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8期-2010年9月


災難照護中的基本概念— 透過護理專業傳遞平安

作者:李春蘭 RN, MSN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發佈時間:2010-09-01
那時,有許多禍患災難臨到他們,這歌必在他們面前作見證,他們後裔的口中必念誦不忘。我未領他們到我所起誓應許之地以先,他們所懷的意念我都知道了。(聖經申命記31:21)
 
前  言
 
災難,向來不是被上帝所禁止的選項,近來世界各地大規模的災難頻傳,證明沒有人或國家可倖免於自然或其他災難的威脅。災難的種類,除了原有的天災、人為等分類外,因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氣候亦對人類生活的環境造成莫大的威脅,此一危害已被國際列為未來災難準備中的重要議題。台灣政府在本年度亦要啟動建立「災害性天氣監測與預報作業建置計畫」,以因應災難的準備。而2010年開始迄今,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便發生了多次有紀錄的嚴重地震,從中美洲的海地7.9級、南美洲智利8.8級;而台灣3月即發生芮氏6.4級的甲仙地區的盲地震,9月凡那比風災侵襲全台,防災、準備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災難如此之頻繁與不可測,災難所影響的健康議題,其預防與因應遂成為專業人員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在護理專業中,普遍認定災難全期護理的概念,包含減災、準備、應變與復健;而除了可以提供受災者生理有形的復原照護外,將心理、社會(文化)與靈性的護理專業融合,運用到自己及他人的整體性照護概念,將是未來救援者所需具有的核心能力(李、蔣,2010;ICN, 2009)。
 
災難照護的基本概念
 
災難護理是全方位的專業,不僅屬於災難緊急醫學的一個部分,更是不同階段照顧對象之持續性、完整性的健康照護。基於災難醫學與管理的論述及現有對災難護理的定義為「有系統與彈性運用災難相關知識與技巧,與其他的專業領域配合去促進減少災害帶來的健康危害和生命損傷的全方位活動」(Hiroko, 2010)。災難護理之概念應包含有時間、資源、情境與受影響個體的相關概念,將相關概念整合透過既有的護理知能而作為執行照護時的考量,請參考圖一災難護理須要考量的概念並將各概念分述於下。
 
一、災難護理的時間概念
時間概念包含災害發生前後的時間切點,通常以循環週期來看,較簡單將整合成災難前(減災、準備)、災難中(應變)、災難後(重建)的分階段,不同階段是可以依序出現或重疊發生的(Boatright &McGlown, 2005)。依災害發生時間和工作活動連結分成六期,為㈠緊急救助期,為事件發生後至數時內,工作重點是當地自主性救災與緊急醫療;㈡緊急早期,事件發生後至72小時內,工作重點是緊急醫療與病人分類、處置、後送(3T: triage, treatment,transportation);㈢急性期,事件發生後7天內,工作重點是急、慢性病患的生心理照護;㈣亞急性期,事件發生後1個月內,工作重點是延續照護並加入感染性防治;㈤慢性重建期,事件發生後3年內,工作重點是延續既有的照護策略並盡量恢復既有的生活方式,並加上整個災難救助計畫與措施的評價;㈥平常準備期,指災難發生3年以後,包含所有人民的災難、防災及救助者的專業準備的教育/訓練(酒井明子、菊池致津子,2008),此六期的分項較為具體可依循,但期程仍需視當時狀況而有所調整。
二、災難護理的個體概念
個體概念也就是「人」的整體性概念(Chinn &Kramer, 2008), 從Maslow的需求理論來看, 災難中的緊急處置在生理層面的治療,並無異於一般的原則,但災難會使人失序、混亂、且被情緒淹沒,使得災難現場所有的人會有失去自己能夠處理這些問題的效能感之危機(Brymer et al., 2006),因此個體的壓力因應及心理重建需被妥善的預防與處理,包含小孩、青少年、父母/照顧者、家庭成員及其他成人以及健康照護的提供者與救助團體之工作人員皆無法免於此一衝擊的影響(Deeny & McFetridge,2005)。數次災難後的災民或救援者的研究皆指出創傷後症候群(PTSD)會受個人的屬性(性別為女性、年齡等)、災難的暴露程度(包含親友的死亡/受傷及生活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個人感受災難的嚴重狀況和對自己的傷害程度)而有所差異(吳、陳、翁、吳,2008),而美國的調查發現,在災難後精神受影響的狀況高達一半,診斷為PTSD的約有3到4成,但有其中一半的人是原來就有精神方面的問題(Northet al., 1999);而在對災難護理人員救援後的質性調查發現,救援者存在無法救回受災者的罪惡感等心理的負荷與「先救誰」的倫理和道德責任的衝突(Achir& Mustikasari, 2010),造成所謂助人者於救災後發展出的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而間接影響助人工作的進行與後續在生、心、社會、靈性層面的破壞。因此護理除了可以評估個體及其家庭「復原力」與「易受傷性」兩極的連續狀態及其受傷的感受、記憶與哀傷,提供個別性有關於壓力反應及因應技巧的資訊,並可以賦權理論對個體的介入強化,減輕心理上的不適及提升適應力,使所有影響者能夠對災難帶來的壓力及逆境有所因應,有益於後續重建期的復原(王雲東,2010;Deeny & McFetridge,2005)。
 
