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7期-2010年6月


護理核心價值之傳承~反省與探索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ore Value Of Nursing~Reflection Exploration

作者:周傳姜 RN, PhD, 長榮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兼研發長   發佈時間:2010-06-01
前  言
 
護理是一項助人的專業,能充分展現人性光輝、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更令人覺得光榮的是,護理人員是少數具有特權參與迎接與送走生命的人。然而,護理雖極有價值卻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因為投入護理工作需要熱愛生命、對人有高度興趣,能自然流露出愛與關懷,還要具備超於常人的勇氣與毅力,更需要永無止境地自我充實。尤其護理人員經常面對的是人生難解的生死與苦難的問題,必須要具備清楚而堅定的價值觀,才能勝任這項工作。
西方現代護理,又稱為南丁格爾式護理,在1884年經由美國護理宣教士伊莉莎白麥金妮傳入中國。今年適逢南丁格爾逝世一百週年,雖然國際護士節訂在每年五月十二日南丁格爾生日這一天,以表彰對這位現代護理發展先驅永遠的懷念,但今年國內在各項相關慶典上,卻鮮少有人提及南丁格爾逝世百週年的議題,反倒是近年來針對南丁格爾精神之傳承各界有一些不同的見解,值得進一步探討。
 
現代護理在華百年發展之省思
 
南丁格爾逝世後這一百年(1910~2010)與中華民國建國至今的歲月相當,在這段時光,我國歷經北伐、抗日、內戰、兩岸分治、戒嚴、解嚴、經濟起飛、民主及本土化運動、開放外勞、兩岸交流等,無論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經歷了非常多而大的變化。南丁格爾曾說:「護理是來自上帝的呼召,值得一個人一生的投入,護理人員如果沒有這個天上來的呼召、沒有信仰,護理會成為一種機械式的工作,每天為固定的事項匆忙、焦慮,逐漸消失那起初的目的。」(引自張文亮,1999,p251)。百年後的今天,基督徒護理人員的比例早已無法與發展早期相比;護理界雖仍強調愛與關懷的價值,但除了基督教醫院外,鮮少提及基督精神。
劉仲冬(2006)曾以醫療社會學及女性主義的觀察視角,對我國護理發展史做了詳細地整理及解析,認為「我國的護理史是一部交織著文化移植、殖民、族群及性別的故事」,影響我國護理發展的關鍵除了醫學傳教以外,還包括我國現代化及反帝國主義、美援及資本主義化台灣、台灣本土民主化與女性主義運動等。令人好奇的是,在社會變遷、各種思潮和主義的影響之下,歷代不變的護理核心價值是什麼? 固守這核心價值的基礎從何而來?
鄭仰恩(2005)分析從睌清到現代台灣基督教會醫療史中道德觀的演變,歸納出基督教會在台灣所推動的醫療宣教工作,反映了特定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具有強烈的宗教倫理精神。例如蘭大衛先生娘的「切膚之愛」具體表現了超越國界的愛心與人道精神,教會認為醫療工作本身就是信仰的實踐。宣教士以本身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助人,加上自律嚴謹,故與民眾之間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係。另外,長期關懷弱勢,深入偏遠地區提供醫療服務,以及早期教會醫療工作總是走在時代與官方體系的前端,主動發現問題積極給予處理的精神;還有持續秉持人道精神和尊重生命的態度,面對每一個時代處境,與社會大眾和學界對話(鄭,2005),這些信念與原則都值得基督徒醫護人員用以自我檢視。然而,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不能不思考的是:基督徒護理人員是否在工作上繼續傳承犧牲、奉獻、無私的信仰精神?我們如何能繼續以敏銳的眼光切入當代民眾的照護需求,並提供優質服務? 和教會醫療時期相比,現在基督教醫院沒有海外奉獻支援,必須自養;非基督教醫院自有其經營理念與策略,基督徒護理人員是否發揮空間愈來愈受限?
目前醫院與護理教育評鑑都將核心價值與素養列為重要項目,各單位成員不但需要有共識,更被要求落實執行相對應的策略。例如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協會明訂「關懷」為護理畢業生所應具備的基本專業核心素養之一(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協會,2009)。身為基督徒護理人員,對於這個以傳道為前提,經教會醫療傳入本土的專業,我們是充滿了光榮與使命感,甘心樂意傳承無私的信仰精神?還是在專業倫理、機構倫理和基督信仰倫理之間徘徊?
 
