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哪,要留心我說的話,因為得到它們,就是得著生命有了健康⋯你的生活型態是由你的思想鑄造的。」箴言4:22-23(聖經現代中文譯本)
前 言
19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召開會議時,就提醒各國衛生署當以「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為施政目標;我國於是在1995年實施了引發全世界矚目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此舉讓我們目睹某些疾病是可以透過高科技醫療得到治療或緩解,藉由健保的策略,更顯著的提昇國人就醫的權力和便利。然而,我們也發現更多的慢性病是源自於生活方式的不健康( 周,1994;陳,1997;Chen et al., 2006),這些慢性病卻不是健保可以根治的。加拿大衛生署的統計指出:人類的健康狀態主要受四項因素的影響,其中生活方式是主因,其餘三項包括生物遺傳、環境、和醫療服務的質量與取得方式(Chen et al.,2007)。近二十年來,臺灣隨著國民所得的提升,醫療科技的進步,大幅改善後三種影響人民健康狀態的導因;然而,卻仍然無法有效減少民眾採行不健康生活型態的策略。當我們看見過重的兒童和肥胖的成年人比率,緊追歐美逐漸上升之際,或是十一歲小六生因久坐少動的習慣過長,出現痔瘡;十六歲高中生,因長期飲食不當出現結腸大腸癌;二十歲大學生也因長期飲食與運動不正常,出現肥胖引發心肌梗塞等問題,這些原本比較容易發生在老年人口群的疾病,如今卻不斷的浮現在年輕族群,這是我們社會整體的隱憂,也是影響全民健保提供適當服務品質的困境。
多年來筆者一直有些問題環繞腦海中,包括護理人員的生活方式有比一般民眾健康? 有信仰的民眾有比較多健康行為嗎?如果有,那麼基督徒屬性的民眾有比較多健康行為嗎?因此,前者已經在筆者早期的研究探討中檢驗過,感謝主!在統計上顯示護理人員是比民眾有較多的好習慣。本文所要呈現的是有信仰的人是否有較多的健康行為,由於自己在這個議題上才剛萌芽,過去又疏忽採取較嚴謹的研究方法,因此,充其量本篇只能當作拋磚引玉之用,希望未來有更多弟兄姐妹能夠一起從實證或科學的步驟,來顯示信仰是否給人類帶來對健康有益的行為。
健康促進行為
當我們提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時,通常包括健康促進的概念(health promotion),簡單的說,健康促進是指人們基本上還是健康時,為了活的久、活的有活力、活的有品質;為了避免過早得到慢性病、避免過早死亡,而致力於發展社區和個人層次的健康行動,其中包括促進環境的健康和執行適當的公共政策,並建立個人健康的生活方式(Chen et al.,2006)。有關健康促進的研究與活動,近十年來已是醫療體系、公共衛生與護理領域之學者相當熟悉與關心的主題。研究顯示許多疾病都可以經由事先預防來加以控制及改善,繼而降低疾病的產生,所以指導民眾落實「健康促進」的行為習慣,是目前醫療體系相當重要的議題。文獻也指出從事健康促進活動,例如,每天規律吃三餐、每天吃早餐、適度運動、每天睡眠7-8小時、維持理想體重、不抽煙、不喝酒或僅少量飲酒、不吃檳榔等八項生活方式,則可改善健康狀態及延長壽命(Chen et al., 2007; Chen, etal., 2006; Thompson et al., 2004)。
筆者近十年來,一直從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角度探究什麼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說哪些行為習慣會影響健康狀態;於是「成人健康促進量表」和「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陳等,1997;Chen et al., 2003)就這樣形成了。成人健康促進量表(陳等,1997)是依據920位台灣地區18-65歲成人所建立之成人健康促進行為評估量表;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則是依據1128位台灣地區12-18歲青少年所建立。兩份量表均含六個構面共計40項行為,以成人量表為例,分別是1.營養行為:包括吃早餐、每日三餐時間和量都正常、飲食中富纖維質的食物、每天喝水至少1500cc、每日進餐選擇包含五大類食物等5個子項。2.健康責任:包括檢查膽固醇、量血壓並知道結果、和醫護人員討論與健康照顧相關的事、至少每月一次觀察自己身體有無異狀、參加健康照顧方面之課程、不吃含人工添加物的食物、做運動時會測自己的脈搏、及看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說明等8個子項。