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病人在疾病末期,得享身心靈平安(全人),同時也讓家人無所遺憾(全家平安),此乃需要整個醫療團隊的介入(全隊)。此時的醫療照護,不再是昔日傳統的從醫治到死亡,不只是單純參與病人生病的過程,而是還能延續到病人去世後,包括對家屬的關懷與輔導(全程)。
前 言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過程,與醫療有著密不分的關係。然而我們對於別人在此過程中有的苦難,有著什麼樣的責任,我們自己對別人與自己的生存或死亡有權利決定嗎?醫學的聖神使命是為要解決人們免於疾病的痛苦,我們真能做到嗎?
好書《人命關天》的基本論說
坊間許多倫理的書,各家學者各說有理,身為基督徒的我期待有一本由基督教觀點論述又能與現代臨床醫護結合的倫理書,終於找到「人命關天」這本精采的好書。作者是懷亞特教授,他擁有著新生兒專家、基督徒及一個凡人的三重身份。他認真研讀各家學說的論點加上他豐盛的臨床經驗,他不高調而是懇切提出他贊同與不贊同的論說。
隨著人類對基因研究的不斷深入,簡化生物論仍被普便推崇著,彷彿人類基因破解後,世界就太平,我們可以超越自我,相信人的產生是巧合,人可以定勝天地,征服許多被造的不知,進而品管控制,調控下一代的遺傳,將身體與心靈二元化,未見倫理的核心價值是超越道德、法律與有限的醫療知識以上,這種自由論的說法,我個人與作者皆無法苟同。
我非常贊成懷特亞教授的「人」論,他說:「神好比藝術家,人好比那奇妙又有瑕疵的傑作。」「醫護人員的使命是去保護傑作,免受進一步傷害,把作品復原,不做不道德的修復,並且沒有權利、自由改造基本的設計。」
心存「讚嘆」、「尊敬」、「同感」、「保護」面對個案
他的藝術恢復論,不但切中人基本核心問題,也為我掌握住護理角色的著力點。在健保與評鑑壓力下,我是否能為弱勢醫療者發聲?獻上更多的專業與時間留在床邊照顧病人?懷亞特教授期望醫護人員能常存「讚嘆」、「尊敬」、「同感」、「保護」等態度,來面對服務的每一個個案。
在嬰兒室、在我自己的小孩身上,我看見生命的變化從驗孕棒上的兩條線到嬰孩出生一刻所呈現美麗形體的不同。在磁振造影過程,許多人體組織美麗的線條一覽無遺,從磁振造影中,我們發現應該出現臨床病徵的人們,卻因為身體擁有自動修復的潛能,而如今生活依舊完好,因此我不禁要讚嘆造物主的奇妙。
對於重覆走動、隨地大小便的老人,或者行屍走肉的精神科病患,還是迷你的早產兒,我到底是用高姿態專業人士的態度,還是一份「敬愛」的心去服侍對方?
「同感」,哲學家談它是「對等關係」,而我們基督教則說「你我皆是人,都是一樣,不分你我,同在這裡,分擔痛苦。」如同在醫院,醫護人員能多一些同理心,去關懷病患與家屬的需要。按哈里斯觀點:強者可為自己的目的,奪取植物人或畸形兒的器官,基督教則不然,認為弱者應被格外保護。聖經詩篇一0三篇13-14節:「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我們當警覺我們不過是塵土出身,人類被造,是包含身、心、靈與社會多元性的,並且我們是屬「人」的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在醫院臨床中,有許多重病者、老人、殘障者常會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但聖經卻告訴我們:「你們個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此節經文強調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
負責任的愛
作者從第三章到第七章,談到生命的起源、胎兒篩檢、生殖技術與新遺傳學等。人生原本存有三個極端隱私的痛,分別是沒有小孩的拼命想要有小孩,其次是有了孩子卻拼命想拿掉小孩,最後是殘障的小孩永遠不會過正常的生活。但在醫療科技的突破下,有些不孕的問題確實獲得了改善,但在這些所謂新生殖技術的「改良精進」下,那份原創的意思,似乎變了調,衍生出來的是更多複雜的倫理問題,比如卵子與精子的取得、胚胎的處理等。
根據懷亞特教授的原則,一個藝術修復者,不是隨心所欲,而是依原來的加以創作。按著上帝的設計,做愛與做孩子是歸在一起的,因為藉由一男一女間獨特的愛,可以把DNA結合轉變成有血有肉有情緒的嬰兒,而這嬰兒就是上帝給予人們的恩賜。我非常認同這種說法,倘若人們把做愛與做孩子結合為一,他們將會更審慎看重婚姻與性行為,而非隨意放縱肉體、濫用情慾,只顧享樂不願背負任何責任,否則只會造成更多不想要的孩子而去流產,再經過多次流產後,一旦將來真正想要這份恩賜時,卻不再有機會。作者希望已婚夫妻在不製作多餘的胚胎情況下,體外受精是容許的。
人的價值與定義
