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75期-2007年6月


成為祝福的道管—回應所需

作者:陳淑雅 RN, MSN,彰化基督教醫院護理師   發佈時間:2007-06-01
紐約地鐵車廂上的那一幕至今仍記憶猶新,就在前往曼哈頓鬧區,我無法想像在繁榮的世界之都仍有行乞的人,難道貧窮是不分國籍、地域的?!彷彿就像人人都有靈性的需求,渴望靈性需要受到照顧,且盼望能儘快被滿足一般。
 
身處冷漠,需要友善
在大城市詭詐行騙的事情層出不窮,為了明哲保身,人們大部分對乞討的人、滋生貧窮的行徑致之不理睬;對身為旅客而言,我也僅能搖搖頭,表示無從協助乞丐。隨之,腦中浮現的為什麼他不去找份糊口的工作的問號。
據說紐約到處是機會,只要肯吃苦就有鹹魚翻身的好機會,這個城市號稱「big apple」,意謂結合經濟、貿易、文化、藝術的精髓,四處充滿令人垂涎的工作,大家一窩蜂的往這裡跑,為什麼高度開發的都會仍然有可憐的社會邊緣人呢?
然而,神睜開我的視野,帶領我看見另一種愛鄰舍般的回應。正當我認為這是每人自顧不暇、追求速度的競爭城市,車廂竟有位看似已有下班後疲憊倦容的男士,從西裝內挑出巧克力棒,給了篷頭垢面的乞丐。原是求金錢的乞討者,眼神露出驚奇,這東西或許不是最想要的,但比起延著一節節車廂叩頭哈腰卻無收獲來得好。小小一支巧克力棒可以解決眼前燃眉之急的飢餓,使他可以有體力度過今天。乞討的老人家顫抖地接受了,走開時頻頻點點頭,至少這是唯一非冷漠的回應,老人家淺淺的滿足感漾在臉龐。
 
應起而行,彼此相顧
 
我以欣賞的眼神給行善男士掌聲,喝采他替冷漠的人群注入暖流,男士禮貌以微笑回應,表達僅是小小的義舉。接著,我好奇地以不甚流利的英語問他:「So kindly! Generosity!? Why are you so different?」就開始了一段極意思的談話。
男士表示:「人生短暫,不知明天如何!能夠幫人就該把握及時的機會,並不是要縱容好吃懶做,但若能解除他人迫切、棘手的困境,就應起而行。」友善簡潔字句具有深遠的意義,讓我對紐約重新有了溫馨感。
帶著紐約旅行的心靈點滴,我思想聖經經文:「你們務要警醒, 在真道上站立得穩, 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林前16:13-14)。」省察醫院內的細緻分工,對於患者有靈性困擾時,護理人員是否願意多停留一些時間給需要療傷的心靈呢?協助需要者端上一柸水,多一點溫慰的言語,多一些時間的耹聽,多一些謙卑和善的肢體語言,使病患卸下壓力,有安全感心靈的掙扎困擾就可以得到釋放。
溫柔的靈性關懷並非絕對與宗教信仰相關,不是強迫式傳教。相對地,卻能讓身心遭受威脅、不安的生命,深感到人的尊貴受到重視,而產生希望感,消除負面情緒和解除來自對信仰或神的憤怒,超越物質層面,重整原本存於生命內在的活潑療癒資源。
 
把握機會,忠心服恃
 
護理人員面對病患有靈性困擾時,可能有人視之為燙手山芋,有人漠不關切, 有人馬上轉介給社工、志工、關懷師等。然而,講求「以病患為中心(patient central)」人性化的醫療模式,護理人員24小時守候病床旁,是可以發揮護理的獨特功能,多給予病患、家屬一些協助的,增加他們對抗疾病的信心。曾有研究指出:完善的護理可減輕病患對抗生素、插氣管內管呼吸器等的依賴(o’Brien, 1982)。身為基督徒護理人員更自知這職份的尊貴,善用靈性照護措施,包括:陪伴、身體接觸、積極主動的傾聽、尊重其權益、傳達對病患有意義及能接受的訊息、用同理心溝通以撫慰憂傷的心靈等,心裡常常為病患作祝福禱告,宣告神掌權,要保抱珍愛每個生命,耶穌如同牧羊人般看顧羊羔,有信心祂會一齊和我們同工照顧病患和家屬的需求;另一方面,將工作辛勞交託給上帝,求祂加添力量,使護理成為滿足身心靈的服事。
根據國外多位學者的研究指出,「整體性護理」的靈性面向內涵為:可提供病患搜尋疾病期間生活的義意和目的,讓病患突破現今的困境,找尋到神,並且與神連結;激勵病患、引起努力復元的動機、解決被遺棄感、尋求希望感,引領他可以體會到愛與關懷、真理、被寬恕、祥和平安、相信人存在的終極義意和創造性的價值等(Dickinson, 1975;o’Brien, 1982;Travelbee, 1971)。總歸以上,旅行經驗、文獻報告激勵我成長,以服事式的心態回應患病需求。
紐約充電後,踏回台灣土地,靈裡獲得更新甦醒,耶和華把我的信心提昇和眼界擴張,祂的信實帶領我可以心意更新地繼續服事。深深體會當擺上微薄的力量,上帝將親自穩固美好的事情。就如同聖經的應許:「一個無懼怕的事奉,往往是困難的,但隨後會帶來無限的平安。」
縱然不知明天如何,但若能夠幫助人就該把握機會,忠心服務,一時的勞心勞力,讓護理工作成為神祝福的流通管道,使人體會上帝的慈愛卻是永恒的!
 
參考文獻
 
Dickinson, C. (1975). The search for spiritual meaning.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75(10), 1789-1793.
o’Brien, M. E. (1982). Religious faith and adjustment to long-term haemodialysis.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1, 68.
Travelbee, J. (1971). Interpersonal aspects of nursing.Philadelphia: F.A. Dans.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