒發情緒。
 
隨時的安慰
 
疲累的身心,願上帝親自安慰。「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9)」林修女鼓勵愛滋病病友以口語化的語言禱告,自由講出自己的需要,使他們學會禱告,需要時就可以呼求上帝,讓禱告成為隨時的幫助,不管有無牧靈人皆可自行禱告。上帝是愛的源頭,祂把愛置入人心,只要人互動,愛就能走動。讓愛滋朋友在最黑暗時刻仍有機會認識上帝,在他們的心田撒下福音種子。
 
參考資料
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mp.asp?mp=220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