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8期-2010年9月


福音與疾病的對話—訪談麥牧師

作者:小莎、吉兒 (訪談與整理)   發佈時間:2010-09-01
麥樂君(Byron Manners)牧師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奧亥俄州(Ohio),身材高大,年近四十歲,年輕臉龐顯露出內斂誠懇的神情,讓人感受到愛主的沈穩氣息。神重用他的年輕生命,他來台灣南部將近三年,秉持聖經的原則來教導和牧養教友,看重上帝賜給人類的規範。在訪談中,他與我們分享自己如何從基督徒信仰觀看待同性戀議題…
 
從神來的「禁止」是一種保護
 
近年來,各方討論是否要讓同性戀者的「行為」在社會上擁有更多「合法」的權利。麥牧師極不贊同,他認為同性戀的「行為」也曾在罪惡城市-所多瑪(創13:13),引起上帝的不悅,這行為不合上帝創造人的樣式本質-男女成為一體,致使所多瑪越來越陷入罪中,最後全城毀滅。愛滋病最早是從男同性戀者身上發現的,我們沒有理由對於來勢洶洶的愛滋病以及同性戀者的「行為」掉以輕心,更不能對於同性戀者的「行為」毫無顧忌地全盤接納,尤其是具威脅性的行為。
麥牧師認為,人是按著上帝的形像所創造,如果皆能遵從上帝的誡命而生活,即可隔絕同性戀的行為和不正當的性行為。同樣的,面對愛滋病時就不需要覺得恐懼,並進一步阻絕可能的感染途徑(如:針扎、輸血、懷孕時垂直感染等),減少愛滋病的感染。
聖經上記載不義的人不能承受上帝的國(林前6:9-11)。麥牧師用此觀點於週間在教會的英文查經班,讓人有機會認識上帝的教導;分享聖經的教導,讓神的話語滿足人心。麥牧師分享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從小時候開始,他的父母親會明確告知什麼事一定不能作。他本人則從中學時就學習閃避不能做的事件(例如,太早交女朋友、與異性同睡等),遵照聖經的教導,逃避必須逃避的私慾。即使同學起哄,他也不會受到影響。藉此阻止罪惡的發生並減少衝突。因此,麥牧師相信從神來的律例、誡命,看似「禁止」,實質上卻是一種保護。
 
福音洗滌人心,生命充滿盼望
 
麥牧師表示,地球上各種天災人禍頻傳:1999年台灣921地震、2001年美國911事件、2009年台灣八八水災、2010年海地大地震等,有太多不幸的罹難者。這是自然災害或是上帝的懲罰,皆無從定論。但重要的是,家園的重建、防治傳染疾病、以及醫藥補給等;而更甚於這些的,是受災民眾需要上帝的福音。基督徒救援隊要讓民眾聽見上帝的話語,填補人空虛的心靈。因此,救援工作必須列出優先次序的指引,清楚規畫行事方向;一味地提供物質,不但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反而可能引致依賴或貪婪之類的反效果。
麥牧師認為,傳福音的行動要「隨走隨傳」,不管是經濟所得和社會福利條件較差的第三世界,或如台灣經濟條件還不錯的國家中的百性,他們所需要的不只是物質,更需要上帝的話語,內在心靈方能不再飢渴。要效法耶穌傳福音,一面行神蹟醫治人,一面傳講天國的福音,讓人的生命有許多盼
望。
教會機構傳福音往往缺少策略,一切事工若遠離了上帝的愛,則難以持續。人們所遭遇的問題,或自顧自己的事情,或家庭與婚姻出問題的困擾等都有相同的導因;然而,上帝的教導永遠不會錯,有上帝的愛,方能源源不絕地付出,包容和自己不同的人,再大的困難也都能迎刃而解。因此,不停地傳講耶穌,讓人們認識耶穌,這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在充滿壓力、競爭和試探的世界,有人得憂鬱症、有人帶有同性戀傾向、也有人感染AIDS,有的人因此萌生自殺念頭,以為死了就能一了百。但是,死亡並不能一了百了,最終還是有「末日的審判」。因此,基督徒應當挺身關懷身旁的朋友,照顧、關心他們,讓對生命感到灰心失望而萌生自殺念頭的人回轉歸向神。感謝上帝,因為耶穌基督為世人成為贖罪祭,讓救恩白白賞賜給人,使人只要心裡相信上帝就能得救。
因此,傳福音是如此重要,可以救人的靈魂,因為福音本是上帝拯救的大能。上帝賞賜人無條件的恩典,並赦免人的一切過犯;能讓相信的人,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讓人無需活在自我控訴與罪疚裡。耶穌基督的寶血有奇妙功效,能讓人重獲喜樂的力量和盼望,並恢復生命的意志力。
 
傳福音的策略
 
麥牧師表示,目前宣教士在台灣傳福音是透過英文教學。他年輕時在美國大學主修英文教學,研究所專攻英文文學。原以為到台灣後會是在補習班教英文;然而上帝竟是帶領他到台灣來傳講耶穌。如今,他在台灣不是教英文賺錢,而是專心傳福音,讓人的心靈領受上帝的憐憫和豐富恩典,接受上帝所賜的安慰。
麥牧師回首成為牧師的歷程,他十分確認是因為上帝的呼召。雖然沒有就讀正統的神學院課程,透過上帝親自指導他應作的訓練,裝備他成為福音的使者。在成為牧師之前,他花許多時間自修聖經,領受上帝的誡命,經過聖潔會宗派人員嚴格審核而通過按牧考核。
目前麥牧師專心牧養會友,有時候會到路程遙遠的郊區探訪他們。在未來麥牧師打算為附近社區民眾發動「傳福音」活動。縱使存在著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的隔閡,上帝讓他與妻子透過閱讀、英文查經班、與台灣人作朋友等方式,倆人逐漸適應種種衝擊。在此同時,上帝讓他看見傳福音的目的,人心因為認識上帝而滿足。
前往偏遠地區宣教的最佳裝備是什麼呢?麥牧師幽默地說:入境隨俗,尤其是食物和衣著,但最重要的是注意身體健康,維持清潔,最好每天洗澡。宣教者一旦生病將無法好好傳福音。宣教方法需要因地制宜,採用多元策略。例如:在非洲採用醫療傳道、在台灣用英文教學、在南美智利可協助強震後的房屋重建、在馬拉威可推廣公共衛生以減少瘧疾和其他傳染病。簡言之,每個地區各有不同的需要,正如聖徒保羅所說:「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宣教方式必須因應與提供當地所需的,靈活彈性地更換傳福音的方式,最終讓人接受福音。
 
以上帝的心為心
 
然而,傳福音的方式縱然多元,基督信仰的核心教義並不會因地域不同而有所更動,其中包括十誡。宣教士必須要站穩立場,傳講上帝法則(teaching)、以及教訓(instructors)和訓誨(discipline)基督教的價值觀。
麥牧師藉此鼓勵護理人員,護理的宣教場所是在病床邊,不嫌棄病人的髒亂與軟弱,以關懷與溫柔對待病人,亦即「視病猶親」。在職場上盡心盡力與人和睦(如:相互幫助),成為好見證,使他人因而願意來認識耶穌。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在忙碌的白班或夜班, 護理人員都應抽空來到神面前,與主親近。
最後,麥牧師表示,非洲有些地方的人認為AIDS是一種「girl disease」,這是不公平且帶有歧視的稱呼,這也是上帝所不允許的種事情;因此,基督徒要學習耶穌的榜樣,照顧痲瘋病人,接近及聆聽需要幫助的人。上帝不要我們專顧自己的事,但也要顧及身邊弱勢的人,因為,「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 」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