3.自我實現:包括欣賞自己、對生命充滿信心及樂觀、朝積極方向去成長及改變、知道自己的優缺點、知道生命中重要的事、重視自己的成就、每天都充滿樂趣及挑戰、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等8個子項。4.人際關係:包括樂於和親近的人聯絡、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常和親密朋友在一起、對別人表現關心、和所關心的人保持聯絡、和親近的人討論個人問題等6個子項。5.運動行為:包括每週至少做三次伸展體操、每週至少做三次劇烈運動、參加有人指導的運動課程或活動、參與具娛樂性質的運動等4個子項。6.壓力處理:包括每天找一些時間放鬆自己、每天有15-20分鐘的時間放鬆、知道生活中的壓力來源、注意控制體重、注意自己不愉快的情緒、每天睡眠6-8小時、有計劃的安排作息時間、對不合理的要求能恰當反應、讀有關促進健康的報章雜誌或書籍等9子項。
雖然兩份量表都含六個主題和四十項行為,但是由於年齡層不同,所要突顯的健康行為仍有差異。不過兩份量表在信、效度方面均具達可接受之程度(Chen et al., 2006; Yang et al., 2006),因此,至今使用這兩份量表的學者和研究生,包括國內外人數已經超過數十位。以下的報告也是根據上述工具,以某醫學中心的成人訪客和北區青少年之抽樣樣本作很初步的分析。
有信仰的人其健康行為比較好嗎?
雖然有許多研究顯示宗教信仰對健康有正向的影響,但是很少探討信仰與執行健康行為之關係。例如,Larson、Larson與Koenig(2002)以統合分析42篇涵蓋12萬多名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發現在控制人口學、生理醫療與社會心理學等因素後,宗教參與可以延長的壽命。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工作小組在一項涵蓋18個國家的研究中發現,宗教/靈性與整體的生活品質有顯著相關,一份追蹤28年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每周上教堂者比不上教堂者,死亡率下降36%(Strawbridge et al., 1997),參加宗教活動比不參加者,壽命增加7年(蕭、黃,2004)。
從表一我們可以看見有信仰且信仰參與程度越高者,其六項健康促進行為之平均得分,包括營養、健康責任、自我實現、社會支持、運動、和壓力處理行為都高於無信仰者;若將無信仰者與低程度信仰者歸成一類,將普通信仰與高信仰程度歸成一類,從表二則進一步說明兩組在student t-test的統計分析中呈現,在壓力處理(t= -2.02, p<.05)和社會支持(t= -2.52, p<.05)兩個層面中,信仰程度較高者其健康促進行為得分也顯著的較高。蕭(2005)也曾經分析1268名護理學生,發現自認為有信仰者其健康促進行為也較無神論者有更多的執行頻率。
感謝主!雖然以上資料來自不是專為本次的主題所做的研究設計,雖然這些結果無法呈現哪些種類的信仰有比較高的執行頻率;然而,在台灣屬於基督信仰的比率原本就很低的環境,此結果已經隱含未來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探索的方向了。
基督徒護理人員的健康行為足以成為週遭親友的典範嗎?
翻開聖經仔細考察不難發現,其實上帝早就引導人類如何過健康的生活了,特別是在飲食、運動和壓力處理等三個層面的行為上。然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實在有太多人的生活方式遠離經文的內涵了,原本只要跟著做就可以輕易獲得健康,如今我們卻要進行許多所謂的科學實證研究,來證實均衡飲食、或運動的重要。聖經中有關食物的教訓包括「⋯我要你們管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我供給五穀和各種果子作你們的食物。創1:28~29」,後來神又交待「從前我把蔬菜給你們作食物,現在我也把這些動物給你們作食物。創9:3」;「神說,看哪,我將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1:29」,再如馬太福音(馬6:31~32)也強調「所以,不要憂慮吃的、喝的、穿的,這些事是不信的人所追逐的」。你看,神老早就教我們要先以五穀蔬果為主食(碳水化合物),其次才加入肉類(蛋白質),祂邊創造、邊修正怎麼吃才是對人類最恰當的,好叫我們不偏食,而且越簡樸越好。這不就是今天無論國內外營養學專家或衛生署的政策,都鼓勵民眾選擇健康飲食的內容嗎?