三、災難護理的情境概念
災難護理的重點在於要能因時、地制宜,這也是災難應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石富元,2008)。社會與環境的概念本來就是護理專業領域中的重心(Chinn & Kramer, 2008), 所處情境將會受當地群體文化特性與流行病學,健康被衝擊的狀況而有所差異,並隨著災難損害程度改變,而災難衝擊的社會文化也引出社會結構的不公平與資源分配,災後的家暴、兒虐與性侵比例上升,父權社會性別權力的不對等因受災難壓力的影響,應特別受到關注(謝臥龍,2010)。需要被評估的對象,包含受災者與救援者其特質,需要被評估的對象,包含受災者與救援者其特質,因遭受該次災難特性所帶來對原有生命或生活的衝擊(Deeny & McFetridge,2005)。照護時應強調社區的主體性,著重在全面理解災難對人在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的衝擊,因此提供救援的護理人員需自我反思有關個人的價值觀與原有的工作習慣,如何在現實的災難情境中立即調整並做好自己心理準備,得以適時運用跨文化的尊重與倫理關懷,透過跨專業的整合性服務與對資源的管理,按災害地區本土性文化社會與不同影響階段的考量,給予受災者與參與救援者全方位的照護。
 
四、災難護理的資源概念
災難護理人員要有就地整合人力、物力/設備等資源的能力,以便進行任何立即性的緊急醫療處置。對於人力來說,非常規性的支援因是事先準備不足,可能會陷自身於災害的安全疑慮中,而造成二度災害的可能(石富元,2008),因此與民間支援的志工協調亦是專業團隊的訓練重點之一;以物力來看,救援物資在災難時為搶救生命以外最重要的維生工作,從幾次災難的物資管理的缺失看來,不患寡而患不均,外加事權不清(陳隆陞,2010),因此事前的評估作業非常重要,如受災者的特性、當地既有及災害現場環境可以運用的設施與裝備,為有效利用資源,獨特的災難檢傷分類系統與外科創傷診治可提供的容量是重點。醫療專業人員可透過包含救援設備與物資的管理計畫的訓練等,共通實務操作能力的認證而提供必要支援(Pepe, Rinnert, &Wigginton, 2006),以減少在救援前有不確定感,或救援期間面對藥物及生活物資的不足而導致情緒耗竭等負向感受。
 
