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89期-2010年12月


靈性護理

作者:蕭思美 RN, PhD,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主任   發佈時間:2010-12-01
唯當我們對自己有所瞭解,才能瞭解病患的靈性需求,進而提供相關護理措施,以滿足病患身心靈之全人護理。
 
前  言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8年提出健康不只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安適,更包括了靈性安適。當一個人在生病或病情無法好轉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去探討自己為什麼罹患此病,而如果醫學無法有效的回達,病人通常會依賴宗教或靈性照顧提供者,來幫助其思考與解答問題,故靈性亦為人在因應疾病時達到安適的方法之一,尤其當人處在慢性疼痛、創傷、瀕死、哀傷及悲慟的過程中(Efficace & Marrone,2002)。但專業健康人員往往忽視病人的靈性層面,主要認為靈性是屬於個人情感和隱私面,怕將個人的哲理加諸在他人身上。楊、黃(2006)認為護理人員與護生應對靈性護理的概念先有所瞭解,才能增進護病之間的溝通,進而提供病患完善之身心靈全人照顧。由於靈性是極為複雜且多面向的,目前尚無一致性的術語將其精確定義出,仍需藉由宗教來表達更高層次的信念,故靈性知識的發展仍是護理焦點之一(Clark, 2009)。
 
宗教與靈性
 
宗教(religion)源自拉丁文(religio), 是人與超乎人之間的結合力,亦是個人靈性需求的現實表現,以及人類社會生活之超越層面。「宗教」一詞,在清朝末年才被學界應用,它與「靈性」一方面可互用但也有所區別,直到二十世紀後期才被區分,「宗教」是指那些外顯制度、儀式及典章等,而「靈性」則為追求個人心靈旅程的內在經驗(簡,1999)。靈性的論述
一、從書經與論語的角度
在中國,《書經》上說「惟神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孔子在上論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丘之禱久矣。」在上論鄉黨第十篇,孔子每食「雖蔬食菜羹,必祭必齋如也」。可見孔子無論在病中或飲食,必禱告神。顏淵死時,子曰:「天喪予。」認為人的生死都在神的手中。
二、從聖經的角度
《聖經》亦提到靈-—「神按照他的形像樣式造人……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記一章27節、二章7節)。「神使人的靈(spirit)、魂(soul)、體(body)得蒙保守」(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23節),故相信神是所有生命力的來源,人為靈魂體的複合體,而靈是人最內在的部分。在聖經舊約中,靈(spirit)一共出現378次,其中113次指風。「神是個靈」(約翰福音四章24節)用在神身上共136次,用在人、獸或其他假神身上有129次。另外,有關生命的本質(約伯記四十一章16節、十五章30節),特別是指在人裏面,神注入的靈(撒迦利亞書十二章1節)、發怒及怨恨(約伯記四章9節)、指智與德的來源(以西結書十一章6節)等。靈也被視為人與神建立關係(馬可福音二章8節;使徒行傳七章59節;羅馬書一章9節,八章16節;哥林多前書五章3-5節)。正是這種人類的屬靈本質,使他們能不斷地與聖靈交通(羅馬書八章9-17節),雖然人與禽獸皆有感覺及記憶本能,但人尚有道德、宗教上更高尚之心,且身體死後,靈仍能長久,故靈指意志、情理、良心,此為人類靈性永久的元素(王,2003)。
靈性(spirituality, 名詞)是來自拉丁文spiritus,意即生命的氣息,是某種屬於教會或宗教的東西,它依附在宗教價值體系內(Villagomeza, 2005)。靈性是靈魂的存有;靈魂(soul),是由舊約希伯來文為nephesh與新約希臘語psyche翻譯而來,表生命之源,是指有生命的受造物(創世記一章20節;利未記十一章10節)。在聖經經文中,有時「靈」和「靈魂」可交換使用或為平行用法,兩者皆有生命、呼吸、情感與意志上的意思,但相異處為,靈魂指出人與人共通的關係,而靈則著重在個人與神相交的關係(張,2003)。
三、從護理的角度
「Nurse(護士)」一字來自希臘文,原意即「養育人的靈」。靈性照顧最早開始是在宗教環境 (Carson,1989),此在古老埃及寺廟、巴比倫、印度、巴勒斯坦,皆有人協助祭司(醫生),功能類似護士。在聖經舊約中記載了希伯來的兩位接生婆,不願按照埃及王的吩咐,將出生的希伯來男孩殺掉《聖經.出埃及記》。在初世紀,教會的基督徒有固定的團體會負責去照顧窮苦、殘疾及病痛者,中世紀的護理行為發生在修道院裡,渴望侍奉上帝及照顧病患的婦女紛紛聚集到修會(Taylor, 2002)。
 