此外,人不能只知道吃啊,還要注意「不要懶惰,要努力工作,羅:12:11」,要經常讓身體動一動才能看見成果。努力付出勞力的過程也必須學會採取適當的休息(尤其睡眠),休息與睡眠是有效處理壓力的方法。你看「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詩127:2」;「我必安然躺下睡覺,因為獨有你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詩4:8」;「你躺下必不懼怕,你躺臥睡得香甜。箴3:24」。聖經裡面有許多提醒我們當休息和獨處靜坐的話語,例如「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箴14:30」;「我沒有坐在宴樂人的會中,也沒有歡樂,我因你的感動,獨自靜坐。耶15:17」。
聖經這樣教育我們,從護理課程也學了不少有益健康的行為;然而,我們都過著健康的生活?例如,每天吃早餐、三餐均衡、規律運動、能夠處理壓力?我們的家人有受我們的影響也過著健康的生活?典範真的很重要,因為人類許多行為是模仿來的,如果我們護理人員有實踐健康行為的典範,不但自己的健康狀態受惠,更多的病患、家屬、以及我們週遭同事、和親人也都會有正面的影響。許多有影響力的前輩或學者,都一再強調父母、師長或專業人員要有角色模範,例如,培育出多位院士級孩子的李澤藩先生(李遠哲父親),在其「掌聲背後」有細膩的敘述父母要做好榜樣;大前研一(2006)在其『Μ 型社會的來臨與因應』一書中強調,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生價值⋯)都外包出去;再如,數百年來猶太醫學專家也認為:家長不應該輕視孩子的早餐、選食不當、讓孩子吸二手菸、輕視與孩子的溝通、讓孩子便秘、限制孩子運動⋯(金,2006)。透過上述經文、專家的建議、和學者的研究,讓我們成為具有健康行為典範的專業人員,這是一種使命也像是社會運動,加油!
參考文獻
大前研一(2006).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台北:商周。
金鑫(2006).傑出猶太人—枕邊書.台北:正展。
周神助(1994).敬虔與健康.台北:校園書房。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中文量表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7(5),14-24。
聖經公會(1981).聖經現代中文譯本.香港:作者。
蕭雅竹、黃松元(2005).靈性健康量表之建構及信效度考驗—以護理學.實證護理,1(3),218-227。
Chen, M. Y., Hsiao, Y. C., & Gau, Y. M. (2007). Comparisonof adolescent’s health-related behavior in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 The Journal of NursingResearch, 15(1), 1-10.
Yang, R. J., Wang, E. K. Hsieh, Y. S., & Chen, M.Y.(2006). Irregular breakfast eating and health status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BMC Public Health,6:295
Chen, M. Y, Wang, E. K., & Chang, C. J. (2006). Crossvalidation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AdolescentHealth Promotion scale among overweight andnon-overweight adolescents in Taiwan. PublicHealth Nursing, 24(6), 546-551.
Chen, M. Y., Wang, E. K., & Cheng, Y. J. (2006). Adequatesleep among adolescent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with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BMC Public Health, 6:59
Chen, M. Y., James, S. K., & Wang, E. K. (2007). Comparisonof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betweenTaiwanese and American adolescents: A cross-sectional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Nursing Study, 44(1), 59-69.
Chen, M. Y., Wang, E. K., Yang, R. J., & Liou, Y. M.(2003). 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scale: Development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Public HealthNursing, 20(2), 104-110.
Larson, D. B., Larson, S. S., & Koenig, H. G. (2002).Mortality and religion/ spirituality: A brief reviewof the research. 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36, 1090-1098.
Strawbridge, W. J., Cohen, R. D., Shema, S. J., & Kaplan,G. A. (1997). Frequent attendance at religiousservices and mortality over 28 years. America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6), 95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