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91期-2011年6月


服務學習與護理教育

作者:周傳姜 RN, PhD, 長榮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兼研發長   發佈時間:2011-06-01
藉由共同赴海外服務學習的機會,兩系師生們密切互動,澄清了一些誤解也更珍惜彼此。
 
前  言
 
耶穌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20:28)由此可見,「服務學習」向來是基督教學校的基本元素,同時也是特色。
 
服務學習與護理教育
 
近年來台灣教育界也開始重視服務學習,為獎勵各大專院校推行服務學習教育,教育部特頒「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及「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開設具服務學習內涵課程作業要點」。對於護理教育而言,「愛」與「關懷」是專業的核心價值,為人服務就是價值的具體呈現。護理教育者期待具有服務熱忱特質的學生加入,在經過適當的培養與引導後,能成為職場的生力軍。尤其以這樣一個服務色彩鮮明,被外界譽為白衣天使的專業,其養成過程是否也需要接受額外的服務學習呢?以下是我就先前的經歷所做的反思:
 
服務團隊的成行:
台灣與印度的合作
 
身為基督教大學的一份子,又是護理老師,2006年當我知道有機會參與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南亞海嘯社區重建志工隊時,心中感覺十分激動且踏實。志工隊服務的地點是印度,想到自己將跟隨許許多多西來傳教士的足跡,到一個酷熱、衛生欠佳、急需改善的地方,不免生發出一絲迷人的悲壯感。然而,就在服務結束後,我卻覺得自己重新被教育,因為最需要被改進的應該是我自己。
此行除了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代表、長榮大學社工系與護理系師生外,還有新樓醫院院長領軍的醫療服務隊,印度方面則是由NCCI(National Councilof Churches in India)的Asir牧師全程隨行。我們主要的工作是參與社區重建及義診,工作的地點是距印度南部大城清奈(Chinnai)約三小時車程近郊的漁村Cudallore。大家隨同當地員工CROSS(CommunityRestruction of Social Service)一起工作,CROSS 總部將全部空間都讓給了我們。每日早上行前準備、上下午各出發工作一次、午晚餐均返回總部用餐,晚上則分享討論到十點半。CROSS的員工除了工作以外,亦負責接待、充當翻譯以及隨時回答我們的疑問。
 
事前的預備工作:
知己知彼、分工合作
 
此行出發的前半年,我們即開始各項準備工作,依教會、醫院及學校分三頭進行。教會方面,我們定時聚會,了解進度及協調事項;學校方面,這次護理系獲選的名額分別是大四和大三男女生各一名,因此,我們讓有志參與服務的學生,在經過甄選後進入團隊。由於這是護理系第一次有機會參加海外服務學習,為了掌握狀況,當時我身為系主任,理當成為護理系的隨隊老師。
儘管團隊八月底才出發,但社工系及護理系的師生早自二月就開始利用課餘時間開會,多方蒐集資訊提出報告與討論,並依專長分工定期追蹤工作進度。分工會議時,護理系學生很自然地提出可以貢獻傳染病預防與照顧等資訊,同時也分享社區護理的基本概念。社工系同學則對於非營利組織運作侃侃而談,使我們從中也有不少的學習。
記得有一次,某位社工系同學,提到社工是「全人照顧」,醫護人員主要的功能僅為提供個案生理方面的照顧而已,此言一出,不但令向來以身心社會全人照顧為天職的護理系師生大感驚訝以外,也立刻激起雙方熱烈地討論。此次經驗讓我們深刻反省,原來醫護團隊間對於彼此的了解是如此地有限,這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次跨系共同學習的經驗。
 
