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7期-2010年6月


護理歷史與典範傳承

作者:李春蘭 RN, MSN,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發佈時間:2010-06-01
前  言
 
護理史是呈現我們護理專業發展的過程。周(2010)指出,要從歷史的發展看護理核心價值之傳承與實踐,歷史的意義不在於強調獨領風騷的代表人物,而是在於體制中改變的背景與後續對整個專業所造成的影響。Hallett與Fealy(2009)以護理在醫療專業中,扮演權力打斷者(power broker) 的角色來形容整個護理專業的演進,因為護理專業總是為了要能達成有效的病患照護,不斷透過專業自律以及實務界的體制,運用創意的策略來達到有效病人照護改革的目的,藉此向社會發聲,此種不畏強權,注重文化影響,對抗存在於社會階級及性別意識或其他層面的不公平作為(劉,2006),且古今中外皆然。
台灣護理專業的發展,從清末開始至現代,護理專業經歷了來自教會式的醫療無私奉獻、日治時代醫療背景,以及國民政府自大陸遷台後所帶進來且同時融合較為正式的英美高等護理教育(周,2007;劉,2006),歷代握有權力的領導者擁有改變的關鍵位置,或短或長均對護理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在歷史洪流中,大家都有發言權。本文試圖依循「當代護理界的歷史眼光」以及「核心典範的分析」來看當代護理人可以擴展的專業方向。
 
當代護理界的歷史眼光
 
歷史的重要在於鑑古知今,明瞭過去和現在的脈絡,可作為當代人觀察、分析和判斷未來軌跡的依據。而歷史文本(書面或口述)僅是基本事實的描述,屬於初級資料的分析,若引用他人所見解的歷史觀與詮釋,則會需要做進一步、客觀的綜合整理,方得以提供較完整與具說服力的證據(Brown,2009)。因此,當進入解釋歷史的層次,詮釋者個人對歷史事實的了解與因果關係的推論會影響資料的呈現,而解讀歷史時,讀者也要注意初級及次級資料的佐證性與完整性,須盡可能的貼近資料本身,考量當時時空背景;否則,不足的史料難以呈現內容的廣度與深度(Hallett & Fealy, 2009)。若單純以蔡、吳、陳與戴( 2006)等人的「台灣島史」觀念與定位來重新研究與詮釋台灣護理的發展史,這對於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族群融合時所發生的歷史大事紀似乎缺乏全面性觀點;而以劉(2006)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將事件回歸到「共時性」的社會脈絡,及「貫時性」的歷史變遷中,藉此觀察與理解歷史,則會出現有如王(無日期)所提兼具地區性與時代背景的報告,可幫助我們觀察與現代史相連的台灣護理專業發展史。另一方面,從護理技職專業與訓練來看,當時的社會及公共衛生背景對護理的發展影響密切,台灣在日治時期並無正式的學校,多為附設在醫院的訓練課程,在國民政府遷台之初,因經歷戰亂,台灣的醫療衛生仍十分貧瘠,性病防治、婦幼衛生等都是當時重要的衛生保健議題(教育部,2003)。因此早期的「教會醫學」被稱為台灣西醫史上的肇端,同時也影響護理專業的發展(王,無日期;劉,2006;蔡等,2006)。不論是主事的政府或民間力量、社會價值觀中性別刻板印象與醫療體系中的位階爭取(劉,2006),在這些相互競爭又相互協調的背景中,護理專業同時在積極形塑,這是專業得以向前的力量,此種專業自律行為需要護理界共同期許方得以傳承。
 
核心典範的分析
 
南丁格爾重塑了護理形象,她抱持著上帝的呼召來提供護理服務,並影響了近代護理的改革。台灣走過近百年,護理專業時時面對著改革的契機,先驅們總是抱持著同樣的精神勇往向前。例如,國民政府遷台後,初期面臨政治上的轉變,日治時代「看護婦」人士因語言與文字上的差異而退出,以致台灣護理人力頓時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同一時期,從日本學成回台的台籍陳翠玉及鐘信心,以及從中國來台曾接受英美護理教育的周美玉(194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護理教育碩士學位)、夏德貞(密西根大學學士學位)、徐藹諸(獲哥倫比亞大學護理教育碩士學位)、朱寶鈿(1948年獲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以及余道真(194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護理教育碩士學位)等護理專業人士進入台灣的護理教育(余, 2008),除了因故離台的陳翠玉女士外,其他人皆曾任中華護士會(後稱中華民國護理學會,為現在台灣護理學會的前身)的理事長,籌劃對國內護理專業影響甚鉅的實務與教育的重要方針。這段披荊斬棘的過程,她們為台灣護理體制樹立階段性的典範,茲將先驅者的風範整合於下,冀望作為後輩依循的方向:
 
一、 誠正勤樸、關愛部屬
早期物力維艱,有許多先進包括在教會服事的護理前輩,受到基督精神的感召,以「愛人如己」的精神在護理專業上終身奉獻,如朱寶鈿校長、周美玉將軍、陳翠玉主任、鍾信心主任等,他們的精神猶如南丁格爾的精神:以護理專業為一生職志,並且無私的分享自己所有的錢財,以基金會或實際協助當時需要幫助的學生與部屬,而這些受影響的學生或屬下,後續亦成為護理精兵且影響更多人(尹,2010)。
 
