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台灣社會型態及家庭結構的急遽轉變, 家庭照顧功能逐漸減退,家庭制度已不再像以往穩固,對長者的照顧責任已由家庭轉移至長期照護機構。在「護理之家」實際參與醫療團隊的服事,能夠了解老人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和困境,也激起長期照護的靈性安適特殊照護,靈性可以支持老人面對與調適非預期中的事件,靈性安適可以減少病患的痛苦,給予正向的影響,協助病患找尋生命的意義與目標。筆著以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四大層面的整體評估方式來收集此高齡長者的靈性安適資料,再以楊、顏、陳(2010)靈性安適四大鑑定性特徵來評估一位高齡長者,擁有虔誠的基督信仰,有著正向的人生態度,分析其靈性安適的狀況,並附帶聖經經文之見證,以強化此個案靈性力量的源頭。
文獻查證
與靈性相關的定義
針對靈性的定義,趙(1998)整合多位學者的建議,將靈性定義為一個人思考存在的意義,其包含有人內在豐富的源頭和意識體會到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靈性意味著一個人尋求和表達自己與至高者有意義的連結(Barnum, 2003)。杜(2003)認為靈性是個人對生命最終價值所堅持的信念或信仰,而個人堅信的理念是個人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思想依據,讓個人覺得他的行為是對的,因此心理不會不安或焦慮。McSherry(2001)總結人類靈性三個共通點包括賦予生命目的與意義、引導人類價值取向、和幫助人類自我超越。
針對靈性安適的定義,靈性安適即透過與自己、他人、藝術、音樂、文學、自然、或與超越自己的神連結,去經歷並統合生命意義與目的之能力(NANDA/高,2009-2010)。靈性是人內在的本質,一種超越人生有限的思想動力,靈性的充實可藉由個人與天、他人、自我、及自然環境等四種關係的融合獲得滿足(林、劉、陳,2008)。針對靈性困擾的定義,顧(2005)將靈性困擾定義為一位癌症患者經歷負向的心理狀況,和健康照護者、神、傳統價值、宗教信仰有矛盾關係,及很難處理死亡相關議題。針對組織團體靈性的定義,人的行為受到心靈及意識的影響,人與人間互動場域,組織靈性的培養與提升,能安定組織人心,增進成員間的合諧與圓融,降低員工流動率,增強員工對組織的向心力(王、洪,2008)。
靈性安適鑑定性特徵
楊、顏、陳(2010)表示靈性安適具有以下鑑定性特徵:1.主觀認為具有幸福感:對目前的生活感到滿意及愉快;2.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正向的接受個人生命的意義及目的;3.能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其所有的關係:愛自己也愛別人,並且能自我突破與成長,能真誠的對待任何的對象;4.擁有內在的資源能量:包括個人內在的能量來源、自我覺醒、自我意識及社會、宗教的支持力量來源,此為個人的生活原則、生活的力量源頭。
靈性安適案例
一、基本資料
個案73歲,女性,喪偶,國中畢業,年輕時在木材公司當會計,入住機構前獨居在台北,案次子住高雄,其他子女分住在國外,因罹患卵巢癌、子宮頸癌,領有重大傷病卡,宗教信仰為虔誠基督教徒,經濟來源依賴兒子。
二、家族史
父親是牧師,雙親在十幾年前過世,因自然衰老而過世享年102歲,家族並無任何嚴重疾病。個案育有2子2女,各自成家立業。
三、疾病史及發病過程
個案無抽煙、喝酒、吃檳榔不良嗜好,也無藥物食物過敏史。於三十年前罹患卵巢癌,2005年因子宮頸癌開刀治療。100年9月因腹部疼痛,到北部某醫學中心,腹部斷層掃瞄為腸穿孔,開刀放置腸造口,又發現有解血尿情形,膀胱鏡檢查為膀胱穿孔,後再一次開刀治療,目前左側有一PCN放置,開刀麻醉過程中有插管,因氣管內管無法脫離成功,故又再一次開刀放置氣切口。個案先生去年肝癌過世後就一個人生活,因為生病需要照顧,於今年一月初由兒子陪同入住機構,現主要照顧者是照服員,平日可以下床坐輪椅和外出,每週都有復健師來床邊幫個案執行復健。
四、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四大層面整體性
評估
㈠ 生理層面
1.疼痛
