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共依附(codependency)」概念的推廣源自Mel-Mel-)Melody Beattie(1995)《超然獨立的愛:擺脫不健康的共()依存關係》一書,之後美國坊間出版許多與共依附復原有關的書籍,此概念在美國社會迅速普及化,興起一股復原運動。Beattie認為每個人多少都有共依附傾向,只是程度多寡而已,同時也發現助人專業工作者的共依附傾向偏高,因而引發後續共依附實務與研究的發展。
親密關係中的「共依附現象」
當親密對象為一位物質成癮或功能較差的伴侶時,共依附者為了努力維持家庭生活與功能,經常會過度承擔照顧伴侶與所有家庭相關的責任。由於長期被迫扮演照顧者角色,個人逐漸形成「以被照顧者為焦點、先滿足其需要、忽視自我需求、隱藏自我憤怒、疲憊、焦慮等負向感受、貶低自我價值、在照顧角色上承擔過度責任、並透過關係獲得自我意義感」等社會心理特徵,造成他們難以離開或甚至依賴此不健康的關係,在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上承受折磨(Fischer,Spann&Crawford, 1991)。
Fischer , Spann & )
助人專業工作者的共依附傾向
何以助人專業工作者具有共依附傾向?以護理人員為例,研究顯示,護理工作容易吸引一些想要照顧別人的人,在護理工作中常延續他們在原生家庭中的照顧者角色,這可能為護理人員具有共依附傾向的部分原因,而這類護理人員的自尊與「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通常也較低(Self, 2010)。有))學者指出,當前社會文化與醫療院所經常未提供護理人員足夠資源或完善的工作環境,卻期待護理人員要對他人需求有高敏銳度,甚至要求護理人員應為了他人的需求而犧牲自己,此情勢可能引發或助長護理人員的共依附問題(Noriega, Ramos, Medina-Mora, & Villa, 2008),也可能危害護理人員的專業),表現與個人身心健康、甚至照護品質(Ançel&Ka-Ançel & Kabakçi, 2009)。實徵研究發現,約有13%至33%之)護理人員在專業角色裡逐漸陷入共依附關係,加上工作環境出現不當要求的交互作用,有些人甚至產生嚴重的共依附心理特徵,亟需專業的協助與介入(洪,2012;Martsolf, 2002)。在實務應用方面,助人, 2012;;)專業工作者的共依附研究結果,可幫助他們對共依附傾向產生自我覺察、維持健康的專業照顧關係、避免進入共依附之照顧關係、改善共依附問題的介入⋯。在這些介入策略中,「自我分化」為關鍵性要素。
改善共依附問題的關鍵: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為家族治療理論學者Bowen(1992)1992)(1992))所提出,他認為「高度自我分化者」,較能覺察與調節自己的情緒,促使理智系統順利運作,所以能理性解決問題、彈性因應環境要求;同時,在面對外在環境時,高度自我分化者也能與人維持適切界線,平衡親密感與自主感之需求,不須過分黏著或斷然抽離關係,以獲取安全感。相反地,「低度自我分化者」,易有較多情緒化反應,不易調節與整合情感和理智,不易保有自我感與自主性,自我情緒和他人的情緒易生混淆,面對決策過程易陷於情感困境;在與他人互動中,因不易理性判斷、平衡自我及外在需求,易出現與人過份黏著或情緒截斷的兩極方式。共依附者缺乏自我分化、易於自我迷失的原因,可能源自早期原生家庭經驗,人們在孩童時期會逐漸形成自我認同,這些自我認同乃透過他們身邊人們的投射所建立,人們常會依賴這個從他人投射中所建立的自我,或者失去自我,這樣的自我,可能建立於他人的不當期待而產生扭曲,也可能為隱藏這個扭曲形象,而呈現不真實的自我。
洪(2012)研究顯示「高度自我分化」的護理人)員,面對過度、中度、或低度要求的護理工作環境,其共依附特徵都較輕微,能保有適度自我感,不過度以他人為焦點、較不需要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能適度表達自我負向情感、也不會過度認同照顧者角色。而「低度自我分化」的護理人員,面對高、中、低度的照護工作環境要求,都傾向表現較多的共依附特徵。
共依附問題的介入
在美國成癮治療界所使用的戒酒匿名會(Alco-Alcoholics Anonymous,簡稱AA)裡,發現12步驟方案,)能幫助酒癮者逐漸停止成癮、邁向正向復原之路。同時之間,也發現酒癮者的妻子具有共依附的關係成癮現象,而為共依附的妻子組成12步驟小組(Co-Dependents Anonymous, 稱CoDA)。令人驚訝地,不)少參與治療成癮者的醫師、護理人員、心理師,以及社工師,也發現自己具有共依附傾向,於是組成助人專業工作者的12步驟自助團體(Co-Dependents12Dependents DependentsCo-Anonymous for Helping Professionals, 簡稱CDAH),CDAH),),幫助有類似問題的成員,在小組中彼此連結與扶持,一起經歷復原所需的12步驟(Martsolf, 2002)。)而1991年美國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Church)也以Saddleback Church))基督信仰發展AA12步驟自助成長團體,將之命名為「歡慶更新(CelebrateRecovery)改變生命課程」。此Celebrate Recovery))課程在2008年引進台灣板橋福音堂,包含與AA122008AA12AA12AA12步驟相平行的聖經八福原則,以耶穌基督為醫治各類成癮與社會問題的「更高的能力」。在歡慶更新小組裡,成員們學習選擇從上帝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上帝的眼中,每個人都是榮美的,因為,每個人都是天父所精心創造、所珍愛的孩子,有上帝榮美的本像,即使生命走岔了路、犯罪、被罪玷汙,但因著耶穌基督已經付上生命代價,每個人只要認罪悔改,就能得到全然赦免。並且每個人的生命都需活在耶穌基督裡,時時與生命的源頭連結,才能逐漸恢復起初被上帝創造時的榮美,也真實成為周圍的人的祝福。
在AA12步驟的治療過程中,人們學習停止物質濫用或不當關係、也學習不再為他人失去自我,學習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不須透過犧牲自己、努力付出才具有價值,並且開始看到與展現真實的自我—嘗試從其他小組成員眼中,接受自己是堅強而有價值的人。在認清與確認自我的價值時,才能以健康的自我狀態,去建立具有良好分化的人際界線與關係。
結 論
長期以往,護理人員短缺與耗竭問題嚴重,促使各界致力於對護理工作環境的改善。而護理人員的共依附研究,則提供另一思考方向,期待透過本文分享,提升護理人員對於自身的共依附傾向、自我分化程度的覺察,與人建立健康人際關係與界線,有效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避免過度犧牲與耗竭,活出健康而榮神益人的生命。
參考文獻
洪瑞黛(2012)。醫療院所護理人員的共依附及其效果模式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Ançel, G., & Kabakçi, E. (2009). Psychometric propertiesof the Turkish form of Codependency AssessmentTool.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23(6),441-453.
Bowen, M. (1992). Family treat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New York: Jason Aronson.
Fischer, J. L., Spann, L., & Crawford, D. (1991). Measuringcodependency.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8, 87-100.
Martsolf, D. S. (2002). Codependency, boundaries, andprofessional nurse caring: Understanding similaritiesand differences in nursing practice. OrthopaedicNursing, 21(6), 61-67.
Noriega, G., Ramos, L., Medina-Mora, M. E., & Villa, A.R. (2008). Prevalence of codependence in youngwomen seeking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associatedrisk fac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78(2), 199-210.
Self, J. S. (2010). Codependency among nurses: A comparisonby substance use disorder and other selectedvariabl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able from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No. 340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