謙卑學習:接納與改變
 
到了印度,我發現這是一個古老、龐大且陌生的國度,在每一天的活動中,除了讓我們有新的發現和領受以外,彷彿我永遠也瞭解不完。因此,我不斷問自己:身為外國人,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插入當地已建立的組織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工作?又我們該如何拿捏與調整步調,才能真正發揮補位效果而非干擾呢?尤其,在當地階級分明的社會結構下,如果將服務的最終目標訂在社區民眾能自立自主,是否可行?若是,那麼該要如何進行呢?這麼多的問號,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更謙卑地學習。
以往我對印度人的刻板印象是動作慢與不守時,但當我身處在攝氏40-42度酷熱的天氣之下時,才真實體會到,即使靜坐著,也是汗流浹背。是否,熱帶地區人民的動作慢,是為了避免體力的過度消耗?另外,我常看到那些在街頭用頭頂著水桶走路的婦女,日常用水就是這樣一桶桶讓她們從遠處頂回來,是否衛生欠佳是由於水的獲得不易?我們彼此的差異實在太大,這些相異之處,到底是誰需要改變?要改變甚麼,以及如何做有效的改變?
 
邁向國際化:激發反思
 
此行還有一項特別的任務,是代表學校與馬德拉斯基督教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在與該校師生會談時,有學生問到「台灣在哪裡?有什麼特別之處?常常地震嗎?地震時你們怎麼辦?」當下我就想到,要走國際化,我們該要求學生都要能用英文回答這些日常問題,國內各類資訊亦應有英文版。另外,在該校遇到一位南澳洲大學社工系教授,正好在該校講學並探訪碩士班交換學生。我好奇地問他:「澳洲和印度社會差異大,學生返國後如何應用所學?」教授笑著說,學生的文化衝擊往往是返澳之後才開始。學生們從印度的學習經驗,想到自己身處於個人主義的富有社會,人們並不比印度人快樂,因而會激發很多的反思。
 
神的保守與人的幫助
 
從印度回來的路上,心中充滿了感謝--感恩上帝的帶領與保守,師生一路平安;長老教會總會和學校提供這樣好的學習機會;Asir牧師充滿智慧的話語及貼心的安排;CROSS全體員工加班全程陪伴;社工系隨隊老師不辭辛勞,無論氣候多熱、當時多麼疲倦、對方講的英文多麼難懂,他都能很優雅的進行中英文翻譯,並以非常有效率的方式協助大家整理思維。加上長榮大學哲學宗教系印度籍老師夫婦的費心安排、陪伴和印度語翻譯;新樓醫療隊前往他村服務時,還常以電話關心在社區工作同學們的健康狀況。這一趟海外服務學習讓我對人有了更多的看法,要讓「以人為中心的護理」不成為口號,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
這次難得的學習經驗,讓原本同為照顧團隊成員的護理與社工師生,藉由共同赴海外服務學習的機會,兩系師生們密切互動,澄清了一些誤解也更珍惜彼此。未來,兩系將年年攜手共赴海外學習以及接待對方來訪師生,此外也要相互至對方的系所選課。
 
善用資源,建立跨領域合作團隊
 
經由這次的學習經驗,讓我更積極善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由於身處綜合大學,因此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專業互動與請益,除了可以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人,也有利於發展更多助人的策略。例如:為了使靈性護理課程的內容更充實,我邀請哲學宗教系教授協同教學,也曾與該系高年級同學一起為護理在職專班學生製作宗教信仰問題Q & A。
另外,在參與學校通識課程「長榮精神」的授課時,有機會接觸到科技工程系、大眾傳播系、媒體設計系、保健營養系及哲學宗教系的同學。我刻意讓護理系同學與這些系的同學混合編組,一起探討有關敬天、愛人、服務與力行的相關議題,並訪問典範人物,無論是小組討論或報告都能激出相當多的創意。過程中,同學們從陌生隔閡到團隊合作,互相欣賞到相輔相成,都在經歷溝通與人際關係。
感謝神,讓我從服務學習經驗中,激發出對「人」更多的好奇,在跨領域互動之間,拓展了視野也開創更多助人的策略。從事護理教育多年後,這樣的經歷似乎又為我開了一扇窗。
 
嚮往追求「人文護理」的極致之美
 
「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腓立比書四章:8節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