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馬太福音第五章談的是有一群人來到山上,這群人除了門徒外還有許多好奇的人來跟隨。耶穌對門徒來宣告祂的祝福,我們稱之為「恩典的祝福」,也就是天國八福。
一、天國八福的再思(太五1~12)
我們一生的歲數跟神所要量給我們的永恆生命相比,永恆就像是看不見盡頭的鋼纜,你永遠不知道鋼纜的盡頭在哪裡,而今生跟永恆的比較就好像你拿起一把刀在鋼纜上畫一條線,這個刻痕跟永恆相比顯得多麼的微不足道。我們的今生是何等短暫,但人卻常常因今生所看見的發出哀嘆、抱怨,陷在自哎自憐當中。然而 神的兒女不要被蒙騙了,神的兒女只要思想到 神所為我們預備的永恆生命與天上美好的家業,那麼今生所受的苦楚就變得微不足道了…。今天透過八福要再次來思想我們所得的福份。
八福,原文中的第一個福與最後一個福是現在式、也是主動式,但第二個福到第六個福是未來式、也是被動式,這是告訴我們天國的福份「已經」降臨了,但是「還沒有完全的實現」。換句話說,我們已經在享受那個福分,但是直到永恆才會完全的實現。因此,如果今天有一個人,他的身體沒得到完全的醫治,但他知道總有一天會得到完全的醫治,在新天新地的時候,再也沒有眼淚、沒有死亡。 神每一天都與我們同在,我們的身體是榮耀的身體。所以不要被現在的困難或是身體的軟弱所擊倒了,也不要被現在的困境沒被解決而自艾自憐、失去信心,反要為現在所享有的來感謝 神,為 神已經醫治或解決的百分之20、百分之30來感謝祂,因為那沒被醫治或解決的百分之70、80總會實現,天國的福分已經臨到並且未來會完全的實現!這是今天第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第二個重要觀念: 神給我們的常常不是屬世的福分,而是一個屬天的福分。神告訴我們,我們與屬世的人是不一樣的,怎麼個不一樣呢?
1.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甚麼是虛心?就是之前所講的那些稅吏、那些罪人,他們不管人的眼光,就是把握機會來到耶穌的面前,渴慕 神來觸摸他們、渴慕領受從神而來安慰造就的話語。一個虛心的人就是承認我現在是枯竭的,是心靈破碎的,是何等需要 神的幫助…,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什麼時候我們以為已經得著了,什麼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靈性走在高峰,那就是最危險的時刻。我們要無時無刻的感受到「我們需要 神」,因為離了 神,我們什麼也不能做!我們承認我們每一天都需要 神的恩典,我們每一天所需要面對的挑戰可能都不是我能預期。可能在今天晚上我用盡心力完成一份報告,期待明天護理長會以肯定或安慰的話語激勵我;或者她不必說話,只是拍拍我的肩膀,我都心滿意足,覺得所付出的勞力是值得的…,但是沒想到所得到的回應卻是完全相反。如果我們每天早上都來到 神的面前禱告說:「主啊!我不知道今天會遇到什麼樣的回應,我何等需要祢的幫助!我今天若得到護理長的肯定,我感謝祢!因為不是我自己做成什麼,乃是祢的幫助,祢榮耀我,使我能夠榮耀祢的名。但萬一不是呢?我也感謝祢!因為我知道我是心靈破碎的,每一天我都需要祢。」所以我們不是為著別人的肯定或讚美來活著,我們活著乃是為了主。我不能做什麼,所以我是虛心的人,我渴慕 神在我的生命中掌權,明白祂的心意並按著祂的旨意而行…,而神說這樣的人,天國是他們的!
2.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4)—什麼是哀慟?哀慟就是我們深知道沒有辦法靠著自己來活出 神所要求的標準。我們可能在護理養成教育中學習到一些心理諮商、同理心的技巧,但是我們也知道用這些技巧來幫助人實在有限,即便我們想要藉此助人來博得 神的歡喜、達到 神的標準,其實都不容易。哀慟的意思就是「不要再靠自己的努力」了!承認我們需要 神每天來更新我們,讓我們今天活著與昨天不一樣、明天活著的比今天更有進步!讓我們為著自己沒有辦法做到的哀傷悔慟,我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尋求 神的安慰。
3.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溫柔是甚麼?就是學習耶穌的榜樣,心裡溫柔謙卑、不跟人爭競。我們常常有很多的理由可以理直氣壯的跟我們的護理長、我們的同事來說道理,但是如果我們翻開福音書,我們會看到:當耶穌受到逼迫時,常常出現的字眼是「耶穌退到曠野」。許多的事當下不要做任何的辯論,我們只要把主權交給神,因為申冤在主,或許事後有機會時,再來說清楚、講明白。耶穌給我們的榜樣就是心裡柔和謙卑,祂退到曠野,享受跟神的同在。學習在安靜中讓神親自用祂愛來纏裹我們,使我們重新得力!
4.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慕義是什麼?慕義是照著神的旨意去生活。但是當我們在曠野時是饑渴的,要如此行很不容易。舉例來說,有時候我們聽牧師講道是有壓力的,牧師不用輪三班,我們在職場輪大小夜班,牧師還要我們饑渴慕義、照著神所求的標準生活,這有多難啊!但是神都知道!神知道在曠野的饑渴中要活出那樣的標準是有困難的,但是神應許我們:尋求祂我們不會再飢、不會再渴,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來尋求祂?相信祂是在曠野中開道路、在沙漠中開江河的神!我們可以來經歷祂!
