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能接受福音的好消息,實在是出自神愛的特恩!奧古斯丁祈求主「主,祢行動吧!請提醒、叫回與吸引我們!使我一邊愛祢,一邊向祢奔去!使人從盲目的深淵裡,出來歸祢。」
前 言
奧古斯丁(西元354-430年),他是教會歷史以及基督信仰上非常著名的神學家與哲學家,他的思想不論是對古代、中世紀以及近代,都帶來極大的影響力。其實,奧古斯丁一開始並不敬畏上帝,只是熱衷於探索異教哲理,他甚至與一女子同居生子,然而愛他的母親卻不放棄希望,秉持著堅毅與忍耐的心,不斷地為他祈禱,終於,奇妙的救恩臨到這位悖逆之子,奧古斯丁痛改前非,回轉向主,成為一個虔誠的教徒。奧古斯丁的思想至今影響著教會歷史,歷世歷代有許許多多的基督教神學家,他們偉大的思想著作都是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
奧古斯丁自我反思與靈性追尋的過程
奧氏任職主教以後,自主後三九七年開始撰寫「懺悔錄」一書,費時四到五年完成,當時他約莫四十三歲,也是他領洗後的十一年。整本書充滿了奧氏回顧一生的反思,關於每一事件、每一個時段,他對自我深刻的反省與探索。他以祈禱、靈性探索歷程的方式、態度與路徑來陳述生命的過程,反思自己與人、與神的每一個面向。如此過程幫助他對自我的了解以及與三一神的關係有更深的突破、更廣的認識。
此書充滿作者在心靈追尋的過程中,自我徬徨、迷失,與對神希盼及體悟的紀錄。奧氏的祈禱生活可以說貫穿整本懺悔錄,他藉著祈禱體會出三一神如何透過恩慈的手跡,使生命中許多面向環環相扣、緊密的連結。
懺悔錄書中祈禱的意涵與祈禱的本質
「懺悔」的拉丁文是confessio,就字源來說意指的是「確認」(confirm),也就是信仰上的告白與認信。此語出現在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其用法有三層意涵,分別為:表白信仰的見證、悔改—求赦罪以及頌讚神。書中奧氏以祈禱向人做見證,並透過祈禱靈修來悔改反思,以及頌讚神、對神獻上愛與感恩。分述如下:
一、 表白信仰的見證:
1. 上帝是真福
(13頁)上帝聽罪人的呼籲,祂是拯救罪人的避難所。奧古斯丁曾經在求學的過程中,受到教師不當的管教,因此他認為,一個罪人難有合宜的立場及效果去勸化另一個罪人,除非仰賴聖潔無罪的上帝,才能蒙憐憫與被拯救。
(71頁)一個罪人倘若留在神的身邊,便可能歇息並能得到穩定與安樂,因為所有的美善都是從祂而來,因此我只要把得罪祂的靈魂託付給祂,祂就醫治;除祂以外,人找不到永恆。然而,人卻偏偏到沒有平安的地方尋找永恆,在死亡的領域尋求幸福,殊不知美善一旦脫離祂就失去它的本性,是否,我們都當懷著熱烈的神愛之火,才得以升到上帝台前,去尋求祂。
(233頁)奧古斯丁體驗到,人的希望全部在於三一神的大仁慈中,所有的一切,是神先給了人,人才可能獻給神,而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這就是恩典。
2. 上帝是愛,以愛還愛
(232頁)奧氏寫懺悔錄的心理,是源自飢渴,想要尋索上帝的愛開始。奧古斯丁一生都在尋索認識這位他最愛的上帝,他說上帝並非可從充滿吸引力與妖豔的受造物尋找,因為上帝就在你身內,那些說愛神但卻背叛神而愛物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愛神。
(255頁)奧古斯丁常讚美神的愛,除了見證神對人的愛以外,他也把「以愛還愛」視為自己的義務,當作他寫作懺悔錄的目的,並以此激勵人。除此,他也希望吸引那些讀到自己作品的人,心中能對主引起更熱烈的愛,享受主裡的幸福,以及渴慕真正的公義與心境的和平。