我國護理核心價值發展之探索
 
為了深入了解護理核心價值在我國的發展,2009年筆者以「基督教對中華民國護理教育發展之影響」為探討方向,獲得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Asia)的獎助,參加亞洲文化與神學研習營(Institutefor Advanced Study in Asian Cultures and Theologies,IASACT),赴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研習六週。該研習營成員包括來自美、日、韓、中、泰、越、菲、印尼、印度及緬甸學者,除了國籍不同以外,為促進最大的交流效益,學員們的專業也是多元的,如法律、政治、音樂、歷史、文學、神學、教育、行政與護理。我們以「亞洲文化與基督教」為主軸,討論信仰本土化、去殖民化、也談信仰與專業結合面臨的種種議題。所有學員分成兩組,每一組均有一位指導教授,學員依序在第一、二週及第五、六週完成期初及期末報告。報告前必須與指導教授討論,報告時必需接受其他學員的提問並予以回應。負責指導我的是中國近代基督教史專家Dr.Philip L. Wickeri,Dr. Wickeri 認為以基督教與中國護理發展為題的研究是很少見,亦很有價值。因為六週研習結束必需交出一篇書面工作報告,學員們在期初報告後,都將自己的偉大構想聚焦,朝向小而美的方向努力。最後我決定從培養我國護理領導人最多的協和醫科大學護士學校著手,以該校第一位華人校長聶毓禪為首要探討對象。不過,由於學員背景迥異,對於報告者而言十分具有挑戰性。我被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何謂南丁格爾式護理?」也再次讓我領悟到在跨文化、跨領域交流時,專業口語化表達的重要。
香港中文大學藏書豐富,我找到好幾本有關協和醫科大學的中英文書籍和期刊文章。對於聶毓禪校長的生平,最讓我感動和印象深刻之處是:愛國愛民;從醫學系轉護理;為投入公共衛生護理,寧願被降級降薪;勇敢面對強權與危險,成功克服難關。例如在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軍包圍協和醫學院、護校和醫院。當日正值護理學校三年級會考,聶毓禪怕學生受擾亂,就告訴大家日本兵是來參觀的,不必驚慌,照常進行考試。當天測試護理技術,雖有日本兵背槍在考場巡視,但學生並未受太大影響。擔任校長一年多之後,協和被勒令停辦。聶毓禪徵求學生們的意見後,對願繼續求學的,盡量幫助聯繫其他學校。聶毓禪將每個學生所缺的學習科目和時數都記錄下來,請學生將前往的學校老師補課。最後學生不但完成了學業,而且都參加了畢業會考。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聶毓禪還以超越想像的堅韌,歷經各種困難與挑戰,帶領師生把協和護校從北京遷到了成都(李懿秀,2006)。
台灣戰後初期的護理領導者陳翠玉,也具有與聶毓禪類似的特質:充滿智慧與勇氣;堅忍負責;對土地有情,對人民有愛。根據李錦容(2009)敘述,陳翠玉出生於彰化一個基督教家庭,彰化女中畢業後,在廈門經牧師介紹赴日本教會學校∼聖路加女子專門學校專修公共衛生和助產士。陳翠玉1950年創立台大護校並親自立下校訓:「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期許學生並學墨家及基督之服務精神,奮發向上以求護理事業之進展,陳翠玉將護理植根於本土的企圖與作為,值得後輩學習。
 
結  語
 
理想而持久的護理行為源自於堅固的核心價值,我深信百年來投身助人專業,堅守護理崗位的前輩,也許因為信仰、也許因為愛人濟世的情懷、或是其他的因素,太多的故事有待挖掘。筆者將以核心價值之傳承為主軸,繼續搜集史料並深入探討與分析相關議題,也盼望能有更多護理同好加入這個尋心之旅。
 
參考資料
 
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委員會(2009).評鑑準則.台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9年05月31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lp.asp?ctNode=352&CtUnit=118&BaseDSD=7&mp=5
李懿秀(2006).聶毓禪-從事中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第一人(1903~1998)《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2009/06/30取自http//www.gmw.cn/content/2006-03/13/content_387754.htm
李錦容(2009).台灣女英雄陳翠玉(修訂新版).台北:草根。
張文亮(1999).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
劉仲冬(2006).我國的護理發展史.護理雜誌,53(3),5-20。
鄭仰恩(2005).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南:人光。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