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91期-2011年6月


【回應】一則主耶穌說的故事 

作者:吳麗芬 RN, PhD, 台中護專護理科副教授   發佈時間:2011-06-01
如果我們為主工作不是為了工錢,而是相信主所說「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太20:4)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最後所得到的酬勞,絕不會少於那單純為了酬勞而工作的人。
 
前 言
 
清惠姊妹在「一項古早的技能」一文,引述Cangelosi(2009)使用「說故事」當作一項教學策略,她並以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察覺目前是以「案例」的方式,將生硬的知識活化成貼近學生的生活歷程,來引導護理教學。由於生、老、病、死乃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護理老師的工作中充滿著照護的故事,藉此可以幫助人「不但活,而且活的勇敢與精彩。」
 
不同的教學模式
 
我覺得教學的模式一直在改變,早期是所謂「複製式」的教學,此法教師是教學的中心,主要的工作是傳遞知識與技能。由於老師具備有傳授知識的專業能力,他們被社會與學校要求以標準方式及規格授課,使學生能在老師傳授、訓練以及社會化的教學過程中,接收到標準的知識。
然而,在社會的多元發展下,學生獲得知識的通路增加了,加上氾濫的資訊從四面八方撲來,經常讓學生迷失在浩瀚與未經篩檢的知識海洋中。如此,使得教師及教學方法也隨之改變,由「教學的中心」轉變成「協助者」的角色。各人依其能力、特質引導學生發展多元智能、帶動學習的好奇心與動機等,也就是說教學不再只是傳遞知識與技能,而是改變成為激發、協助及維持學生的學習及自我實現,進而產生終身學習的過程。如今,教學的目標變成與學生分享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再加上教師與學習者持續互動、反思、引導專業發展與自我實現等過程。換句話說,現代教師除了做到孔子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之外,還要加上「分享式的啟發」。
 
主耶穌的教學模式:分享式的啟發
 
聖經中主耶穌經常使用分享式的啟發,也就是一般所稱「說故事」的方式,幫助祂的門徒學習。主耶穌並沒有要求學生背誦教條,而是以故事分享的方式引發他們的思維以及擴展他們的視野,例如:馬太福音廿章1-14節中,耶穌說了一個讓門徒思考有關事奉者的心態與酬勞相關的故事。這故事的內容是說,有一個葡萄園需要人手幫忙,於是主人清晨就出去招募工人,他們談好的工錢是一天一銀元。到了上午9點鐘左右,主人又出到園外,看到一些人站在廣場上沒有工作,於是也叫他們進葡萄園工作,並說會給他們公道的待遇,工人們也就進去工作了。中午十二點和下午三點,主人仍舊照做,到了下午5點左右,主人再次外出,仍看見一些沒人雇用的工人,他同樣叫他們進葡萄園工作。最後,到了晚上發工資的時候,主人發給每位工人一銀元,不論早來或者晚到的,都得一樣的工錢。於是最早進來的工人便開始埋怨主人不公平,竟然讓只工作了一小時的和自己同得一樣的工資,此時,主人回答最早進來的工人說:「朋友,我並沒有虧待你,因為當初與你議定好的工資不是一銀元嗎?難道我不可以隨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東西嗎?」
 
啟發:作工者的心態
 
這故事引導我們思考一位作工者應有的心態,亦即身為基督徒護理教師的工作,就是要教導學生成為未來的好護理師。倘若我們在工作前已與主講定好價錢(太20:2),好比彼得當年跟隨耶穌時所關切「將來會得著什麼?」(太19:27),那麼我們做完工後,就會得著當初與主講定的工錢。但如果我們為主工作不是為了工錢,而是相信主所說「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太20:4)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最後所得到的酬勞,絕不會少於那單純為了酬勞而工作的人。
這則故事時常提醒我,尤其自己是在中年轉入教職,當初的意念是希望趁著還有體力的時候,能夠藉自己的護理知識與實務技能再做些工,彷彿蒙主召喚,自己是在下午進入葡萄園工作。並且藉此故事讓我明白,祂當給的,祂必給我,因此我也當努力工作,好使主的園中多結果子,讓主的名得榮耀。願主賜福讀到這篇故事的每一位。阿門!∼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3:16)∼
 
參考文獻
 
Cangelosi, P. R. (2009). An ancient craft. Journal of
Christian Nursing, 26(1), 56.

返回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