3. 主是光,我們也是光
(19頁)上帝是光,祂仁慈的光照,除了救我們脫離迷津以外,也聽人們的祈禱,使人在紀律上不致頹喪。(326-327頁)我們也是光,這是由祈禱的信德而來,不是因直覺產生,所以我們要在理智上做一個有智慧的成人,唯獨在惡事上,當像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藉著祈禱整理自己,刷新靈魂。聖言是照亮步履的燈塔,埋藏在燦爛難言的光裡,等待黎明一到,我們便能親眼見到聖子的真面目,然而在這竄流的期間,我們得變作光的保證,懷著被救的希望,從昏暗黑夜之子的地位,一躍成為光明白日之子。
4. 見證與神密契的關係
奧古斯丁在祈禱中,除了見證與神密契的關係以外,同時也記念三一神的工作與奧妙。他在懺悔錄中向三一神祈禱,(179頁)奧古斯丁首次以基督為頌揚之祭的對象,見證耶穌基督在他身上的善工「耶穌基督,我的靠山,我的救主,突然間祢從神秘之地跳了出來,使我的頸項接受祢溫柔的軛,肩膀承受祢輕易的擔子,一下子戀愛而有的虛假幸福忽然間煙消雲散了。」他見證基督已解除自己的桎梏,以及貪多務得、不甘平凡的漩渦,並且基督已代替它們住在自己的身上。
(329頁)奧古斯丁把祈禱中能發展出與神密契的關係,歸功於三一神的善工。由於上帝的救援,聖靈著手回春的工作,與基督的內住,使得奧古斯丁能夠在肉身中經歷聖子基督的擁抱與親愛,這些都是神在祈禱中賞賜給人的特恩。
5. 見證神創造的奇工,以及與萬物的關係(328-329頁)「穹蒼」是上帝的手工與作為,是上帝特為普世萬民所寫的聖書,只要觀看瞻仰,便能夠認識祂的仁慈和祂肇造萬物的全能。奧氏同意大自然,因此創造物也是靈修祈禱時認識神的素材,例如:羅馬書一章20節:「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雲霄過去,青天長存,這聖書將傳至無窮。
二、 悔改—求赦罪
關於自己幼年時代的深重罪惡,奧古斯丁以深刻、真誠的態度自我剖析,並祈禱求問神。他一方面看見自己受困情慾的內心掙扎,一方面也經歷到神赦罪的智慧與引領,例如:頁35「偷梨事件」中,他反省青少年時偷人梨子並非因為缺乏,而是罪性在人格發展上所造成的試探及軟弱。
奧古斯丁認為,人性背後存有一股強大的「私慾」支配人的行動,他廣義指向一切超出理性的慾望,包括貪婪、食慾,以及難以自制的性慾。人一旦掉進私慾的漩渦就無法自拔,如果再加上對真理的無知,恐怕只會讓他更陷入無法擺脫的誘惑裡。藉著祈禱,上帝開啟奧古斯丁的眼光。他一面承認自己的軟弱,同時也深刻反省被罪轄制的無知與無能—「我為什麼要行竊?」他看見自己為惡作惡、被罪奴隸與困鎖;另一方面,他格外感謝神的大恩,因為祂親自領人悔改,又赦免人的罪,不只寬恕自己明知故犯的罪,也賜下避免犯罪的恩典,使自己能藉著祈禱明白與醒悟過來。以下是奧古斯丁求赦罪的五個過程:
1. 祈禱中看見人的卑微有限
(65頁)我就像個可憐蟲,靈魂被困在好比朽腐之物的愛情中,因而痛苦不堪,這當中還包括生離死別。(148頁)「我不能凝目視主,我太軟弱。我又倒下來。」
人生、世界充滿著各樣私慾偏情,如肉慾、目慾、世俗的貪慾等,罪人的行為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誘惑偏情,甚至內修生活也充滿種種的誘惑。肉體的慾望會利用五官尋求新奇的經驗,好奇心驅使人心對於種種的注意力,因此在罪行罪性的軟弱上,奧古斯丁認真誠實地向神祈禱、傾訴並祈求幫助。(233頁)求主醫治萎靡的靈魂,賜下特恩免除人們陷於這些試探誘惑中,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生命就像是持續不同的鬥爭,筆者認為這點對於基督徒是一個很實在的提醒!
