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6期-2010年3月


更美的落幕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作者:吳讚美 RN, MS, 屏東基督教醫院護理長   發佈時間:2010-03-01
楔子
 
聖經的傳道書提到,日光之下無新鮮的事,許多我們以為很棒的,如:房舍田園、智慧或勞碌所得,終屬虛空。書中另外提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傳道書3:1-3a)」
十幾年前,我曾與醫院團隊前往泰北第三世界的山區工作,當時滿腔熱血,自覺內科與加護的經驗豐富,於是自信滿滿地上山去了。然而,到了山上,這才發現,電力供應只有10小時且不穩定;沒有氧氣筒、沒有呼吸器、沒有保溫箱、⋯什麼都沒有。有一天,來了一位瘧疾病人:血紅素4.4,血壓60/? mmHg、體溫34.5℃、呼吸短且急促32次/分鐘,需要插管與使用升壓劑。但是,接下來呢?血液在哪?呼吸器在哪?電毯在哪?即使我們工作人員輪番上陣壓著ambu,到了隔日清晨,病人依然去世了。又過幾天,一位媽媽早產,8個多月的嬰兒降生,山區溫差很大,我們白天用陽光,夜裡用炭爐的熱能為嬰兒取暖,但是,3-4天後小孩仍然過世。
回到台灣這寶島, 科技醫療的發達使壽命延長、嬰兒死亡率下降。人用盡各種方法,包括CPR、TPN、呼吸器等處置,為要延長生命,影響生老病死過程。在意外事故中,CPR等處置的確創造許多生命奇蹟,但卻使某些癌末或慢性末期疾病的病患,在末後的日子相當遺憾,沒有尊嚴與品質地歹活著。即使家屬想幫病人完成心願(如:不要插管子),醫師也想幫病人或家屬,卻無規範可作依據。1993年,趙可式老師開始推行「四全三平安」的安寧療護,癌症病人才得以善終。2000年,在安寧緩和前輩的奔走運作下,政府終於頒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詳細法規請參考衛生署、安寧照顧協會、安寧基金會等網站)。
 
DNR的過程
 
生死過程,無論病患是年老或年輕,皆要慎重看待,因為每位病患都是家屬的摯愛。病人的病情是否已到末期且近期內可能會死亡?這需審慎與專業的評估。末期病患也有許多倫理議題要考量,倫理原則以「Jeanson Madol四大象限」最被廣為運用於臨床,分別為醫療專業、病人的喜好、生命品質、法律醫療資源公平性。
2009年,健保局開放八大非癌症之病人可適用安寧病房的照護,立意是希望讓安寧療護理念普及於更多疾病末期而瀕死的病人身上。但配套措施(如:各科特殊用藥、定義的釐清)尚未準備妥當,加上總額的壓力,醫療界皆不敢貿然實施,即便是醫學中心的安寧病房也只開放1-2床試行。恐怕若貿然實施,會有2種後果,一為安寧病房變成安養中心,很多病人在收案後2-3年仍未去世,而真正需要的病人住不進來。二為弱勢病人(如:貧窮、無法表達、無行為能力)即使仍有治療機會,然而在DRG壓力下,可能被醫院或醫療團隊提早放棄。若是如此,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將蕩然無存,病人生命品質將被枉顧,一不小心就成為放棄醫療的免死牌。推行過程仍有待政府與醫療界的謹慎與努力。
要醫師們評估後,「放手」讓有需要的病人轉到安寧緩和醫療,這過程對醫師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醫生只有醫『生』的觀念,以前並沒有醫『死』的教導與學習,如今為了面對病人治療的挫敗與合併症,他們也在學習調適「人定非勝天」的想法。新生代的醫師逐漸有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要將原來的治療目標轉向安寧緩和的過程中是一種藝術,對每位病人及家屬都不同,需要不斷溝通與陪伴,先建立良好的醫(護)病關係,再討論病情變壞的狀況,後再談安寧的需求。常言道: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良好的醫(護)病關係是重要關鍵。醫師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不熟悉或不能接受時,我們(護理人員)身為病患代言人,在維護病人臨終的自主權時,更要提升自我的醫護專業知識、熟悉病人狀況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藉由文獻、口頭建議及個案討論會之際,讓其他醫療團隊的成員能客觀地認同安寧理念。
醫師能在病情變差或討論病情時,適時地一次或多次與病人及家屬溝通DNR,取得簽署之意願書或同意書。無論是病人或家屬,此時會經歷失落的過程,出現複雜而負向的情緒(憤怒、埋怨、罪惡感),醫護人員都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與陪伴。當醫療措施漸漸減少時,護理的獨立性功能正可以發揮最大效果:讓病人整潔舒適,症狀得到良好控制的護理。評估並關懷病人心理、社會、靈性的需要,以及病人全家的需求,是一大挑戰。監測生命徵象變化不再是護理重點,很多護理人員發現病人生命徵象變差,告知醫師後,可能換來一句很冷漠的話:「都簽DNR了,你還要我怎樣!」其實,護理能做與要做的事可多呢!而且不一定不需要醫囑。
 
