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91期-2011年6月


再思人文護理

作者:宋慧君 護福編輯   發佈時間:2011-06-01
何不讓我們以身為護理人員感謝神!一同齊心努力、為神而活,竭力追求「人文護理」的極致之美--「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4:8)
 
人文的意義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甚麼是「人文」?若套用柏拉圖在「對話錄」中記錄蘇格拉底為了尋找道德的意義,便時常到市場找一些年輕人對話:「你們活著為了什麼?」,假如你也如此問我甚麼是「人文」?我的答覆是:「找尋人的意義」。
是否我們已從柏拉圖的對話中,找著一條線索,即人活著是有意義的,正因為有意義,才需要尋找。詩篇八章1-5節「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此處經文告訴我們,我們是上帝所造,並且被神眷顧以及享有尊榮。這些觀點其實已為上述「人文」問題提供基礎的解答了。但是問題又來了,你或許覺得奇怪,「護理」就護理嘛!為什麼還要冠上「人文」二字?
事實上,我們只要稍微回溯護理鼻祖南丁格爾的生平,便不難發現早在1860年,她就已經提倡「全人護理」的觀念了,可見當時的護理本質早已涵蓋「人文」部份,既然如此,現在我們何需在護理範疇中再次重申「人文」的內涵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人文素養不彰,因此才需要一再強調。造成人文素養不彰的原因大致有三:第一,缺乏榜樣;第二、護理環境的不友善;第三、個人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我會在後面加以討論。
現今的社會環境步調非常快速,並以科技掛帥、強調消費者能力、功利主義興旺、道德式微,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人們的靈性低落。之所以有這樣的景況,嚴格說來,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人類的墮落」。因為墮落為人類帶來地位上空前的失喪,因此人才需要重新找尋活著的意義。馬太福音十六章24-25節:「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因為人是上帝所造的,人的意義就必須從神那兒找起。
 
人文護理的價值
再者,「人文護理」又是甚麼?
 
南丁格爾的解釋是:「人文護理的核心是『護理工作首先要尊重人與關愛人,使千差萬別的人能達到治療和康復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狀態。』」我聽陳清惠老師(註)在一次演講中分享,當她還在醫院擔任護理長時,曾經處理過一位個案,故事的大意是:一位護理人員從照顧的老榮民病房衝出來,衝向護理長並對著護理長大喊:「伯伯用大便丟我」。護理長被這突如其來的喊叫聲震懾住,腦子裡馬上浮現出護理人員口裡的病人模樣。說來奇怪,這位病人最近背上的褥瘡一直無法收口,並且以前對我們總是彬彬有禮。於是,護理長感覺事有蹊蹺,便帶著護理人員到老榮民的床旁,試圖查明真相。
護理長:伯伯,對不起!我相信你一定受到了天大的委屈,能不能告訴我,你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或者我的護士對你做了甚麼?為什麼你要用大便丟她?老榮民:唉!看妳的態度頗有誠意,我就把原因告訴妳。妳的護士實在太能幹、太盡責了。我的朋友來看我,三番兩次為我帶香菸進來,無論我把香菸藏在甚麼地方,她都有本事把它找出來而且沒收掉。妳說我氣不氣?我都已經是一個快要八十歲的人了,還能活幾年?人被關在醫院裡,已經夠可憐了,現在還要被限制「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我乾脆死掉算了!
護理長:伯伯,你要體諒我的護士,她這麼做也是為了你的安全。想想看,病房裡有使用氧氣,如果不小心遇上點燃的香菸,很可能會燃燒甚至於爆炸;同時,她也是為了你的健康。這樣好了,在我的權限範圍,我只能讓你每天抽一根菸,但至於怎麼抽,你要聽我的。從明天起,每天清晨,我會請班長推輪椅到你的床旁,把你抱下來,帶你到病房外的陽光室「吸一根菸」,聽清楚,只能吸一根!就因為護理長充滿智慧的安排與處理,使得老榮民不再出現攻擊人的異常行為了,並且他背上一直無法收口的褥瘡,也稀奇地逐漸好轉。是否,這就是人文護理的極致表現。
人文護理的價值,在於面對病人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時,願意站在病人的立場思考與行動,同時能夠維護患者的人格和尊嚴。尤其在面對衝突時,護理人員能夠堅守品格,有彈性去處理問題,最終目的在於能夠把病人護理得精緻。
 
