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人員福音協會

異象:結合基督信仰與護理專業。使命:挑戰基督徒護理人員-回應上帝的呼召,在專業上委身於基督,向病人、家屬與同仁見證上帝救贖的愛。


  • 護福期刊-護福199期-2013年6月


全人健康的基石—靈性健康

作者:高美玲 R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教授   發佈時間:2013-06-01
在二十世紀以前人們對健康的定義,因為受Descartes的機械論及Cartescian的身心二元論的影響,而著重於生理的層面,認為只要沒有疾病即為健康,醫療保健者的工作多半著重在於疾病的治療(林、陳、丁,2002)。於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健康的定義為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因此人們對健康定義漸由疾病觀走向整體觀,而醫療保健者不再僅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疾病,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地促進身心靈全人健康(holistichealth);另外,這樣的定義也促使健康的觀念由單單是生理層面的定義轉為多層面概念,而學者們認為在這些層面中,靈性被視為是所有的健康層面中最為深沈且最為核心的部分,足以影響其他的健康層面(蕭、黃、陳,2007;Carson, 1989; Hahn &Payne, 2003);杜(2003 & 2004)更指出靈性能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與方向的一種深刻與有活力的能量;因此,靈性的健康足可使我們超越生理與心理的疾病,賦予人內在力量,而使人成為一個圓滿的全人。
為什麼靈性是所有的健康層面中最為深沈且最為核心的部分,可以支持與影響其他的健康層面?林(2002)提出宗教(靈性)與健康促進模式,在此模式中指出靈性對個人有三方面的影響:促進正向的健康習慣、改善社會支持系統、改善精神健康;因此引發個體減少不良的健康習慣(如:吸菸、喝酒、藥物濫用等)、降低壓力荷爾蒙、增強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促進疾病早期發現、遵從治療等機轉,進而能降低意外事故、自殺、性病、感染、癌症、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因此,林(2002)認為靈性活動頻繁的人,會提高其靈性安適狀態、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而有助於健康的提昇。
學者Coyle(2002)認為靈性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透過下列三個機轉:
1. 超越理論(The “transcendent” approach):分為超越個人(transpersonal transcendence)及個體自我的超越(intrapersonal transcendence)。在超越個人的理念中認為與神、至高者、宇宙的連結關係相當重要,人的力量來源乃是來至於神/至高者,而人雖然是有限的,但可透過與至高者間的關係締結,得到信心、希望、力量、引導、生命意義、自我認同及規範;而個體自我的超越則認為自我具有無限地潛能,故強調要與自我、他人及至高者締結關係,來發掘內在資源與增進潛能,以得到信心、希望、力量、引導、生命意義及自我認同。2. 價值觀引導理論(The “value guidance” approach):認為人應與其價值觀/原則、理想、信念締結,這些價值觀能引發個人的動機、自我認同、給予指引、建立關係、獲得知識與賦權。
3. 結構—行為理論(The “structural-behaviorist” approach):認為人對其宗教的承諾相當重要,藉由參與有組織性的宗教活動(如:參與教會活動、禱告、宗教團體成員間的互動與支持),帶給個人給予指引、建立關係、獲得知識、賦權、信心與希望。
對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三大機轉帶來最大的影響是生命本質改變,這應該是基督教的信仰與其他信仰不同之處,我們與 神是互相有關係的,在透過親密相交的過程中,願意讓 神改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對事物有新的眼界與詮釋,就不再對所處的境遇產生抱怨、苦毒與憎恨。我教會的牧者曾言:「不要認為疾病是完全負向的,因為它常常是醫治的開始。」的確,為了得著醫治,我們必須改變自己,而改變就帶來了醫治,這可能包含身心兩方面的醫治。我先生在剛診斷為癌症的前幾年,對我們的生命是極大的考驗,雖然我們仍然參加教會的聚會、崇拜,仍然讀經禱告,從外表中我們看起來相當敬虔,但在內心深處卻是波濤洶湧,我們常活在恐懼死亡陰影中,充滿了擔憂、害怕、沮喪;直到有一天看到公公在他的見證輯中為先生的疾病讚美 神,我們才恍然大悟,發現我們多久沒有讚美,多久忽略將生命的主權交給 神,忽略了祂是愛我們、為我們捨己的 神,我們拿起教會製作的「讚美」單張反覆思索、閱讀(士林錫安堂製,羅炳森師母著):