靈性護理的本質
 
一、具永恆高貴的使命
一些護理史學家認為耶穌基督的言行典範,對護理領袖南丁格爾(1820-1910)的影響功不可沒,因為她從事護理工作是為了回應神的呼召(highcalling)。靈性即是現代護理的本質,含有聖經上教導無私給予以及愛你鄰舍的意涵,要用愛來服務與接近病人的心靈,如此為著永恆的目標工作,而非只是以謀生為職。護理的靈性使命,主要強調護士是上帝為人療傷的工具,她能傾聽神的聲音,恢復身體或靈的健康,以及嘗試扶助病患達到身心靈的合一與完整(Taylor, 2002)。護理理論家Henderson提出14項基本護理活動,其中提到「依個人信仰崇拜」、「與他人溝通以表達情緒、需要、害怕或意見」、「參與各類休閒活動」、「藉著學習、發展或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以達到正常發育及健康的目標」,以及「能有效使用健康資源」(杜,2004),即為包括協助個案完成崇拜以及追求創造性活動的靈性照顧。
 
二、幫助病人臻於和諧
Watson關懷照護的哲理中亦提到「護理包含靈,是關懷照護過程中形而上學的層面,在這醫療科技治療主控的系統下,它關切人尊嚴的恢復與保留人性。」。因為護理的目標可經由人之間的關懷,讓病人達到身心靈更高的和諧,其中可運用治療性的溝通,以及使用感官視、聽、嗅、觸、味覺或者心理認知等方式,以達到自我療傷及自我照顧,否則病人內在的不和諧很可能導致沮喪或疾病(Fawcett,2005)。護理理論學家Neuman在其系統模式(system model)中提到,每一個人的系統發展持續受制於五種變項的影響,包括有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和靈性;因此,要促使個案在一個壓力的環境下安適,護理必須參與所有變項,包括靈性,以增強其防禦壓力的能力(杜,2004)。RosemarieParse的人類適轉理論(Human becoming)假說亦提到靈性的超越和意義的面向,假如人能自由選擇對其個人有意義的價值決擇,便儘可能超越現有的情境(Fawcett, 2005)。然而,靈性概念在諸多護理理論學者,因其價值觀的不同,未能同時強調靈性以及把靈性健康的概念放入理論,實有所憾。
 
結  論
 
許多學者皆認為,人的靈性面相表現在靈性需求有三方面:㈠自我接受的需要,對人生的意義及目的有自信。㈡與神或和人發展無條件的愛、饒恕、信心(任)關係。㈢希望的需要,需對將來有正向的想像及參與(Hsiao, et al., in press)。靈性是提昇人生經驗、讚揚生命、及經驗喜樂的能力,以發現生命、疾病、死亡意義的答案。
如果護理人員要將護理當做自己的志業與職業,首先必需對自我靈性有所瞭解,如此可從自己的信仰,亦即對自我、他人與上天(神)的信心,以及從與家人、同學的相處,或者照顧病患的過程中,慢慢去思索。或能從親友死亡事件中,去省思自己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看法。唯當我們對自己有所瞭解,才能瞭解病患的靈性需求,進而提供相關護理措施,以滿足病患身心靈之全人護理。
 
參考文獻
 
王炳欽(2003).基督教的「靈」觀.載於陳俊偉(主編),靈魂面面觀(初版,189-214頁).台北:台福傳播中心。
杜友蘭(2004).護理理論與實務應用(二版,251-298).台北:華杏。
張典育(2003).基督教的「魂」觀.載於陳俊偉(主編),靈魂面面觀(初版,215-231頁).台北:台福傳播中心。
楊克平、黃貞觀(2006).護理專科學校師生靈性關懷教育需求之探討.耕莘學報,4,5-18。
簡旭裕(1999).面對死亡:死亡態度的歷史演進.歷史月刊,139,40-46。
Carson, V. B. (1989). Spirituality and the nursing process.In V. B. Carson (Ed.), Spiritual dimensions ofnursing practice (pp. 152-154). Philadelphia: Saunders.
Clarke, J. (2009). A critical view of how nursing has definedspirituality.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8,1666-1673.
Efficace, F., & Marrone, R. (2002). Spiritual issues and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cancer care. DeathStudies, 26, 743-756.
Fawcett, J. (2005). Contemporary nursing knowledge: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nursing models andtheories (2nd ed., pp.553-585). Philadelphia: F.A.Davis.
Hsiao, S. M., Gau, M. L., Ingleton, C., Ryan, T., & Shih,F. J. (in press). An exploration of spiritual needs ofspiritual needs of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advancedcancer during the therapeutic processes. Journal ofClinical Nursing.
Taylor, E. J. (2002). Spiritual care: Nurding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 (1st, pp. 32-45). Upper SaddleRiver,NJ: Pearson Education.
Villagomeza, L. R. (2005). Spiritual distress in adultcancer patients: Toward conceptual clarity. HolisticNursing Practice, 19(6), 285-294.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