喚醒護理的人文素養
 
當初考上國防護理系並非我的志願,因此自己是在有點勉強的情況下入學就讀的,但是大三那年,因為趙可式老師的一場演講,改變了我的想法。記得她當時講「靈性護理」,與我們分享她在美國讀博士班時,在醫院實習種種。她利用許多圖片向我們解釋她照顧病人的過程,其中有一張圖片我永遠也忘不了,是一位癌末女病患斜躺在斗大的浴盆裡,當時趙老師正在幫她塗指甲油。
為什麼那個畫面影響我至今?甚至為我的護理生涯帶來衝擊與改變,我想是因為「感動」吧!因為它讓我見識到,原來護理不只是發藥、打針而已。我說過以前不喜歡護理,倘若問我原因,想必我也說不出甚麼正當的理由,隨便搪塞一個,無非就是常常聽人們把護士定位成「高級女傭」,而我因為不想當女傭,所以心生排斥吧!
如今知道,任誰也不想當女傭,不是當不當女傭的問題,而是為什麼要當女傭,當女傭有何價值?能為自己帶來甚麼好處?沒想到透過那次演講、那張圖片喚醒我的人文情懷,甘願成為一名女傭,因為我從當中找到了護理的意義。說得更精確一點,其實我是找到了生命與活著的意義。
人既從神而來,就要活得像神。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主耶穌為了賜給我們生命,刻意走上十字架自我犧牲的道路。我們若觀察稻子、麥子,一切的種子,便能明白麥子死了,生機便從死中萌芽;死,是那粒麥子的生。同理,身為一個願意卑微與屈就自己的護理人員,可因此換得病人重活過來,難道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
我終於明白,當一名護理人員,其目的不只是發藥與打針,而可以是用生命陪伴生命、用生命影響生命,以及用生命成就生命。倘若每位護理人員以此為目標,肯定為護理界帶來驚天動地的改變,護士人人樂意為護理而活,甘願為職涯的每一天負起責任,追求「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4:8)
說穿了這就是人文護理的精髓,也就是護理的人文素養,人人有此內化,必能加強護病關係,營造人文氣氛以及美好的護理環境,使得護理的品質更加提升。
 
人文護理的困境
 
一、缺乏榜樣
著名哲學大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論文集》中表示:「如果學生不常看到偉大的典範,道德教育就不會成功。」為什麼我們常感嘆,現在的學生一代不如一代,批評他們態度傲慢、學習不夠積極。但如果我們同意上述懷海德的論點,那麼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造成「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是否可能出於「老師一代不如一代」?
外子服務於醫學中心,有感目前醫院評鑑制度過分強調學術研究,使得許多老師花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在研究上,這樣的結果就算他們再想專心教學,為學生解惑甚至帶來啟發,恐怕也是力有未逮了。我們知道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其成效並非立竿見影、一蹴可及,而老師身處在這樣的環境,面對學術升遷帶來的壓力,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他們寧可多發表一些文章,因為發表文章為他們在學術上帶來的好處更勝於教學。
我們實在需要偉大的典範,對所有基督徒來說,偉大的典範就是聖經,而最大的榜樣是主基督--「耶穌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約13:15),另外,腓立比書三章17 節,耶穌告訴我們:「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願上帝拉我們一把,使我們真的願意跟隨基督,成為眾人的榜樣。
 