「你要時時刻刻的力求能夠讚美──要超越你的一切過錯,超越別人的一切誤會,超越你所有的失敗,和別人一切魯莽的言行;當失意的感覺臨到你的時候,你當留心──立刻要起來抵擋它、遠離它、制止它,把它交給主,不要理會它,不要再去想它;要快快樂樂的說話,保持一付爽朗的臉色,不管發生了甚麼事,要安息下來,讓它在主的手裡就好了。無論是大的難處,小的難處,痛切的失意,或輕微的沮喪,都要保持你的讚美和信心,不要去看那些東西,也不要看你自己,你只要看耶穌就好了。
假若你天天讚美主,時時刻刻地讚美主,你將不知道會發生多大的事,那是要使你前所閱歷的一切都失去顏色的。你必常常看見主,將有一個極其驚人的大改變要臨到你這個人,你要以祂自己的道為樂,以祂的願望來代替你那天然人的願望,你也要在祂面前狂喜,你就要以稱頌、讚美,誇耀祂的聖名了。這樣的人,便列在那得勝者的行列。」
當我們改變自己的態度,開始學習讚美,我先生的癌症並沒有因此而得醫治,但是我們的靈性變得更健康,我們的生命及生命態度變得不一樣了,我們更能踏實地感謝 神,透過疾病,載我們進入水深之處,更多地經歷祂,帶出更多屬神的生命本質(例如:柔和、謙卑、喜樂),我想這也是 神要醫治的一部份—改變我們像祂,而這是比身體健康更為重要的一部份。誠如「改變帶來醫治」(Cloud,1992/2013, p.5)一書中提及:「我們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我們不能反映出神的形像,當我們沒有發展出神的形狀,不能按照被創造時的本意來生活,我們就活在痛苦中。」
在約翰三書第2節提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神甚願我們身心靈都健康,而其中以靈性健康最為重要,健康的靈是魂(心理)與體健康的基礎,例如:「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這便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箴言3章:8節)、「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箴言14章:30節)、「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章:22節),因此內心敬畏上帝,心靈聖潔,是獲得身心健康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世界衛生組織(1948).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index.html
杜明勳(2003). 談靈性. 護理雜誌,50(1),81-85。
杜明勳(2004).談靈性照護.護理雜誌,51(5),78-84。
林信男(2002).靈性與健康.台灣精神醫學,16(1),3-17。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6,435-474。
賴思穎、高美玲(2000).靈性護理:重要性及臨床應用的影響因素.於中華民國護士福音團契編著.靈性護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校園書房。
羅炳森師母(不詳)。讚美。士林錫安堂印製。引自:http://www.slzion.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Itemid=254蕭雅竹、黃松元、陳美燕(2007).宗教與靈性健康、健康促進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實證護理,3(4),271-279。
Cloud, H. (1992). Changes that Heal(. 改變帶來醫治)。顧美芬譯(2013)。台北中國學園傳道會出版。
Carson, V. B. (1989).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nursingpractice.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Coyle, J. (2002). Spirituality and health: Towards a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pirituality and healt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37(6), 589-597.
Hahn, D. B., & Payne, W. A. (2003). Focus on health (6thed.). Boston: McGraw-Hill.
 
敬虔與健康
從我們出生一直到歸回,有一不能測度之奇妙、至高的知識,就是
這位聖父時刻按手、保護,照顧我們的身體,使我們日夜藏身在祂裡面。
◎ 你是我藏身之處,你必保佑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樂歌四面
環繞我。(詩32:7)
◎ 你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
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詩139:5-6)
◎ 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心裡憂愁、靈被損傷。(箴15:13)

返回文章清單