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年,地球村的形成,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到不同的國家進修學位;世界各國對於跨文化教育愈來愈重視,教師將面對愈來愈多元背景與族群的學生,如果學生的母文化與學校主流文化有差異,教師又缺乏文化知能,就很容易誤解或低估學生的行為表現與學習能力。
在護理人員基督徒團契擔任志工的Jamison博士,十分推崇基督教學精神,並傳遞教學如宣教的使命;她提到自己的兩次深刻經驗,第一次當她還是跨文化教育生手時,面對一位外籍學生近距離(1英呎內)大聲對她說:「妳不喜歡我!」,Jamison將辦公座椅後退一步,自認一學期來總是寬宏大量地評估與教導,並不明白學生為何會有此想法?學生說:「我就是知道妳不喜歡我!因為在談話間妳總是退後離我遠些,就像剛才所做的一樣!」。Jamison認為自己的退後純粹是對近距離感到不適,並不是不喜歡學生,她感謝學生指出她所未見的盲點,也警覺到自己身為基督徒老師,若是能夠考量文化差異,在跨文化的教學上會做得更有效率。另一次的經驗是在多年後,擔任行政職時接到外籍學生在初次臨床課程就被當掉的申訴,在處理時發現師生間因文化差異產生某些誤會,她對於來不及改善此結果感到難過。在眾多的同類事件中,讓她更多地思考基督徒教師應有的文化敏銳性。耶穌基督降世為人,不論是面對猶太人和異教徒、富有的和貧窮的、希臘人和羅馬人,都能發揮有效率的教導。祂完全融入猶太當地的語言、風俗習慣與價值觀等等情境,進而完成了救世大使命。因此身為基督徒教師的我們也應效法這種200%跨越神人的精神,學習並尊重雙方文化、裝備自己來更容易地幫助對方(Lingfelter & Mayer, 2003)。
面對跨文化的外籍學生,Jamison博士綜合其多年學習經驗,歸納出5項對教師的建議:
1. 僅管有一些文化認為提問是對老師的不敬,教師仍應主動導引學生發問。
2. 常問學生:「我能怎麼幫你更懂些?」,幫助學生有機會回應,並視需要建立追蹤約定。
3. 觀察學生行為模式,以了解其真實情況,避免僅以個人主觀文化解釋不同文化之行為。
4. 當學生遇到思考、語言或其他文化問題時,與學生共同訂定作業繳交或課程完成期限(有些文化把學業不及格看成是極大的羞恥)。
5. 評估學生個人價值觀並警覺其壓力承受度。(Lingfelter & Mayer於2003年所介紹的文化基本價值簡要問卷可供參考)。
黃文燊(2008)在探討外國學生跨文化適應之質性研究中發現,外籍學生會受個人(語言能力、飲食習慣、國際經驗、人格特質、文化衝擊等)、群體(與當地學生的人際互動、學生對外籍學生國家的刻板印象、以及對待東西方外籍學生的差別待遇等),及組織(學校所提供之社會支援、在學校差別待遇、居住環境等)而影響其跨文化適應。回想起自己在30年前赴美接受航空護理課程訓練時的異國學習經驗,當時班上只有我一位外籍學生,因為是首次出國,對課業考試、生活習慣與語言隔閡..等等均產生適應上的壓力,所幸受訓的學校及班級師生都考量到文化差異,不但為我安排了一位華裔教授夫婦擔任生活輔導顧問(至今已成忘年之交,每年保持聯絡),師長同學們也在課程複習、飲食交通、野外求生…上給予許多的照顧與協助,從其中三件事就可看出師生們的跨文化素養:1.第一次週考時,教師說我可以不用在教室參加集體考試,可到教師辦公室單獨考,遇到題意不懂之處可隨時提問,以免因語言文字差異而影響成績,雖然當時我婉拒了這個美意,但至今仍感念老師們的貼心。2.兩位教師分別邀我去家裡用餐、參加教會的主日崇拜,並邀請我上台介紹台灣及我個人的信主見證,讓我深深體會主內一家的溫馨。3.學期結束時,師生們安排我第一位上台領結業證書,並獲頒「終生榮譽學員」獎及特別製作的紀念衣一件,且受許多老師同學的擁抱拍照,這些預先設想、充分準備與尊崇禮遇,都將跨文化素養發揮極致,讓我的異國求學過程不只專業精進,也經驗到不同文化環境中的施與受。
哥羅西書3章11節提到: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馬太福音25章40節也提到: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在在顯示出耶穌基督看重每一個人,基督徒教師若也看重每一位學生,尤其是跨文化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就是在服事主了。
參考資料
黃文燊(2009).獨在異鄉為異客-外國學生跨文化適應之質性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Jamison, S. L. (2010). Called to Teach - Consider culture.Journal of Christian Nursing, 27(2), 72.
Lingfelter, S., & Mayer, M. (2003). Ministering crossculturally. Retrieved January 12, 2012, from http://www.knapptyme.com/index.php?module=viewitem&item=14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