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深淵與深淵響應
作者:文/楊麗齡 RN,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保系副教授 發佈時間:2013-03-01
護理人員在實施靈性照護時…經由積極聆聽,一面接收到個案的禮物~故事 ,也要聽到至高者的聲音,給予瞭解、安慰、鼓勵…
二間教室
在這裡我看到兩間教室,一個是Frichtl老師的教室及高美玲老師的教室;一個在美國,一個在台灣,而他們都同樣地想要增加學生靈性照顧的技巧,而且他們的教學對護生本身也有療效。Frichtl老師用的方法是讓學生運用護理過程於一個周遭受苦的人身上,但個案不能是學生自己。學生經由案例描述,再下靈性診斷,提供護理措施,最後評量效能。她提到學生最常下的診斷是靈性內咎及憤怒,而最常運用的策略是親臨及主動的傾聽,而評量的結果多半是正向的。Frichtl老師也會問學生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有何改變?
在高老師的教室則是先談自己,從增加對自己的靈性覺知,再談如何服事親友。在這個教室裡我看到故事分享的連環效應:1. 受苦的親友本身在說故事,而聽眾就是這個班級的某個護生;2. 護生在說故事:這位學生聽了親友的故事之後,在班上轉述出來;3. 班級在說故事:當這些故事被說出來之後,聽眾們開始有回應,這些回應不只是回到老師,也回到護生身上,於是這整個班級形成了另一個故事;4. 剛剛外面走進這個教室的護生,看到哭成一團的師生,她雖不知原先的個案是誰,也不知道這個故事為何,但從這個教室的故事,體會到我們的努力可能會無效,但是每一個人存在的價值都是獨一無二,何其寶貴,這觸動了她的心,她就開始分享她自己的故事。
故事是一個送禮的行為
我從這兩間教室的故事中看到故事的療效,靈性照顧的技能如果只是奠基在制式化的護理過程上,就都枉然,更無法促發心靈與心靈的互動。然而,護理人員發自內心真誠的關懷,會帶來積極的聆聽,也會促使個案願意分享他的故事。當故事從個案口中被說出來時,如果有人真聽懂了,他就會說得更深入,如同詩篇所說∼深淵與深淵響應。這個互動的歷程也令我想到Lewis Carrol 所認為:說故事是一個送禮的行為。然而,Manen, M.(1990)認為()所送禮物的價值,是要看收的人,而不是送的人。所以閱聽人本身是很重要的,當閱聽人(護理人員)很真誠地看待他收到的故事,對方是知道的,他就會決定是否繼續送這個無價的禮物給閱聽人。在高老師的教室中我們看到說故事的人所送的禮物被收到了,就引發更多人願意送出自己的禮物。
靈性照護技能要如何被教導,我想到Frichtl老師常會問學生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有何改變?的確,護理人員在實施靈性照護時絕不是靠自己的血氣之勇,或過去的經驗,而是經由積極聆聽,一面接收到個案的禮物∼故事,也要聽到至高者的聲音,給予瞭解,給予安慰,給予鼓勵⋯,讓個案對其生命賦予更深的意涵。是的,讓我們在每個與人生命的交會歷程中,讓我們被改變,能更貼近受苦人的心,也能更貼近造物主的心。就且讓我們能與人,與神,一起來寫故事吧!
參考資料
Manen, Max van. (1990).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