二、以身作則、克盡職責
陳翠玉女士在夜半巡視醫院的身影,亦令所有人動容而不再敢懈怠,更專心照顧病人;目前已屆高齡的鍾信心女士仍積極地照顧自己與身邊的人(林,2004) ,依舊持續著護理教育助人的角色;夏德真校長在任內積勞成疾而過世;周美玉將軍以「我是生來服務人,不是讓人服侍」自勉。中華護士會歷經國際政治的紛擾,1949年更因戰爭未參加ICN國際護理協會而被暫停會籍。直到1961年,周美玉女士與當時的理事長余道真兩位女士再把參與權爭取回來,因此奠定台灣護理在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根基(張,2006)。前輩們皆在自己的角色上,認真做自己。
 
三、建立標準、跨域合作
先進們從事多項相關改革,如設置護理部與辦公室,護理人員得以轉由護理部管理,也因此增加護理專業的自主權;並改進護理工作的內容,不再「包辦所有的瑣碎事物」,設立供應中心準備敷料與消毒器械,設立書記分擔行政工作,建立護理人員輪班、休息及工作時間制度等,積極將所學得的護理理念與理想導入正規的專業領域。此外,為了均衡各項資源,彼此以開闊的胸襟互相借調人力,共同協助其他學校或醫院護理部的建立,以因應國家整體對護理照護的長遠需求(張,2006;劉,2006)。實踐了儒家思想「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中專業的彼此合作與尊重。
 
四、不畏權勢、打破刻板
南丁格爾是貴族,但她對護理的貢獻不在於傳統所謂的「犧牲奉獻」,而是以她卓越的組織力及斡旋能力,在當時時代與環境的限制下,為「維多利亞淑女」開闢一條新出路。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早期中產階級女性要走下「繡樓」,進入職場的選擇是護理工作。陳翠玉及鍾信心女士皆是台灣的淑女(劉,2006),她們拋開原本既有的舒適圈,挑戰藩籬、朝往對的方向前進。在軍護領域,當女性遭受不平等對待時,周美玉女士敢挺身而出,極力爭取與男性軍官一樣的將軍待遇(劉,2006),這亦是突破限制的一種體現。
 
五、建立風範、提攜後進
護理先進對護理專業化有既定的目標和方法,一方面,她們試圖提高教育層級以便提昇護理人員地位;另一方面,她們試圖以護理學會來對培養護理人員的學校進行評鑑考核,確保護理品質(劉,2006)。這群勇敢的護理先輩們接受良好的教育與淑女風範,熱愛所在的土地與國家;即使擁有傲人的學經歷,仍然以國家、社稷為重,有人拒絕高薪與高生活水平的誘惑,堅持為尚待開墾的護理專業奉獻;有人因故遠離家鄉,但仍繼續為護理奉獻,擴展國際友人的視野。重要的是,他們都不藏私、不為己,在自身專業領域中勤耕並撒種。
 
總  結
 
護理專業能有今天的地位,是無數護理先進努力的結果。這些護理專業的領導者貫徹了基督精神的「真誠領導」,實踐「目標」、「價值」、「真心」、「關係」、「自律」的五個特質,不是以權力、金錢、聲望的方式,而是以人內在的真心、熱情和體恤特質來引導並賦能人們,有智慧地引導與服務他人(李,2007)。從歷史角度來看,即使護理前輩們所身處的不同機構或許因為背景差異而在時代洪流中有所消長,護理專業仍可在彼此的扶持中得以與時並進,共同擔任「權力打斷者」角色,為護理專業努力,達到羅馬書八:28所說的「萬事都互相效力」的果效。當以專業、群體、利他的精神出發時,個人也會因此獲得成就,無數護理人員榮獲醫療貢獻獎,從第二屆得獎者艾修女開始,有許多得獎的護理人員皆在醫療領域中無私地奉獻一生。獲獎固然是很大的殊榮,但有更多的護理人員在工作崗位上認真、盡責的做好每一件事,展現基督信仰中「為最小的弟兄所做就是為主所作(馬太25:40)」的。護理專業的現況是因為無數前輩的貢獻而得以成就,在向前奔騰的時間洪流中,應該還有許多未被記錄或被遺忘的寶貴資料,本文僅能就所查到的資料加以統整和理解,所謂「哲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只要效法前輩們所行出如基督無私的身影,力行我們的天職,活出主為我們原有設計的美好。
 
參考文獻
 
尹裕君(2010).靳曾珍麗立委追思紀念會:永遠的導師.台北: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系友聯誼會。
王郁茗(無日期).護理歷史的探尋—生物科學史階段報告.2010年6月13日取自http://teach.med.ncku.edu.tw/bcyang/sciencehistory/Student/%E8%AD%B7%E7%90%86%E5%8F%B2%E6%8E%A2%E5%B0%8B.doc
余玉眉(2008).台灣護理教育.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李春蘭(2007).領導的新趨勢—談真誠領導.護福,177,2-6。
周傳姜(2007).運用理史的思考來看護理的發展.護福,175,2-5。
周傳姜(2010).護理倫理專題:護理核心價值之傳承與實踐.文章報告於護福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
林秀美(2004).鍾信心—第12 屆醫療貢獻獎.2010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12_4.asp
張淑容(2006).篳路藍縷護理路—2006國際護士節談軍護對台灣護理發展的影響.源遠季刊,17(2),6-9。
教育部(2003).技術及職業教育百科全書.台北:教育部。
劉仲冬(2006).我國的護理發展史.護理雜誌,53(3),5-20。
蔡淑鳳、吳濟華、陳永興、戴正德(2006).從護理史探討台灣的護理發展脈絡.臺灣醫學人文學刊,7(1&2),91-112。
Brown, E. H. (2009). Writing about history. Special typeof writing. Retrieved 2010.05.19, 18, from http://
www.writing.utoronto.ca/advice/specific-types-ofwriting/history
Hallett, C., & Fealy, G. M. (2009). Guest editorial:Nursing history and the articulation of power.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8(19), 2681-2683.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