5.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為什麼耶穌會這樣說?因為何西阿書六6記載「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意思是神看的不是外表,神看得是內在。我們的內在是否真的去愛人?我們的內心是否真實的去關心我們的病人?神看的不是外表的敬虔,所以即便教會中的牧師不明白我們在忙什麼,弟兄姊妹也不明白我們有時因為輪班無法穩定聚會,甚至周圍的其他人都在看我們是不是一位好的基督徒,但神不看這些!神所看的是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有沒有真實的用祂的愛去愛人、去憐恤人。有些人可能會說:「牧師,我自己都快枯竭了,怎麼去愛人?」但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以賽亞書十二3也說:「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所以不要再靠自己了,因為靠自己一定會枯竭,唯有從天上寶座而來的活水泉源永不斷絕。當我們愛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就是來到神的面前,讓自己成為祂的管道,這是信仰中很關鍵的秘訣!當我們越愛不下去、越關心不了的時候,神反而要我們越發去愛人、要我們越發走出去關心人,這是很違背常理的。但就在我們去關心人的時候,神的愛就先來滿足我們,以致於我們先被祂的愛充滿,就除去一切的軟弱與枯竭!我們的愛就會源源不絕的出來,就能繼續靠著神的憐恤而生活。
6.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 神(太五8)—清心是指我們心中的純潔,而非外表的聖潔而已,比起外表,神更看重的是我們內在的動機是否正直不詭詐。就像撒母耳去膏大衛的時候,大衛的幾個兄弟他都看過了,但耶和華告訴撒母耳「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今天神為什麼驗中了大衛而非他的哥哥?其中一個關鍵點是大衛的心被神悅納。今天不在我們做了多少事,而是我們的心是否被神悅納?是否渴慕被神點燃?讓我們的心是單純的、是渴慕神的!
7.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太五9)—我們被呼召不僅只是單單的來享受神,而是進入人群當中成為一個福音的出口。我們不單單只是神兒女的身分,還有另一個身分就是神的管家。而神的管家所要的就是忠心,完成主的託付,在我們身上最大的任務就是像亞伯拉罕一樣,成為萬國萬民的祝福。怎樣將亞伯拉罕之約帶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呢?就是願意勇敢的去傳福音,不看自己的軟弱。有一件千真萬確的事情,那就是當某一天你的心情非常不好,有一個秘訣會讓你的心情變好,就是去傳福音!當你傳的對象信主了,那麼那一天你的心情會特別好,不僅如此,天上的天使天軍都要歡喜快樂。所以讓我們成為一個祝福的管道,努力的去傳福音,把人帶到神面前修復關係,這是一個使我們靈裡得到喜樂的關鍵秘訣!
8.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10)—為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我們的生活能夠活出神的心意,願意讓我們生活的標準不會因為旁邊的環境來降低。神的標準永遠就在這裡,但要活出來會遇到很多的掙扎、試探。各行各業都有許多的灰色地帶,或許你願意堅持那個標準活著,但有時在堅持中就受到了逼迫…。傳福音也是如此,不傳時別人對你不會有什麼惡意,但當你去傳的時候,別人就用高標準在看你的表現。但是如果真實的為義受逼迫能夠使你與神的關係有所突破、讓你的信心提升的話,你願不願意去冒險?有人寧願用所有的服事去換取與神的關係,那個關係一旦抓住了,其他的一切都是其次的了。
甚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得著上述這些神早已給我們,而且陸續要給我們的福份!
二、門徒的特質(太五13~16)
耶穌傳講八福的宣告,要我們不要懷疑自己是何等蒙恩且有福的人,但我們在世上該如何活著呢?耶穌告訴我們說:你是世上的光、世上的鹽。耶穌並不是說你「要」做世上的光,你「就是」了!你的本質就是光、就是鹽,所以你要將你的本質顯露出來。城是造在山上的、燈是放在燈台上的,你是無法隱藏的。然而我們的光是何等的有限,是因為真光照耀,我們才有光!我們的光又是何等的微弱?所以神不要我們一個人孤軍奮鬥。耶穌來到世上,給了我們榜樣,祂找了祂的團隊,訓練了門徒,一起在天國的服事上有份。所以我們要彼此幫補,神把我們擺在一起絕不是偶然,讓我們一起禱告、一起來見證神在我們的服事中、生命枯竭時,是如何引領我們,讓我們為主勇敢做見證。
三、耶穌的恩典(太五20,48)
耶穌為何說:你的義,即你所活出來的行為,如果不能勝過那個常常禁食禱告、守摩西律法、甚至對聖經很熟的文士與法利賽人,就不能進天國?耶穌要表達的是什麼?原來耶穌再次提醒我們:祂看的是人的內心與動機,不在外表。但是你可能會說:我做不到!要向天父一樣完全,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又回到了天國八福的第一福「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們只好承認說:「主耶穌,離了祢我什麼都不能做」,我們今天若能被天父視為完全人,那是因為我們藏身在基督裡,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每一天來到耶穌的面前尋求祂的恩典,而這樣的福份已經臨到,而且一天比一天更加的完全、更加實現!你領受了神在你生命當中的祝福嗎?把你生命的主權完全的交給神吧!(本文為「護福邁向三十週年感恩退修會」專題信息,經講員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