結  論
災難無國界,護理是具有不同族群間之跨文化照護的的專業力量,因此當災難發生時,如同「驚恐臨到你們,好像狂風;災難來到,如同暴風;急難痛苦臨到你們身上。」(箴1:27),感同身受的我們,應有能看見他人之需要的能力,「然而,人仆倒豈不伸手?遇災難豈不求救呢」(伯30:24),以專業服事的護理人員,更需進一步責無旁貸,透過災難全期的概念儲備必要的能力,在平時即能有好的連結關係,經由持續的關懷建立基本的信任,增強抵擋災難的堅韌度,減少傷害;準備基本的災難護理核心知能,以因應可能的專業服事;若真的災難無法避免,亦能在具災難護理基本的時間、人、情境與資源的概念下提供必要的專業照護,並進一步在重建過程中,持續的協助受影響的災民與救援者回復正常作息。聖經中「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我們面對無法預期災難發生的可能,因著來自上帝化妝的祝福,不要憂愁與膽怯,深信有備無患,並隨時為彼此效力的平安做最好的準備。
 
參考文獻
王雲東(2010).莫拉克風災社會工作服務模式之研究計畫.Paper presented at the 921.512.88災後重建研討會。
石富元(2008).淺談災難醫療的一些基礎概念.災難醫療救護及國家災難救護隊初階訓練課程Retrieved 03.16, 2010, from http://dmat.mc.ntu.edu.tw/eoc2008
吳治勳、陳淑惠、翁儷禎、吳英璋(2008).台灣九二一地震災難暴露對青少年創傷後壓力反應及社會關係的影響之性別差異.中華心理學刊,50(4),367-382。
李春蘭、蔣立琦(2010).災難應變—護理人員應有的知能.護理雜誌,57(3),5-10。
酒井明子、菊池致津子(2008).災害看護.東京南江堂。
陳隆陞(2010).災變管理中的資源動員與管理.文章發表於921.512.88災後重建研討會。
謝臥龍(2010).從性別敏感度的觀點來建構災難與重建中婦女的圖像.論文發表於921.512.88災後重建研討會。
Achir, Y. S. H., & Mustikasari. (2010). Post traumaticstress syndrome of nurse suvivor after earthquakeand tsunami in Ace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1st Research Conference-Disaster knows No Borders:Human Bonding.
Boatright, C. B., & McGlown, K. J. (2005). HomelandSecurity Challenges in Nursing Practice. Nursing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0(3), 481-497.
Brymer, M., Layne, C., Ruzek, J., Steinberg, A.,Vernberg, E., & Watson, P. (2006). PsychologicalFirst Aid: Field Operations Guide. In TDB &NCTS Network & N. C. f. PTSD (Eds.) Availablefrom http://ncptsd.va.gov/ncmain/ncdocs/manuals/nc_manual_psyfirstaid.html
Chinn, P. L., & Kramer, M. K. (2008). The History of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Nursing IntegratedTheory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Nursing(7th ed). Missouri: Mosby.
Deeny, P., & McFetridge, B. (2005). The Impact ofDisaster on Culture, Self, and Identity: IncreasedAwareness by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is Needed.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0(3), 431-440
Hiroko, M. (2010). Disaster Nursing: Past, Present andFut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World Society ofDosaster Nursing 1st Research Conference-Disasterknows No Borders: Human Bonding, Japan, Kobe.
ICN. (2009). Disaster nursing competence. Retrieved2010.07.08: http://www.icn.ch/publications/freepublications/
North, C. S., Nixon, S. J., Shariat, S., Mallonee, S.,McMillen, J. C., Spitznagel, E. L., et al. (1999).Psychatric disorders among survivors of theOklahoma City bombing. JAMA, 282, 755-762.
Pepe, P. E., Rinnert, K. J., & Wigginton, J. G. (2006).Disaster Medicine. In M. P. Fink, P. M. Suter &W. J. Sibbald (Eds.), Update in Intensive Care andEmergency Medicine-Intensive Care Medicinein 10 Years (Vol. 43, Available from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r214223hr4t80r03/
 
編輯檯前小叮嚀
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以賽亞書45:7)
. 禍哉!那與造他的主爭論的,他不過是地上瓦片中的一塊瓦片。泥土豈可對摶弄他的說,你作甚麼呢?(以賽亞書45:9)
. 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或者你的兒女得罪了祂,祂使他們受報應。你若殷勤的尋求 神,向全能者懇求,你若清潔正直,祂必定為你起來,使你公義的居所興旺。(約伯記8:3-6)
.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彼得後書3:9-10)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