2. 回顧檢視每一個生命階段
奧古斯丁真實面對自己所有的情緒以及難解的議題。他到神面前祈禱與求問,回顧檢視自己的每一個生命階段,祈禱中,他嚎哭、嘆息與埋怨。奧氏提醒我們,悔罪過程中有情緒或情感上的掙扎無可避免,幸好,上帝顧念與垂聽人在祈禱中的真實情感,這點的確幫助身為神兒女的我們,確信我們從中可以獲得極大的自由與真實的安慰!
3. 罪人回頭乃出自神的特恩
他向主求問「一個令人失望的靈魂從迷途中回來,比一個沒有多大危險,有得救希望的靈魂,更得仁慈的父親歡欣鼓舞嗎?」罪人要跨過罪這深淵,多麼需要神的特恩,這點肯定了我們傳揚福音的必要性,因為,人能接受福音的好消息,實在是出自神愛的特恩!奧古斯丁祈求主「主,祢行動吧!請提醒、叫回與吸引我們!使我一邊愛祢,一邊向祢奔去!使人從盲目的深淵裡,出來歸祢。」
4. 順從於神的命令
(53頁)奧古斯丁認為,有許多事情與身處的環境,人在當時不能完全明白,但只要能順從神的命令,確認出命令者是神就會得福—「讓主用祂最溫柔、最慈悲的手,慢慢變化我們的心。」
5. 深入悔罪、深刻經歷神恩
上帝慈祥善待那些悔過,愛主勝於愛自己,並不怕失去一切的人,這些人上帝會加以拯救。由於上帝俯聽罪奴的呼聲,祂解放我們自作自受的捆索,並醫好人的惡習。
奧古斯丁說:「我因為太愛上帝,才會回想那些極惡的往事,回憶過去是很痛苦的事情,可是為要使上帝成為我的甘甜,所以我必須這樣做。」奧古斯丁被稱為「恩典大師」,因為他是「罪惡大師」(doctorof sin),他認為在祈禱悔罪中,罪惡要探索得深入,才能透徹明白恩典。
筆者覺得,奧古斯丁整個悔罪的過程坦白又真誠,他誠實、勇敢地挖掘人種種真實的本性,祈禱中卻猶如一個悔過憂傷、痛苦且無助的幼孩,向父懇切求問。回顧罪得赦免的恩惠時而充滿了對於天父的讚歎與感恩,奧古斯丁在祈禱中看見一切都是上帝神聖的帶領。
這讓我想起,天父願意我們都回轉像小孩,到祂那裡去,單純如同孩子一般的悔罪態度,是上帝所喜悅與祝福的。奧古斯丁之所以如此勇敢與奮鬥不懈,也是基於上帝的愛,以及他對上帝恩典的信靠。因此,樂意跟隨奧古斯丁悔罪認罪與祈禱的人何等的蒙福,他們必能從罪惡的桎梏中得到釋放,從神聖愛的呼喚中獲得悔改,以至於他們能從這恩典的光照中敬拜神、面見神,終能勝過罪性、試探,活出聖潔的生命。這些都是奧古斯丁對神祈禱仰望,以及與神不斷互動所呈現出來的奧秘神跡。
三、 頌讚
1. 頌讚創造之神的奧秘與偉大
「你用智慧造了一切有形無形的物體,隨它們怎樣卑鄙、紊亂、根本不像祢,它們還是隸屬於祢的智慧」,因此,上帝在人的生命以及歷史中的作為,給予引導與祝福。
2. 頌讚神真理的啟示
透過祈禱,神開啟奧古斯丁的智慧,讓他瞭解過去的屬靈知識,以及在成長階段、生命中曾經經歷的錯謬。他向神承認,需要神的幫助,好自己能夠幫助人,能謹慎的分辨異端與極端,以及避免落於邪愛的漩渦裡。
3. 頌讚神超然的智慧
(93頁)神對於人祈禱的回應有其美善的旨意,儘管神接受人祈禱的要素,卻拒絕人所希望期待的整體要求。奧古斯丁看見神這樣的回絕有祂自己的目的,使人更可以實現出他日夜期待的目標,所以奧古斯丁頌讚神統管萬事的能力。他在祈禱中尊崇神的美善,認同三一神所做的一切。
