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遞愛與關懷
作者:周傳姜 長榮大學護理學系(所)副教授兼主任 發佈時間:2007-09-01
在午餐禱告前,韓教士特別以廣東話閱讀一段經文,雖然我聽不太懂,但她老人家在中文聖經上逐字點著、唸著的認真模樣,讓我差一點落淚。
前 言
護理是一項助人的專業,從事護理工作者,除了應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外,對服務對象付出愛與關懷,更能撫慰人心也特別能顯出護理的價值。面對台灣社會族群越來越多元化,護理人員有更多機會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有效地付出愛與關懷,達到最高的護理目標,是值得我們探究的。除了跨文化護理理論之運用外,海外宣教士跨文化傳遞愛與關懷的豐富經驗,也是值得護理人員探討與參考的。本文是筆者最近訪問挪威,參觀宣教史料檔案室及拜訪退休宣教士的經驗分享,也為跨文化傳遞愛與關懷經驗的研究跨出第一步。
參觀史料檔案室
位於挪威奧斯陸的Fjellhaug School ofMission,培養出相當多的海外宣教士,很難得的是, 此行得以進入Mission Museum的檔案室參觀。檔案室的牆壁兩邊懸掛的是自十九世紀以來,差派往各國的宣教士照片。置物架上擺放了許多待整理的文物,其中,非常吸引我的是清代印製的街頭傳道福音海報及小冊、聖詩,也有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如鳳冠霞帔、櫃子、擺設、祭祀用物等等。這些經千里迢迢、遠渡重洋被運回來的東西,在宣教士們長短不一、深淺有別的異文化生活體驗中,代表的意義和背後的故事如何?令我十分好奇。在另一個房間,放的是宣教士們的日記、照片、報告等等,資料依照國別及年份存檔。部門負責人Professor Erik Kjebekk拿出一些標示已模糊、不知如何歸檔的台灣老照片,請我幫忙看看。有些相片上有文字,有些照片上的人是知名人士、依其外觀可大約推算出當時年代,經由我的翻譯和解釋,Erik露出了笑容。好有成就感!我真想拿一年休假來此當義工並搜尋護理宣教相關史料。
Erik看出我對歷史的濃厚興趣,特別送我他的兩篇手稿,其一是記載1891-1949年挪威宣教士在湖北和河南的事工;其二是和差派海外宣教士有密切關係的Layman’s Movement in Norway. 資料中記載,挪威人對中國福音的負擔是受到內地會戴德生牧師的影響,當時內地會在歐美發行China’s Millions 雜誌,部份文章被翻譯成挪威文,激發了他們對中國宣教的負擔。1891年Norweigian Lutheran ChinaMission成立(後改名為Norweigian Lutheran Mission,NLM),同一年差派八位男女宣教士前往中國湖北,截至1948年為止,NLM總共差派240名宣教士到中國(此數字不含其他組織的挪威宣教士),當中有不少具有醫護背景(Kjebekk, 2007)。1949年共產黨統治大陸,部份挪威宣教士轉往台灣繼續福音事工。例如:受到大家愛戴、曾任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並於護校任教的徐賓諾,即是一位具有護理背景的男性挪威宣教士(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2005)。
拜訪宣教士
此行共拜訪了七位海外宣教士,包括雷德禾牧師(Rev. Hans Tore Leithe)夫婦、侯士利校長夫婦、Christopher Woie牧師夫婦和韓碧玉教士。雷德禾牧師是NLM資深宣教士,到過非常多國家,異文化環境生活經驗豐富,他分享了許多當面臨情況不明的困境時,如何倚靠神,運用智慧、勇氣與毅力度過的事件。雷師母是一位護理人員,曾與雷牧師在印尼宣教多年,也加入過當地醫療服務團。雷師母說當她與德國籍小兒科醫師一同在印尼工作時,不是以彼此間共通的英語溝通,而是以大家都聽得懂的當地話溝通,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雷師母目前仍是加護病房資深護士,她的言談舉止自然流露出愛與關懷,令人如沐春風,其極具效率的時間管理和生活安排也非常值得學習。
我在教會巧遇曾任台中瑪里遜挪威學校校長的侯士利夫婦,他們非常熱情地邀我到家裏喝下午茶。在侯校長家玄關,掛著的是台灣朋友送的字畫,在起居室裏擺放著他們在臺灣的生活相片,夫婦倆興緻盎然地與我們分享在台灣的種種,侯校長酷愛登山,還展示了登玉山的雄姿,也拿出珍藏的台灣駕照,述說在台灣開車的種種奇遇。當我表示我知道他們聊到的人或到過的地方時,當場氣氛High到不行,真是一見如故。曾在香港服事多年現已退休的韓碧玉教士,她的家佈置的非常有中國味,一幅提了字、專為她畫的國畫掛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韓教士的廣東話十分流利但不黯國語,因為曾經到過台灣,見到我也倍感親切。她分享了在香港貧民區的工作經歷,剛開始因為語言隔閡和環境不熟悉,曾遇過數次幾乎致命的危機,感謝神的保守,都安然度過。當天,在午餐禱告前,她還特別以廣東話閱讀一段經文。雖然我聽不太懂,但她老人家在中文聖經上逐字點著、唸著的認真模樣,讓我差一點落淚。據她表示,目前每天都會讀中文聖經。實在很想跟韓教士多聊聊,可惜當日另有行程,臨走前,她微笑著說:「若沒機會碰面,我們就在天堂見了!」這句話讓我想起去年在印度,一位小女孩對我講過同一句話,很盼望還能有機會去看這在地球兩端的一老一小。
曾在曼谷宣教, 目前為當地教區負責牧師(Sokneprest)的Christopher Woie詳述了Deaconea(服事善工)的意義、挪威教會和政府配搭服務社區的模式演進,也談到面臨日漸增加的新移民、異教徒及社會日趨多元價值觀帶來的挑戰。Sokneprest Woie家中有不少泰國擺飾,藉著介紹擺飾,Sokneprest Woie夫婦重溫在遠東生活的點點滴滴,經歷雖然有苦有樂,他們一直是十分愉悅地分享著神的恩典。
結 語
這一次挪威行,得以看到海外宣教歷史檔案並與返回母國的宣教士一敘,心中十分激動。猶記1997年我取得博士學位返國,當時就立下心願,想要訪問退休的海外護理宣教士,追溯現代護理發展的脈絡和文化碰撞下的決策與影響。那時只想到英國和美國,也一直因故沒能實現願望,今日竟在挪威踏出了第一步。過去想的是挖掘史料、還原真相,今日我則想以傳遞愛與關懷為探索歷史的主軸,因為若失去了愛與關懷,護理專業發展再精深卻不能感動人,也是枉然!
參考資料
Erik Kjebekk (2007) Some informations on NorwegianLutheranMission and the Work in Hubei and Henan1891-1949. Unpublished Manuscript.
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2005).生命的服事埔基護校紀念專集.南投: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