二、環境的不友善
婚後,我離開服務四年的護理臨床職涯,轉任學校教授護理課程,重新學習新的事物與扮演不同的角色。醫院護理人員與學校護理老師畢竟不同,所關心的對象也不太一樣;前者是病人,後者是學生;前者軟弱與依賴,後者活潑與自主;前者希望恢復健康,後者則希望考試得高分。儘管兩者不同,但他們需要被關心、被幫助以及被鼓勵的前提卻是一樣的。
後來因為外子拿公費留學,我們舉家遷移英國暫居,我把教職辭退,為此我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法適應,於是決定重新尋找自己的意義。感謝主,英國牛津提供我清新的空氣與良好的人文環境,當我回歸家庭後,整個步調慢了下來,擁有更多的時間思考。
我觀察英國的媽媽,常悠閒自在陪伴孩子出現在社區中,有許多媽媽她們並沒有上班,是全時間的家庭照顧者,我看看這些媽媽、再想想自己,為什麼她們個個神情愉悅,而我卻受困其中。然而一次閱讀,我讀到女詩人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的詩,其中有一段這麼說:
我說,在基督裡承認神,
用你的理性接受,為你解決
世上和其外所有的問題;
使你跨前一大步,變得有智慧。
突然間,我豁然開朗,於是,我把自己扔擲在上帝的手裡,接受來英國的事實,承認自己只是一位單純的家庭主婦;失去教職、沒了老師的頭銜,也不再是護士,每個月不再有薪資自動進入帳戶⋯。然而上帝卻幽默的很,祂回報我的竟是煮不完三餐與每天照顧孩子。
從煮不出東西到淚灑廚房,從猛K食譜到拜師學藝,我從廚房中領悟出許多學校沒教過的人生道理。照顧孩子也是一樣的,每天下午三點接孩子放學後,我學其他英國媽媽,帶著孩子轉戰學校附近的公園繼續玩,不過每天半個小時的放空,四年下來竟然為我與孩子累積了一輩子難忘的幸福記憶。
在既有的環境生活太久,我們容易因為慣性而感到疲憊,因為忙碌而模糊失焦,此時實在有必要暫時抽離原有的環境。感謝神,藉著寧謐、純樸的牛津,打開我心靈的眼睛,讓我學會用新的觀點看事情。最重要的,我不再受限於環境,事實上,環境對人的觀感是相對的,在於我們如何解讀與詮釋,一般環境沒有所謂的好與壞,關鍵在於我們怎樣看待自己,因為寶貴的並非我在環境中(職場、社會性定義)是誰?而是我是誰,所以能在此環境中(職場、社會性定義)成為有價值的寶貝。
詩篇八篇4-5節:「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我想這節經文已為你我是誰做了清楚的定義了。
 
三、個人缺乏正確的價值觀
當我以為自己不在醫院臨床工作,也不再是學校的護理老師,而只是平凡的為人妻母,我為著眼前這些改變感到極度不適應,因此我開始認真尋求主,一方面希望能從中找到拯救,另一方面,我開始透過「寫」陪伴自己生命中的高山低谷。沒想到,一開始我只是單純為生活而寫,逐漸地,我發現神在文字上呼召我。
幾次參加文字事奉課程,我愈來愈清楚神要我在文字工作上事奉祂:「耶和華肯救我,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在耶和華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賽38:20)透過文字,上帝親自回答我的疑問,同時祂也轉圜了我的窘境,讓我雖然不再是護士,雖未能直接服務於護理臨床,卻仍能藉由文字與護理接軌。並且雖然我也不再是護理老師,卻要藉著文字在上帝面前向所有護理人員發聲。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常常用自己的主觀經驗解釋事情,其實這樣的現象一點兒不奇怪,因為我們每天太忙碌,無法好好讀經、禱告、親近神,如此使得我們在工作上毫無界線,可想而知我們把生活搞得一蹋糊塗,或者雖然我們外表過得不錯,卻活得很表面。
箴言四章23節:「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我們要竭力保守自己在上帝的面前,有一顆尊主為大的心,以祂為首要,把祂擺在生命的首位,因為這是每一位基督徒護理人員應有的正確態度。相信祂因為眷顧我們,必為我們的一生負責到底,如此我們還有甚麼好懼怕的?我們何須再為前途憂慮,因為我們擁有神,便得了全部,也必從祂獲得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人文護理的再出發
 
不論你現在是護士、護理師或者護理老師,也不論你現在仍在職場工作或者已屆退休,我深信一旦我們成為護理人員的一天,便終身是護理人員了。你是否相信自己的護理位份,是出自上帝的呼召?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4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他們必修造已久的荒場,建立先前淒涼之處,重修歷代荒涼之城。」
「護理」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特別的恩典,指明我們雖然不好,卻能夠藉著與祂和好、與祂同行,去服事生命中最軟弱與有需要的一群人。又神是何等的看得起我們,刻意揀選我們,讓我們去碰觸病人生命中的幽暗底層,透過我們成為基督的見證人,去陪伴病人走過每一天的心靈黑夜,進而把他們從黑暗中領進光明。何不讓我們以身為護理人員感謝神!一同齊心努力、為神而活,竭力追求「人文護理」的極致之美--「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4:8)
註:陳清惠老師,目前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
 
參考資料
 
林治平(1998).人啊!你在哪裡? .台北:宇宙光。
張聖佳譯,裘蒂.夏倫&雅琳.米勒著(2003).把平安帶給人.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蘇西譯,嘉柏霖著(2002).當代基督徒人文素養.台北:校園。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