除此,奧古斯丁透過祈禱,驗證自己的一生,是如何不斷地蒙神保守與看顧,甚至他看見,幸好有神的保護,讓自己尚未跌入罪惡的深淵,因為有神的保守,使得自己不致離棄神。
奧古斯丁向人呼籲,「頌讚神」是他最追求與愛慕的。他向眾人見證,頌讚成為整個祈禱的發動者,藉著祈禱經歷與醒悟三一神,在自己生命的歷程中建立奧妙大功。祂以愛吸引、光照並幫助自己,能夠脫離罪行的捆鎖,讓自己深刻的悔罪蒙赦,以致活出真理、聖潔與榮耀的生命。祂是真福泉源!奧古斯丁因此邀請人,加入這一同敬拜見證頌讚神的行列,這是他著書懺悔錄的目的之一。
結 論
奧古斯丁寫懺悔錄是在他初作主教之時,首開先河以自傳體方式畢露自己年輕時代的罪惡,這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智慧。有人批評他這樣做是否會令人輕視自己?奧古斯丁的答覆是:願將自己的一切歸功於三一真神。歷史證明了他見證的光輝,他的軟弱敲醒許多靈魂深處的良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及省思,他對於本相的反省促進我們對自己及對神的認識,這個面向被擴張及提升。
他從祈禱中來到神的面前,享受與神和好的甜美和安息,他頌讚神的鴻恩,並向世界發出宣信,向世人見證「在我的祈禱再添讀者的祈禱。」,他如此沒有中止的祈禱,並繼續尋索神的道路。信仰的路程確實需要持續不息地面向神,以祈禱的方式就近神,向神支取神恩、神愛,如此才能幫助有限軟弱的罪人,走完世界的路程。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藉著祈禱,完成他生命的統一連貫性。他研究聖經、神學,並以神學的真理來反思哲學上的缺失,以及矛盾錯誤的思想。他對於自己的行為、思想作了深刻的分析,並能真誠的尋求神,果然,神也讓他尋見。
奧古斯丁歡喜這些發現,將其熱切的與人分享。他無懼向人袒露自身敗壞,將深入悔罪與蒙神拯救的過程見證祂的光輝榮耀,如此向我們指出一個靈命成長的面向與功效。祈禱是進入蒙福的不二路徑,奧古斯丁把他個人的經歷與領受,呈現給後世的我們,做為眾人的鼓勵及見證。
參考資料
應楓譯,奧古斯丁原著(2001).懺悔錄.台北:光啟出版社。
吳宗文譯,Gustave Bardy著(1992).聖奧斯定傳.台南:聞道出版社。
董家範譯,Rachel M.Phillps著(2005).聖奧古斯丁.台北:天恩出版社。
宋雅惠譯,Garry Wills著(2006).聖奧古斯丁—在俗世創造「上帝之城」的建築師.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黃秀慧譯,Henry Chadwick著(1987).奧古斯丁.台北:聯經出版社。
蔡麗貞(2004).我信聖而公的教會.台北:校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