個案因腹脹開刀,又放置管路,讓她感到不太舒適,現在疼痛已經慢慢好轉、改善了,不舒適的地方集中於腹部,Pain scale為0~1分。個案笑著表示:「讓疼痛緩解最好的方法,就是禱告,因為禱告現在都比較沒有疼痛的問題了」。
2.營養
個案身高144 公分,體重40.8 公斤,理想體重是46 公斤,Alb:3.0 g/dl,之前飲食只用管罐牛奶,有體重過輕情況,現在已開始由口進食。個案表示:「我喜歡吃麵線,因為比較軟,肉或多刺的魚不喜歡吃。自己也知道本身消化吸收差,所以每天都在飯後補充150ml 安素,來增加營養,這樣身體才會比之前更有體力,才會愈來愈好,要這樣活著才對!」。
3.造口袋問題
個案造口袋經常會有滲便,若不隨時清潔更換,會有異味,或是脫落,有時候一天要換4~5次左右。個案表示:「每天都要麻煩護士替我多次更換造口袋,真的非常感謝護士為我做這麼多事,真的是辛苦各位護士小姐了!」。
㈡ 心理層面
1. 滿意中年生活
每當想起過去生活,個案總是笑著表示:「在中年的時候,常與先生出國旅行,到過許多歐美國家,尤其因先生建築工程事業,在香港居住二年生活,是最快樂的時光,再加上以前常出國旅行,想去玩的地方都有去過了,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滿足」。
2. 正向思維
雖然老伴過世,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個案表示:「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我不感到沮喪或者怨天尤人,會好好的看待活著的每一天,身體已經有苦痛了,不該讓自己的心靈也這麼苦痛」。
3. 新使命
個案表示:「沒生病前二年我常常會覺得不舒服,但總認為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所以常常錯過了治療時間,等到身體真的很不舒服,自己無法忍受的時候,到醫院時往往都變得很嚴重了,我覺得應該要好好照顧身體,這是上帝要我更愛自己,要做好上帝給我的功課」。
㈢ 社會層面
個案在機構裡會和每位住民及工作人員打招呼,雖然個案住在機構不到半年,但個案幾乎都了解同樓層住民的習性。
1.家庭支持系統
個案表示:「我兒子和媳婦每天都來看我,會買小點心給我吃,還幫我按摩腳,陪我走走,他們都很孝順,其他住國外的兒女,會輪流回國來看我,所以我很幸福,我的兒女們都那麼愛我,對這一切感到滿意,真的很感謝主!」。
2. 彼此相愛
個案非常客氣,表示滿意住在這裡,個案表示:「來這裡住,不僅北部朋友每個月會南下看我,在這裡又可以認識新朋友,這真是神的恩賜呀!」。陪伴個案參與活動時,因為知道訪問者腳受傷,會主動說:「妳的腳不好,去拿椅子來坐,不要常站著」。個案表示:「大家住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家人一樣,她們關照我,相對的,我也會主動的關心她們,神給大家的愛是無私的,是要大家一起分享的」。
㈣ 靈性層面
1. 依靠信仰
個案表示:「我可以這樣走過來,一切都是因為我的信仰,讓我有力量、有依靠,覺得一切感到平靜」。個案表示:「滿意現在住在這裡,因為都會有人幫忙,雖然身體狀況比較虛弱,但個案表示自己只是在走神為她安排的路,所以並不沮喪或感到難過。」
2. 死亡話題
個案表示:「我先生一年前生病去世,那時我感到難過,但只有幾天而已,因為有很多親朋好友來安慰我,很快就打起精神,以前就和先生談論過這個話題,就只是誰先走而已,留下來的還是要好好過日子,對我來說死亡就好像是睡著了一樣,是每個人必須要走的路,不要感到害怕,或刻意不去談論這個話題」。
五、分析靈性安適
鑑定性特徵/評估(主/客觀資料)
靈性與自己
1. 主觀認為具有幸福感
• 個案滿意其過往的中年生活,雖然老伴已經去世,即使目前獨自住在機構,也不覺得沮喪,且滿意機構的生活,認為是上帝給其功課,具備有正向思維和新使命感
• 個案對護理人員不厭其煩地為其更換造廔口袋子,內心充滿感謝之意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
的旨意」(帖前五:18)
「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裏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林後二:
14)
2. 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 個案為自己身體消化吸收差所造成低體重的問題,積極地補充營養,且覺得這樣照顧自己是對的