產前篩檢是國家為了預防產婦生出殘障小孩,進一步造成國家負擔而有的對策之一,因此醫護人員在說服產婦做各樣產前篩檢的目的,純粹也只為了確保胎兒健康,倘若基因發現異常,往往唯一可行的治療就是流產。流產似乎解決了表面的問題,但對於造成父母心理的創傷無法估算。其實,我們應回歸原點,思考人真正的價值與定義為何?難道只因人們殘障、異常,就無存在的意義嗎?這真是可怕的染色體主義。如果過去我們曾如此做,那麼我們可能沒有莎士比亞、諾蘭這些作家產生經典作品可欣賞了。
複製技術早晚會應用於人類細胞,自由主義者不斷強調選擇權,包括對胎兒性別、種族、特性,因為這一切將決定未來人類的成就與成功,這未免過份簡化生物論。魯益師說:「人控制自然的能力,成為某些人控制其他人的能力。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將被另一個我們所取代。」
愛護比基因更為重要
基督徒當如何看待宇宙創造秩序?愛護比基因更為重要,孩子不是貨品,台灣目前已成為全世界生產率最低的國家,新一代的年輕人只想自己的成就、事業、困難,而不想為下一代捨已、放棄某些自由以及不敢面對自己的潛能,其實孩子也是一個人生命成長中很重要的元素,因為愛與被愛者互相滋長著,使得生育教養的過程蘊含著奇妙獨一的經歷。人工流產的合法化使得
人們對於生命的價值更
加輕忽。聖經詩篇一三九篇「我的肺腑是祢所造的,我在母腹中,祢已覆庇我⋯⋯我在暗中被造⋯⋯我未成形的體質,祢的眼早已看見了⋯。」別忘記胚胎就是生命,而且是極端弱勢的一群。身為基督徒醫護人員,我們並非逃避現實情況,只知道在一旁唱高調,因為我們還應該想到,當上帝關了一扇門,祂必定為我們開另一扇窗,至於另一扇窗是什麼?實際提供個案照護,如陪伴、母子的照顧、隱私等,以實現我們醫護人員對人們應有的承諾,因為愛神就是愛人如己。
難解的生死問題
書中八到十章論及死亡與善終的議題。伍迪.愛倫有句名言:「不是說我怕死,只不過死亡出現時,我不想在場。」人們因無法改善死前各種症狀的折磨,就以自由選擇自己或他人協助的方法來進行安樂死,這就如同以流產解決母親與胚胎間的問題,簡單到不行。常言道自殺者需要十足的勇氣,無論是協助或是被協助者,其實雙方在心理上,沒有一方是好過的。
對於垂死的人,作者崇尚德蕾莎修女「含著敬意的同情」理念。德蕾莎修女把小孩看作馬槽裡的小耶穌,是那樣的溫柔,令人讚嘆與尊敬;她照顧痲瘋病患與垂死的乞丐,就如同主耶穌所說的:「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讓孩子接受加護治療,到底是負擔還是有好處,我們該如何平衡呢?許多資料實證,在與專家、家長討論後,有時停止醫學治療是對孩子的尊嚴表示誠意,前提是治療可以停止,但關心絕不可停,可藉由撫摸來親近孩子。書中提到一位克里斯托弗的小孩,當母親懷孕第12週,檢查出來是愛德華氏症,父母親仍決定生下孩子。在孩子出生後的七個月中,父母與孩子間的互動,孩子如何有能力讓人們的愛流露出來,並在教會裏、在最後臨終的療養院,他是眾人心中的小天使,儘管生命很短,也很羸弱,卻深刻影響著眾多親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出神賜下的生命,是特別的傑作。
還記得我有一位朋友,頭一胎生出一位外表漂亮可愛的小女娃,但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孩子出生才廿二天,即從加護病房轉到醫學中心動手術,隔日便離世,全教會弟兄姐妹為此迫切禱告,陪伴父母同受煎熬,一起動手製作精緻的小棺材,辦追思會,不為什麼,只為這也是上帝給我們的寶貝,是生命。
全人全家全程關懷
借醫殺人、安樂死有其需求的背景與壓力,無非是社會結構改變、怕痛死、怕依賴他人、怕沒有尊嚴等,但以上理由會不會是我們想逃避問題的因應方式。更深層的思維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何在?醫護人員是否盡心盡力結合團隊,幫助病人釐清身、心、靈以及社會各方面複雜的問題,讓他們不因眼前的問題,將來過著無意義又丟臉的人生。
基督徒醫護人員應了解聖經中關於苦難的意義,如此我們在陪伴病人與家屬的過程中,才不至於跟著對方憤慨與無力,尤其當我們學習接受苦難,也必須設法消除不必要的苦難,以及不合時的死亡。作者亦提到死得其所的方法,就是現在推行安寧緩和療護,這是一個崇尚自然的照護模式,如何讓病人在疾病末期,得享身心靈平安(全人),同時也讓家人無所遺憾(全家平安),此乃需要整個醫療團隊的介入(全隊)。此時的醫療照護,不再是昔日傳統的從醫治到死亡,不只是單純參與病人生病的過程,而是還能延續到病人去世後,包括對家屬的關懷與輔導(全程)。
結 語
此書再次讓我從基督教觀點重新省思生命-因神造人奇妙、可畏有神的樣式,如此喚醒我要有愛人的動機,珍惜每份生命,並以來服事上帝。不但要敬重每位病人,看重各樣脆弱迷你生命、殘障、老疾、臨終者的需要,以捨己的心態,用專業來分擔同為人類肢體的苦難,想盡辦法作藝術的修復者,來保護上帝的傑作,使他們不受傷害,能盡量復原,灌注盼望,期待復活充滿希望的日子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