DNR末了—臨終準備
 
護理人員要持續提供病人症狀控制及舒適的護理;要衛教家屬瀕死徵象的變化(如:生命象徵、四肢末梢冰冷發紫、臨終前喉頭嘎嘎音、意識變差或煩躁、看見神明或過世親人等),免得家屬驚恐害怕。
要鼓勵家屬把握最後相處的時光,邀請家族或親友前來探視病人,特別是對病人有意義或病人心裡惦記的人,如:配偶、兒孫、好友、遠居海外的親友等。要教導陪伴者輕握病人的手,傾聽病人而不要辯駁,並告知家族成員的近況。有技巧地詢問病人有無未盡的事宜,如兒女嫁娶、允諾朋友的事、回老家走走、看看自己已完工的新厝等。與家屬溝通預備去世的地點,因為民間有留一口氣回家壽終正寢的習俗,選擇在醫院或家裏,後續行政程序不同。病人回家後症狀控制的問題,如:疼痛控制、躁動要如何處置。護理人員要提醒家屬做喪葬預備。萬一無法留一口氣回家,有無折衷方式?如:雖在醫院過世,形式上可戴鼻氧導管回家,不需為了留一口氣而插管回家,徒增病人痛苦。
評估病人的信仰在臨終時的重要性,包括宗教儀式或禱告。若病人非常惶恐,不知未來往那裡去?這是上帝給我們的好機會,可以把福音介紹給他。意識清楚者,可以簡單地告訴他「四個屬靈的定律」;病人若虛弱或年老,可以請他在內心呼求:「耶穌愛我、耶穌救我!」在耳邊告訴他:「上帝為我們預備美好的黃金街碧玉屋在天上,不要害怕,耶穌會引領我們,家人及醫護人員隨時會在側陪伴。」可以聯絡牧靈人員或牧師探訪,為病人禱告,有病人曾在病房受洗;可請牧師協助後續喪葬事宜,如追思禮拜、告別式等。有時因著教會在喪禮的幫忙,病人的家屬全家歸主,恩典祝福滿滿。
病人的年幼/智能不足的小孩或年老配偶,也要有技巧告知,病人將會死亡的消息。最後一刻來臨時,帶領家屬一一向病人道別,若能引導病人對家人表達「謝謝、對不起、再見」的相關想法,使病人與上帝、他人、自我、大自然合一,讓病人達到靈性平安的境界,這是基督徒護理人員的美好服事。願榮耀歸於我們尊貴的上帝。
病人若在醫院去世,我們可以邀請家屬一起為病患擦澡更衣、簡單化妝,讓病人像是睡著了的人,平靜安穩地微笑離開世界。讓生死一樣美、生死兩無憾。
DNR是末期疾病病人的權利,是一個尊重上帝創造人之自然律的法律依據。上帝選召護理人員,在人們一生重要的時刻(生、老、病、死),陪伴他們,豈不是為了更美的旨意:要人們恢復身體康健,靈魂興盛。肉體雖是短暫,生命卻是永恆不滅。當我們知道DNR如何進行時,要用專業來服事病人和家屬,不管得時不得時,都能告訴他們美麗天家的盼望。上帝、病人、天使和我們一同歡慶,這是上帝給我們護理姐妹最美的祝福。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