• 個案表示自己是在走神為她安排的路,所以並不
沮喪或感到難過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牠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
「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約壹一:2)
靈性與他人
3. 能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其所有的關係
• 個案覺得國內外兒女都很孝順及愛她
• 個案會積極主動認識與交往機構內新朋友,並參與機構內活動,覺得大家似家人般彼此相愛「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約壹四:16)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
靈性與信仰
4. 擁有內在的資源能量
• 個案靠禱告克服疼痛問題
• 個案的基督信仰使其有力量、有依靠,覺得一切感到平靜
• 個案藉由基督信仰愛自己和他人
• 個案有勇氣談論及面對死亡
「耶和華聽人的禱告」(書十:4)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
結 論
此高齡長者因其父親為牧師,從小耳濡目染基督信仰和聖經教導,即便面臨喪偶,和癌症手術後肉體之痛苦,及遷移入住護理之家,也保守其心靈安適狀態,在靈性與自己、他人、和信仰中,發現個案符合楊、顏、陳(2010)所提靈性安適四項鑑定性特徵,主觀認為具有幸福感、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能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其所有的關係、擁有內在的資源能量,再結合聖經的經文,發現個案因為倚靠基督信仰,聖靈內住,活在光中,藉由禱告勝過病痛,重生的生命,愛己愛人,常常謝恩,活出得勝的見證生活,彼前二:24:「因牠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太八:17:「牠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恩活在個案的心中,使其能不斷地開口讚美和感恩,享受並付出上帝和人間的愛與關懷,值得護理人員和老年患者學習的靈性安適典範長者。
誌 謝
本篇案例能夠完成仍然要感謝吳佩蓁、曾玫玲、余秀美、許秀慧、陳倪裴、王玥方、沈佩儀、盧慧玲、陳淑芬等組員們的協助,願上帝賜福予她們,紀念她們的擺上。
參考資料
王美嬅、洪志秀(2008).護理專業靈性管理的省思.護理雜誌,55(4),81-86。
杜明勳(2003). 談靈性. 護理雜誌,50(1),81-85。
林沄萱、劉淑惠、陳清惠(2008).靈性護理之臨床應用.護 理雜誌,55(3),69-74。
高紀惠總校閱兼編輯(2010).靈 性困擾.NANDA護理診斷手冊2009~2010.台北:華杏。
黃瑞西(1999).分 類經文彙編.美國榮主出版社。
楊均典、顏效禹、陳瑞娥(2010).靈性安適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7(3),99-104。
趙可式(1998).精神衛生護理與靈性照護。護理雜誌,45(1),16-20。
McSherry, W.(2001).靈 性在護理上的應用.區載怡譯.滄海書局。
Barnum, B. S. (2003). Spirituality in Nursing. SpringerPublishing Company.
Ku, Y. L. (2005). Spiritual distress experienced by cancerpatients – Develop a spiritual care for cancer patients.Taiwan Journal of Hospice Palliative Care,10(3), 221-233.
Taylor, E. J. (2002). Spiritual care: Nursing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